主体教育视野下开放性课堂教学研究

思想学习范文 发布时间:2010/11/9

主体教育视野下开放性课堂教学研究第6页

其中的理由。

明确了学习要求后,各组纷纷进入了热烈讨论的状态。整个教室洋溢着浓浓的探究氛围。教师走进了一个学习小组中,见孩子们已在组长的组织下读完了课文,正在勾画能解决问题的相关语句。当他们的意见达成一致后,组长又提出了一个教师事先并未让大家讨论的问题:通过这件事,我们能明白什么?可见,通过平时的合作学习,这一组已具备了一定的独立学习与合作学习能力。

在全班交流的时候,教师特意让这一组进行总结发言。“我们在小组讨论、交流中达成共识:任何出神入化的事都不是碰巧的,而是通过观察、分析,最后才能做出正确的判断。”多么精彩的发言啊!老师为这一组自主学习的成果喝彩,同学们也由衷地鼓起掌来。

(供稿人 吴英)

研究中,我们还尝试了让学生开展专题研究。我们注重指导学生模拟科学研究过程的一种教学模式。其操作程序是:先确定一个研究课题→由教师指导学生搜集资料,或进行社会调查→指导学生模仿研究并整理材料→进一步启发学生提出并进行归纳,撰写小论文。这种模式虽然费时费力,也不可能在课堂中完成全过程。但每学期进行一、二次这样的研究,特别有利于帮助学生对教材的理解,增强领悟能力,养成探究的习惯,也使学生提高了实践和创新能力。

陈龙老师做了这样的活动开放的尝试:

成都还是尘都?
在综合实践活动课中,我校教师为了让六年级学生认识烟尘的来源和危害,提高学生的环保意识和他们的主人翁责任感,让他们走进生活去体验环境保护的紧迫性,;培养和训练学生的合作意识和交往能力,促进学生的社会化进程,学习和了解一些科学分析的方法,学会逐步排除无关因素或次要因素,抓主要矛盾,策划了名为“成都之患,‘尘都’之忧”的“成都大气环境现状调查活动”。教师引导学生带着自行设计的调查问卷、小铲子、小桶、记录本,到相关教育网站网址、省、市图书馆、呼吸道专科医生、区卫生防疫站检验科搜集资料,做对比实验验证焚烧对土壤理化性质的破坏。学生在小组成员分工、合作(如制表、采访、采集土壤、计数、记录、分析、争议、达成共识等)中共同完成研究课题,培养了学生的合作意识,学生与人交往的技能得到了锻炼,从而推进了学生的社会化进程。最后教师与语文老师,合作指导学生对资料进行整理归纳,撰写小论文。

学生在论文中对这些问题进行了有价值的思考:“我们能为改善成都大气环境做什么?”、“为什么市政府要在我们学校地处的成都东郊老工业区实施“腾笼换鸟”工程?”、“市政府为什么强制要求出租汽车改装为双燃料型?”学生明白了,市政府将污染源远迁城外并花费巨资进行设备改造正是为了保护成都的大气环境,是一种为民办实事的举措,同时也想把对成都大气环境的思考和研究进一步向课外延伸。孩子们提出建议:建议市政府有关部门(环保局)在治理环境污染中,眼睛不单盯着工厂烟囱排放的工业废气,还要监督农村;积极拓展秸杆利用渠道。(堵不如疏,比如可以推广秸杆汽化技术、秸杆还田、利用秸杆做建筑原材料等);加强环境立法,严格管理;积极宣传环境保护法,通过宣传教育的手段,提高全民族环保意识。孩子们向全市的中小学生发出倡议:“人人争做环境保护的宣传员和小卫士”。

(供稿人 陈龙)2、实现场地的开放,促进教学活动的开放

我们这样诠释学生概念:学生就是“学――生”,而不叫“学――死”;学生就是要学三个“生”:学生活的基本常识、学生存的基本技能、学生命的意义与价值。因此我们定期开展了课堂教学开放日活动。全面开放课堂,在各班教室设立听课席,实行教室后门开放制度。

让专家、行政、老师和家长走进课堂。他们可以随时进入任何一个教室听课。各年级坚持开展家长开放日活动,欢迎家长听课、评课。进一步增强了课堂管理的透明度,营造民主、开放、生态的氛围。

让学生走出学校,走进社区和街道。我们认为没有激动、没有美的享受、没有亲身体验,没有道德人性的课堂不是好的课堂!

在环保教育课中:

案例一:

我们围绕“胸怀大志,情系祖国,茁壮成长”这一主题,开展“保护母亲河”活动;小队成员读好书、唱好歌、看好片,进行爱党、爱国、爱军、爱家乡的教育;开展重阳敬老慰问活动;进行队委改选。在校外他们积极参加社区活动,每星期到楼群内清拣一次白色垃圾,自觉维护楼群卫生。自发的办起了小小图书角,为同学们准备了大量的有益的课外读物,供队员们阅读,丰富学生们的课外知识。新诸葛亮小队的小队长对我说:付老师,我们总想搞一些新颖有意义的活动,我仍知道现在虽然减负了,但我们不能放松自己。学校减轻了我们的作业负担,但对于我们的知识能力丝毫没有放松。我与队员商量之后就开展了每周一本好书的活动,每个队员都表示同意。付老师,下次活动您也参加吧。
我欣然同意了。他们能够自觉的把握课余时间,找到能打开知识宝库的金钥匙,与好书交朋友,令我欣慰。
由于小队活动开展得丰富多彩,使得我们中队有了很大进步,调动了每个队员的积极性。

