县推行机关单位党员“双向管理”的主要做法与体会
工作体会范文 发布时间:2010/9/7
县推行机关单位党员“双向管理”的主要做法与体会
创新管理机制实现优势互补—县推行机关单位党员“双向管理”的实践与思考
近年来,石泉县不断探索新时期机关单位党员管理新途径,积极推行机关单位党员“双向管理”,即:凡组织关系在工作单位、居住在社区的党员,无论级别高低、隶属关系、单位属性如何,既要接受所在单位党组织的管理,也要在“八小时以外”参加社区党组织的活动,接受本人居住地社区党组织的监督管理。通过统一思想认识、完善管理机制、搭建双向载体、发挥互动作用,极大地调动了机关单位党员参与社区建设和服务的积极性,破解了机关单位党员“八小时以外”管理难题,实现了机关党建与社区党建的良性互动。
主要做法
1、加强领导,夯实责任。年初,县委对机关单位党员“双向管理”工作进行专门部署,召开了全县机关单位党员“双向管理”动员会,下发了《关于实行机关单位党员“双向管理”的通知》、《关于进一步深化机关单位党员“双向管理”的通知》文件,统一印发了《石泉县机关单位党员参加社区活动纪实手册》,并明确要求把机关单位党员“双向管理”工作纳入年度党建工作目标责任制考核内容,结合中、省、市委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长效机制文件的贯彻落实,建立了党委负责、部门协调、各方配合、齐抓共管的机关单位党员“双向管理”目标责任制,做到年初有安排、年中有检查、年底有考核,使机关单位党员“双向管理”工作落到实处。
2、广泛宣传,仔细摸底。一方面我们及时召开动员会、工作会、座谈会、举办培训班等多种形式,广泛宣传“双向管理”工作的重要意义、目标任务、基本内容、方法步骤和注意事项;另一方面充分利用板报、简报、电视、网络等多种途径深入挖掘和宣传“双向管理”过程中先进典型和成功做法,引导机关单位党员牢固树立“身在社区、心系社区、服务社区、奉献社区”的思想,自觉接受社区监督,切实增强参与“双向管理”的原动力和内驱力。为方便与社区沟通联系,我们集中时间,集中力量,以小区、院落、巷道为单位,及时对辖区内的机关单位党员进行了全面调查摸底,准确提供机关单位党员基本情况。
3、抓住关键,突出重点。工作中,我们重点抓好“建三卡、设三栏、制两表”关键环节,认真操作,稳步推进。建“三卡”,就是建好《机关单位党员基本情况登记卡》、《机关单位党员联系卡》、《机关单位党员参与社区工作纪实卡》;设“三栏”,就是设立党员形象展示栏、党员区域分布栏、党员基本情况公示栏,公开机关单位党员居住社区的基本情况;制“两表”,就是制作《机关单位党员表现情况反馈表》、《机关单位党员义务奉献活动记录表》,定期听取社区意见,把了解的情况作为机关单位党员评优树模、民主评议、年终考核和提拔任用的重要依据。
4、健全机制,规范运作。一是建立年度注册机制。每年4月底前,采取本人到社区现场注册、电话注册、单位党组织到社区集体注册等多种形式进行年度注册。新发展的党员、工作单位变动和居住地变更的单位党员,本人应及时到社区党组织重新注册。今年,全县103个机关单位主动和社区联系,90%以上的机关单位党员已到所属社区报到注册,自觉接受社区党组织监督管理。二是建立情况反馈机制。社区党组织经常向部门党组织反馈、汇报机关单位党员在社区接受管理和活动情况。单位党组织定期派员深入社区征求意见,全面了解、掌握机关单位党员在社区中的表现情况,督促机关单位党员参与社区建设,发挥先锋模范作用,及时同社区党组织保持双向联络。三是建立“不作为告诫”机制。单位党员不能认真执行社区的各项规章制度、不完成社区党组织分配的工作任务、参与赌博、**和封建迷信等活动将实行“不作为告诫”。四是建立双向服务机制。单位党员尽力服务社区,社区党组织积极创造条件,在政治上关心、精神上鼓励、生活上帮助机关单位党员,使他们体会到社区的温暖,不断激发他们服务社区、奉献社区、回报社区的热情。
5、定期沟通,双向联动。针对社区对部分机关单位党员不了解、不认识问题,单位党组织及时组织党员填写《登记卡》,在家门口悬挂上“党员之家”标示牌,主动向社区提供本单位党员的个人照片、家属配偶、电话号码、家庭住址及从业职位等具体信息,并经常会同社区开展联欢、联谊等活动,加强社区对机关党员的认识和了解,架起机关与社区资源共享、联系互动、管理共担的双向桥梁。社区党组织及时与机关单位党员签订《协议书》,以小区、楼院、单元为依托,建立机关单位党员“双向管理”党小组,并按他们的特长、服务意愿,将其编入法律援助、医疗服务、治安巡逻、卫生保洁、便民服务等志愿者服务队,分配一定的工作,让机关单位党员参加社区活动有舞台、发挥服务作用有平台。
