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商行政管理工作全面落实行政执法责任制
条据书信范文 发布时间:2010/10/22
工商行政管理工作全面落实行政执法责任制第2页
也造成同事间苦乐不均,体制的弊端是其的根本原因。(二)、目标责任制与行政执法目的相冲突。工商部门基本上仍然沿袭体制改革前以收定支的财政拨付体制,对基层工商执法人员普遍实行目标管理的激励机制,导致执法动机偏差,偏离了行政执法的目的。
1、执法指导思想不纯,“重罚轻纠”积习难改。由于部分地区内部管理和考核是将罚没款数与工作业绩和奖惩挂钩,从而导致办案人员片面追求罚款数量,忽视监管职能作用。这种机制造成执法观念的偏差很容易造成受利益驱动,而在执法过程中只对大要案和能重罚的感兴趣,使得执法部门对无“利”可图的违法行为疏于管理,造成工商部门年年忙于专项整治,无照经营现象依旧不减,尤其是无前置审批的无照经营行为。执法指导思想的不正确,使得不少执法部门为罚没款任务而办案,而不是从制止违法行为、维护人民利益的角度出发来办案。这必然导致工作方向出偏差,片面追求罚没款数额和案件数量,没有贯彻“攻大奸,诫小过”的办案指导思想,从而走进了“重罚轻纠”的误区。
2、目标责任制造成自由裁量失控。随着工商法规体系的日趋完善,在对同一违法行为的法律适用中,经常会出现法规竞合的情形,由于缺少全面自由裁量适用幅度指导规定,有些执法部门和执法人员在这一问题上的处理,往往从目标责任制考核指标为定性的出发点,在适用法律法规时选择处罚重的法律法规,并在自由裁量权范围内加重处罚额度,忽视从轻情节,最终导致执法不公,没有体现出“过罚相当”的原则。
(三)行政执法队伍素质问题及分析
目前,工商行政管理监管执法的层次不高,缺乏广度和深度,未能适应工商部门在新世纪面临新的任务和新的挑战。主流认为其主要原因之一是执法队伍素质不高的。执法人员在案件查处中存在调查取证工作质量不高,“重口供,轻调查”,证据意识不够强;实施行政强制措施不规范;案件处罚畸轻畸重;法律文书制作不规范;对行政执法程序不重视,“重实体,轻程序”。队伍建设常抓不懈,执法队伍素质就是不见起色,本人认为存在以下几个问题:
1、执法人员本身素质的限制。目前,工商执法人员的素质参差不齐,文化技术素质普遍偏低,执法人员法律素质不高,且在基层一线还为数不少。从而降低了执法队伍整体素质,能适应工商机关开展行政执法和监管社会主义大市场中日趋复杂的工作的要求。
2、僵化的干部制度。虽然实行干部能进能出、能上能下、能官能民的公务员制度,但是在实践中却遇到重重阻力。同时,执法人员管理过于行政化,行政级别的高低往往成为执法能力和法律素养高低的衡量器。在工商系统内部,从局长、副局长、处长、科长、股长到普通执法人员,形成了一个严密的等级体系,在执法操作过程中,这种“金字塔”式的等级体系,在客观上成为执法能力和法律素养高低的代名词。在这一背景下,普通执法人员要完全听从上级,不仅影响执法人员独立、公正执法,也使执法人员对上级产生了依附性,使得学习气氛淡薄,造成部分执法人员法律意识不强、不重视学法用法、不注重执法技巧,从而降低了执法队伍整体素质。如主要负责案件审核的法规科,就案件质量要求没有形成一个继承和不断发展的机制,没有一本案件指导操作手册或程序,而是一任科长一个要求,朝令夕改。又缺少沟通和培训,不符合新要求的强制退卷,造成办案人员无所适从,心中无低。
3、不合理的绩效考核机制存在企业化色彩。因为目前尚无法保证工商部门真正吃上“皇粮”,所以工商部门基本上仍然沿袭体制改革前以收定支的财政拨付体制,并为此对基层工商执法人员普遍实行目标管理,即实行企业化管理的激励机制。这样一来,工资奖金就不可避免地与“经济效益”相挂钩。因此,基层工商工作目标围着利益转而不是围着法律转,利重于法,从而使执法的公正性大打折扣,影响了执法人员对法律学习的动力,损害了提高自身执法素质的积极性。
4、教育培训形式化。至今,大多数地方的基层工商部门对执法人员的培训方式及层次仍无大的变化,培训以自主开展为主,内容过于简单、肤浅,形式过于现实。另外,鼓励执法人员参加各种学历教育,而教育机构大多是大学法律专业之外的电大、函大、党校等干部在职培训机构,这些机构在教育培训中显得过于急功近利,是为了让那些没有受过法律教育的在职执法人员获得一份与职业相称的、较为体面的“学历”,纯粹的应试教育、学历教育,实质上很难提升执法素质。
5、行政执法主体资格制度形同虚设。众所周知,行政执法是一种高度专业化的职业,法律有自己独立的知识传统,只有进行统一的法律训练,使执法人员熟练掌握法律的专门知识和技能,才能依法行政、公正执法,否则就无法胜任本职工作。目前,各省均实行行政执法人员资格制度,制定了关于行政执法主体资格管理的规定,严格执法主体资格认定,从事行政执法工作,必须要通过有关的考试或者考核,方可持证上岗。由于执法任务日益增加,执法力量严重不足,其实并没有把住进入的质量关,只要是国家公务员的人手一本行政执法证,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公务员的更是根据上报免考即获得工商行政管理行政执法证,使得行政执法主体资格制度形同虚设,造成执法人员素质芜杂、专业水平参差不齐。