案例二:

我们围绕“生活勤俭、实践创新”这一主题,同学们分工合作,利用废旧物品创意作品,我班上组织开展了一次拍卖会。把拍卖所得的钱积蓄来为社区孤寡老人添置日常生活用品;为班集体购买好书籍;还在我班创设了一个爱心角,配设了日常学习用品(蓝黑墨水、黑墨水、彩色粉笔)和日用品(毛巾、纸巾、创可贴、常用药水等)。

后来,针对这次活动,我组织全班同学开展了依次讨论会。谈谈通过这次活动有哪些想法呢?请大家畅所欲言。同学们都谈了自己的想法,不仅知道可以利用废旧物品创新,物尽其用,还知道了小小的一元钱却能干许多的事,不仅能买许多的小东西,而且还可以积少成多去买书、买各种学习用品等。这次新诸葛亮小组的活动使大家明白了新时期的少年儿童要学会实践创新,学会理财。

在活动当中同学们增强了主人翁意识,他们自主,积极,创新,受到了情感的陶冶,意志的磨炼,行为的训练,而且在活动中自然、自觉而乐意的接受了道德阳光雨露的滋润。

在体育与健康课上,

我们围绕“强健体魄、刻苦锻炼”这一主题,积极组织队员参加体育锻炼活动,树立“全民健身”的意识。为参加学校冬季体育比赛与田径运动会作准备;在申奥活动中,小队积极到社区参加申奥活动,发放自己创意设计制作的宣传材料,为申奥出一份力。

(供稿:付华斌)

活动凝聚了孩子的心,为他们提供施展才能的舞台,也促进了学生良好个性和特长的发展。我们结合语文学科教学,在老师的指导下诸葛亮特色小组长带领同学们去春熙路参观、调查、访问,收集了大量关于春熙路改建后的图片和信息,也了解了老成都的历史。回校后,同学们又特别学习写调查研究报告。另外,还开展了针对性的调查研究,如:防护拦的拆迁、出租车改色、对刘瑾阿姨的诚信行为的探究等。通过参加这样研究型的学习,同学们使用计算机的水平大大提高了,他们学会了上网搜寻、用计算机录入、排版、打印、扫描图片等,学会了观察周围的事物,学会向别人请教、学会与他人交流,学会怎样收集和处理信息,为将来的终身学习、合作学习打下基础。研究最初,一些家长表示怀疑:“孩子也能搞研究?着不又是给家长布置作业吗?”等到孩子们真的像模像样地干起来了,很多家长也主动参与进来,陪孩子去买书,和孩子一起在网上搜寻,还为孩子走向社会创造了许多机会。一位家长这样对我说:“过去觉得家里的书够多的了,现在才觉得家里的书真是太少了。”在研究型的学习中他们的综合素质得到提高,培养了综合实践能力和创造能力。这样的活动还调动了家长们的参与积极性,为家庭共学提供了良好的时机。

3、营造开放的氛围,促进教学活动的开放

为了使课堂渐渐变成师生的精神家园,使活动过程成为人生精神资源的开发过程,人生质量的优化过程,生命价值的提升过程,变成神奇的土壤和创新的天地。我们坚持创设一种持久的、开放的活动氛围,注重动静结合,让每一个生命真正颤动起来。

校园里,我们建立和完善校园生态环境,营造校园开放的学习氛围对促进学生良好品质的养成,全面提高学生素质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它是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手段也是结果。学生每天有差不多三分之一时间生活在校园里,他们时刻受着学校各种纪律制度的约束,师生的言行,校园的一草一木,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和环境制约的作用。让校园内随处都有生命在颤动。学校门口的每周寄语、绿化带内的“绿色寄语”、各班的每日寄语是师生和家长最关注的:“让世界因为有了我而使他人更加幸福”、“人之所以立,信、智、勇也”、“有礼则安,无礼则危”、“有志者,事竟成”、“若贪眼前暂时舒服,将会终生长久吃苦”、“友谊是双方的事”“靠运气不如靠勇气”、“合理的安排时间就是节约时间”……师生每天诵读古今中外的名言警句让我们受到人生的启迪。各班的班规班训各具特色:如“尽最大的努力,做最好的自己”、“勇争第一”、“我爱我家”、“我学习,我快乐” “做有文化的现代猛追人”……这是师生智慧碰撞的火花,更是我们孜孜以求的育人目标。更可喜的是各班家长、学生积极参与“绿色教室”“文化教室”“诚信教室”的建设,形成了家园式的教室。孩子们把绿色植物、自己喜欢的金鱼、乌龟带到教室,把自己满意的绘画、书法作品带到教室,班级认领绿化带并且征集“绿色寄语”;家长还主动为班级捐赠书柜、电视vcd、电脑……等等。我们举办英语艺术节时,学校领导与孩子们一起在操场上欢快地跳兔子舞等场面,是动人、和谐、愉悦的。

让学生写感动故事。教师以激情创造感动,学生在感动中学习知识,养成习惯。激情是学习和工作的酵素。管理者以激情激励学校员工,在激情洋溢中孜孜以教,矻矻以研。感动故事在双语学校的校园里每天都会发生很多很多,有时是一个德育故事,有时是一份生日的蛋糕,有时是一笔金额有限的“阳光基金”,有时仅仅是一句真心的问候,一个友善的微笑,一个关切的眼神。老师们正在用实践检验“教育就是创造感动”的真理。感动是可以延伸、传递的,互相的关爱赢得的是共同的成长。我们坚持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