6、丰富载体,注重实效。一是积极开展党组织和党员“双承诺”活动。结合社区实际和本人特点,承诺内容的重点放在社区建设和扶贫帮困上,实行践诺评议销号制度,充分发挥“双承诺”的促进作用。二是扎实开展“连心共建、爱心帮扶”主题实践活动。以“双向管理”为载体,建立机关与社区连心共建机制,机关党组织深入社区做一次调研、搞一次活动、出一个点子、办一件实事、破一个难题、搞一次慰问的“六个一”活动,机关单位党员在社区开展“爱心帮扶社区困难群众”活动,进群众门、知群众情、解群众难、帮群众富、暖群众心,积极为社区群众解难事、办实事、做好事。三是广泛开展“温馨家庭、和谐社区、平安城镇”主题实践活动。积极倡导、弘扬、构建优秀家庭文化,认真开展“五好家庭成员”评选活动,提高家庭成员的文明素质,促进家庭和睦幸福,增进邻里之间的团结友善。四是精心搭建活动载体。充分发挥机关党员的职业优势和个人特长,积极开展医疗保健、义诊、修理、治安防范、法律热点问题咨询等活动,真心实意地为社区困难户、鳏寡孤独等弱势群体排忧解难。
主要成效
一是增强了党员责任意识。“双向管理”的推行,增强了社区党组织的执政能力,强化了机关单位党员的管理和监督,促进了机关作风的转变,提高了党员工作积极性,磨练了党员意志,激发了党员干部的工作热情,每名党员都能在关键时刻站得出来,危险时刻豁得出来,急、难、险、重任务面前冲得出来,增强了党员干部的责任意识、奉献意识和竞争意识。
二是拓宽了识人用人渠道。“双向管理”的深入开展,加强了对机关单位党员“八小时以外”生活圈、社交圈的管理和监督,消除了机关单位党员管理监督的盲点,拓宽了机关单位全面了解本单位党员现实表现的渠道,实现了党员干部的全天候、立体式考察目标,为识人真、用人准的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提供新的途径。
三是拓展了机关党建空间。“双向管理”打破了机关目前实行的单一的垂直管理体制和自我循环的运行机制,激发了机关单位党员参与社区建设的热情,形成了“重心下移、条块结合、交叉覆盖、优势互补、资源共享”的党员双重管理体制,实现了机关党建与社区党建的协调发展。
四是密切了党群干群关系。通过推行“双向管理”,实现了机关单位党员从“要我服务”到“我要服务”上的转变。广大机关单位党员围绕制约社区发展、影响群众生产生活的城市拆迁、道路建设、安全饮水、计划生育、环境治理等热点、难点问题,诚心诚意办实事、尽心竭力解难事、坚持不懈做好事,密切了党群干群关系,树立了党委政府良好形象。
五是促进了社区各项工作。“双向管理”打破了传统的党员管理模式,冲破了传统的思维定势,有力地促进了社区各项工作。今年,全县机关单位党组织共走访慰问社区困难群众5320多人(次),帮助社区解决发展资金130多万元,协助社区排查**矛盾130多件;机关单位党员共帮包社区困难户300多户,为社区群众捐款92310元,办实事、好事3000多件(次),兑现承诺事项1843条,全县机关单位出现了“千名党员结穷亲”的感人场面。
几点体会
机关单位党员“双向管理”作为一项创新工作,还需要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完善。在具体推行过程中,我们觉得应注意把握好以下几点:
1、必须坚持党的领导。推行机关单位党员“双向管理”涉及面广、工作量大,各级党组织特别是乡镇党委要加大对“双向管理”工作的组织领导,做到认识到位、任务到人、责任落实、活动务实。主要领导要以身作则,率先垂范,至少每半年深入社区开展一次调研、召开一次座谈会、上好一堂党课。要成立专门工作机构,健全联系会议制度,落实具体工作人员,引导机关单位和城镇社区共同参与到此项活动中来。
2、必须明确各自责任。要明确规定机关单位党组织是管理主体,社区党组织是管理客体,客体为主体服务,机关与社区互动。要把“双向管理”工作纳入年度党建工作目标责任制管理考核的重要内容。党(工)委特别是县直部门党组织要积极引导党员自觉接受社区党组织的管理。社区党组织要按照统一部署,认真履行职责,切实把机关单位党员“双向管理”工作落到实处。
3、必须强化工作指导。组织部门应充分发挥统揽全局、协调各方的作用,切实加强对“双向管理”工作的督导,注重挖掘和培育典型,不断提炼带有规律性、指导性的东西,以便指导整个面上工作。各级党组织应齐抓共管、密切配合、步调一致,积极探索新形势下机关单位党员管理新途径,认真开展调查研究,了解新情况,总结新经验,树立新典型,搞好分类指导,掌握工作主动权,做到在实践中探索,在探索中前进,在前进中提高。
4、必须抓好先行试点。“双向管理”作为机关单位党员管理的全新课题,要区分不同情况,抓好各类试点,把想到、遇到的问题,都拿到点上去试验,去解决,取得经验后,再由点到片,由片到面,全面铺开。切不可超之过急,一哄而起。最好选择在各种条件较好的社区进行针对性试验,拿出一个乃至几个切实可行、各具特色的模式,为机关单位党员“双向管理”工作的全面铺开奠定基础。
5、必须落实保障措施。一是组织保障。社区党组织必须要健全,要有具有一定素质的同志负责“双向管理”工作,这是做好机关单位党员“双向管理”工作的基础。二是物质保障。党员参加社区党组织活动要有场所、有设施、有活动经费。上级党组织要积极创造条件,给社区更多的优惠政策、资金扶持等。三是措施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