6、执法审核工作不够深入。法制机构人员核审案件时,存在着纠正同级问题时怕伤和气,纠正下级错误时怕伤感情的心理,有时往往会有“大的方向把住了,小的错误就算了”的想法,没有彻底做到有错必究。办案人员在对案件审核工作的认识上还存在一些误区,在勇于接受监督、认真改正错误、实事求是对待自己经办的案件上还做得不够。而工商所法制员制度存在一个致命的缺陷,即法制员地位问题。根据台工商[]73号《关于加强工商所法制员队伍建设的通知》规定,法制员具备“三高”,即政治素质高、业务素质高、文化素质高,法制员负责所办的全部案件审核,规范执法行为,提高执法水平。而实践中,法制员往往是所行政执法的中坚,要承担大量的案件办结工作,自办自审经常发生,很难把好审核案件质量关。另外,法制员在所里的职位仍是办事员,与其他办案人员是平职,又没有相应法制员责任考核制度,因此在审核案件时常顾及情面,而且法制员制度与所班子成员负责法制工作的制度相矛盾,设置重叠,很难真正发挥法制员在规范执法行为、加强内部监督的作用,不利于推进行政执法能力和水平的提高。
二、行政执法方法存在的问题及分析
(一)、监管层次较低,不适应市场经济发展需要。随着国民经济的突飞猛进,工商行政管理监管的领域、监管对象及监管层次都发生深刻变化,市场监管由监管集贸市场向监管社会主义大市场转变,由监管单一的市场主体向监管多元化的市场主体转变,由监管国内市场向监管日益国际化的市场转变,这些转变对工商行政管理机关的监管方式和手段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而工商行政管理更多地禀承了实用主义原则,对社会主义大市场中出现的许多新问题、新事物缺少思考和研究,工商执法的方式方法还未发生相应的转变,一些地方的工商部门仍陷入微观管理领域而不能自拔,放弃了对高层次上的市场监管的探究。比如仍完全习惯于那种“重点整治”或“集中治理”式管理方式,而放弃或放松应有的日常监管,工商管理执法能力与所承担的职能失衡,工商行政管理的效果还不十分理想。使得近年来管理力度不够的问题比较突出,市场秩序并未有较大改观,有时甚至还比较混乱。如假冒伪劣商品仍时而充斥市场,商标侵权行为仍时有发生,不正当竞争行为有时仍很猖獗,不规范的市场主体及市场主体的不规范行为仍时有出现等。再如,一些地方仍完全习惯于对有形市场的监管,观念上落后,监管手段落后,根本无法在电子商务时代履行职能,使不规范的市场主体及市场主体的不规范行为仍时有出现。这不仅一定程度上钳制了工商监管效能及执法水平的提高,让工商行政管理执法效率大打折扣,也说明现有的监管方式和执法能力及执法水平跟不上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
(二)、执法环境不畅、影响执法效能。一是执法手段单一,法律赋予行政执法的手段单一,不具备冻结、划拨、限制人身自由等强制手段,使监管力度大打折扣。在日常执法中,经常会出现违法当事人不配合甚至抵触执法的情况,由于执法手段不足,造成工商执法人员“进不了门,见不了人,查不了帐,扣不了货”的尴尬局面,尤其是面对大量存在的商住一体的经营场所。二是工商监管所有关的职能交叉部门由于利益、权力的碰撞,有时互相制肘,影响监管效果;三是市场主体不成熟,对工商监管缺乏认同感,甚至产生抵触,抗拒执法,打人伤人事件时有发生。而执法行为本身缺乏有效法律保障,执法人员在执法过程中,虽然已有执法的客观依据,但是,当执法工作受到干扰、破坏、威胁的时候,却没有一部“执法工作保护法”作执法人员坚决依法办事的保护力量与强大后盾,这种缺乏保护的执法,正是我国执法困难的根本原因。四是地方保护主义严重。由于gdp的指挥棒作用被过度强化,一些基层政府没有真正树立科学发展观和正确政绩观,急功近利,片面追求经济增长,地方保护的“土政策”严重影响了工商执法。而工商行政管理部门的财政仍依赖于当地政府,很难对当地的一些区域性经济进行有效的监管,执法力度和深度明显不足,只能一罚了之,根本不能将其引导到公平竞争、合法经营的轨道上来,严重损害了法律的威严和执法的权威。
(三)、行政综合执法网络难以应用,信息化运用不足。建立工商行政管理行政综合执法网络是改善和创新监管手段,不断提高行政执法能力的重要途径,目前,浙江省工商行政管理系统已经建立了经济户口综合管理准入系统、监管系统、案件管理系统、政务系统、工商所综合管理系统、12315消费者申诉举报系统等六个网络系统,并开展数字化工商所创建活动,促进信息化技术在工商行政管理中的应用,对原始的监管手段进行重大创新,引起传统的监管方式的重大变革,规范了执法办案程序,强化了执法行为的监督,统一了法律文书的格式,提高了案件审批效率,促进执法规范化,推动行政综合执法能力和水平的提高。但是,在实际应用中案件信息化办公仍存在较大不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