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报告

模版范例范文 发布时间:2010/9/11

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报告第2页

以人为本,着力解决民生问题。从解决群众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入手,积极稳妥地做好下岗职工安置、征地拆迁、社会保障、救灾救济等工作。落实了年初承诺的八件实事。全市城镇新增就业人员1.1万人,国有企业下岗失业人员实现再就业5186人,全市职工收入人均增加1320元,是近年来增加最多的一年。城市低保标准提高10%,人均补差达到60元。全年发放各类救灾救济资金908万元,落实贫困县农村中小学生义务教育“两免一补”资金1642万元,有效解决了受灾和特困群众吃、穿、住、医、学等困难。实行重大**案件包案责任制,妥善处理了各类矛盾。
八是切实加强政府自身建设,不断提高行政能力。以建设责任政府、法治政府、服务政府为目标,认真贯彻依法行政实施纲要,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简化行政审批程序,成立市级行政投诉中心,行政管理和公共服务水平有了新的提高。深入开展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大力加强公务员队伍建设,干部作风进一步转变。认真办理人大、政协议案、提案218件,自觉接受人大、政协监督,加强与各民主党派、工商联、人民团体和无党派人士的联系。开展行政效能监察,持续推进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领导干部廉洁自律得到加强。
各位代表,五年来的发展变化是巨大的,取得的经验也是丰富的,是启发、推动我们继续前进的宝贵财富。实践证明:优化完善发展思路是加快发展的首要前提;坚定不移地狠抓项目建设是加快发展的关键所在;积极推进改革创新是加快发展的不竭动力;不断创优发展环境是加快发展的基本保障;大力弘扬真抓实干的工作作风是加快发展的重要保证。这些成绩的取得,是省委、省政府和市委正确领导的结果,是市人大、市政协监督支持的结果,更是全市广大干部群众共同努力的结果。在此,我代表市政府,向在各个领域和岗位上辛勤劳动、做出贡献的全市广大干部群众,向给予我们支持与监督的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各民主党派、工商联和无党派人士、各人民团体、社会各界人士,向大力支持我们工作的中央、省驻平单位和解放军、武警官兵、预备役军人,表示崇高的敬意和衷心的感谢!
回顾过去的五年,我们清醒地认识到,全市经济社会发展和政府工作中还存在着不少困难和问题。主要是:经济总量较小,人均水平低,综合竞争力不强,经济运行的质量和效益还不够高;制约经济发展的结构性矛盾依然突出,产业内部结构和所有制结构仍不合理,科技创新能力不足;基础设施和社会事业发展相对滞后,与人民群众的需要还有一定差距;农民收入水平较低,就业形势依然严峻,部分群众生活还比较困难;一些政府部门和少数公务员为民服务、依法行政的能力和水平亟待提高;推进体制机制创新和政府职能转变的任务还很艰巨。对这些问题,我们将高度重视,在深化改革和加快发展中切实加以解决。

“十一五”经济社会发展的目标和任务

“十一五”是一个承前启后的重要时期,也是我市实现总体小康并向全面小康社会迈进的关键时期。从大环境看,中央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继续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加大支持“三农”力度,增加对能源、交通、原材料等基础产业的投入;省上确定把平凉建设成为全省煤电化运一体化综合开发基地和甘肃东部重要的交通枢纽,为我市发展带来了重大机遇。从自身看,全市经济综合实力明显增强,基础设施逐步完善,具备了加快发展的基础。特别是我们对市情的认识不断深化,形成了比较成熟的发展思路,全市人民加快发展的愿望十分强烈,营造了团结拼搏、干事创业的良好环境。未来五年,我们仍处在夯实基础、改善条件、发挥优势、加快发展的历史阶段,必须增强紧迫感和责任感,紧紧抓住、充分利用当前的大好机遇,切实保护好、引导好、发挥好各方面的积极性,实现全市经济社会又快又好的发展。
指导思想是: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以建设小康平凉、和谐平凉、魅力平凉为目标,紧紧抓住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煤电化运一体化综合开发和甘肃东部交通枢纽三大机遇,实干攻坚抓突破,确保增长两位数,促进块状经济和带状经济快速成长,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实现新跨越。
总体思路是:围绕提升区域经济竞争力这一主线,突出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创新体制机制、促进协调发展三大任务,在项目建设、推进改革、民营经济、优化环境、改善民生五个方面实施攻坚,在能源工业、现代农业、城市发展、人文生态旅游、交通建设、社会事业六个方面实现突破,重点实施平定高速、西平铁路、天平铁路、平凉电厂二期、崇信电厂一期、华亭电厂一期、750kv超高压输供电、煤田开发、煤制甲醇、醋酸生产十大过10亿元工程,全力建设全省能源化工基地、绿色畜牧基地、优质果品基地、人文生态旅游基地。
奋斗目标是:
——综合经济实力有新增强。确保经济发展两位数增长,生产总值达到180亿元,大口径财政收入达到22亿元,综合经济实力在全省位次前移。
——经济结构调整取得新进展。农业综合生产能力进一步提升,工业主导型经济格局基本形成,商贸、旅游业更加繁荣,三次产业结构调整到18:51:31。
——人民生活水平有新提高。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长10%,达到1万元以上;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6%以上,达到2400元以上,实现整体小康目标。
——基础设施建设实现新跨越。实施“两高三铁四横六纵”的交通路网规划,把平凉建成区域性交通枢纽。平凉中心城市和六县县城基础、公共设施进一步完善,服务功能明显增强。基本实现乡乡通油路,村村通广播、电视、电话、汽车;农村安全饮水覆盖率达到90%以上,自来水入户率达到60%。
——各项社会事业有新发展。教育基础条件得到明显改善,人均受教育年限接近全国平均水平;实现农村合作医疗全覆盖;城乡就业扩大,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5%以内。
——资源环境状况有新改善。资源利用效率显著提高,单位生产总值能源消耗比“十五”期末降低20%左右;生态环境逐步改善,森林覆盖率达到25%,建成国家级生态示范区。
实现上述目标,要全力实施好六大战略任务:
一、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加快建设“小康平凉”
把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作为建设“小康平凉”的根本任务,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以增加农民收入为核心,以“五新一好”(发展新产业、建设新村镇、培育新农民、健全新经济组织、塑造新风貌、创建好班子)为重点,突出“三个发展,三个加强,一项改革”。
发展块带经济,抓好“五带两区一园”建设。在确保粮食安全的前提下,持续推进农业结构调整,重点培育煤电产业带、草畜产业带、优质果菜产业带、旅游产业带和沿312国道绿色产业聚集带,加快建设泾河川区新农村建设示范区、崆峒旅游经济开发区、泾河川国家级现代农业产业园,积极扶持壮大专业经济合作社、各类协会等新经济组织,提高农业组织化程度,推动农业生产经营向规模化、标准化、品牌化转变。
发展县域经济,打造特色优势。坚持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突出县域特色,培育特色经济,抓好以农产品加工业为重点的产业化经营,打造品牌产品,拓宽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空间与层面。建立健全与城镇化相适应的公共服务体系,改革户籍制度,促进乡镇企业发展与小城镇建设的融合,壮大县域经济实力。
发展劳务经济,增加农民收入。坚持政府引导与市场运作相结合,输出地与输入地相衔接,搞好规划、组织、引导和服务,使劳务输转向集团化、品牌化、产业化方向发展。要特别重视对农民工的技能培训,使其由“劳力型”向“技能型”转变。力争每年培训农民工10万人次,输转农村剩余劳动力35万人次以上。
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农村整体面貌。抓好村镇规划管理,整合项目,集中资金,加快村镇基础设施、公共设施、小康住宅建设,实施改水、改厕、改路工程,开展生活环境和村容村貌综合整治,实现道路硬化、村庄绿化、小区亮化,力争到“十一五”末,村庄绿化覆盖率达到25%以上,呈现出设施配套、功能较全、村容整洁、环境优美的新气象。
加强农村文化建设,提升乡村文明程度。大力倡导文明乡风,切实加强农村公共事业建设,重点发展农村义务教育和农民技能培训,培养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提高农民的整体素质。繁荣农村群众文化活动,引导群众革除陋习,弘扬健康文明的新风尚。
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完善基层民主制度。健全村民自治组织,完善村民议事决策程序和议事规则,进一步规范村务公开,创建坚强有力、管理民主、服务农民、建设小康的战斗堡垒。
全面推进农村综合改革,逐步建立农村工作新机制。认真落实党在农村的各项政策。根据自愿有偿的原则,依法流转土地承包经营权,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巩固农村税费改革成果,在搞好试点的基础上全面推进农村综合改革,完成乡镇机构和县乡财政管理体制等改革任务。加快农村金融体制改革步伐,为“三农”搞好金融服务。坚持扶贫开发与小康建设相结合,分类指导,整村推进。逐步建立健全农村医疗保障体系、困难农民救助体系,使农民就医、子女就学、病残孤寡农民生产生活得到保障。
二、突出项目建设和产业开发,全力打造“实力平凉”
项目建设是加快发展的“纲”。煤电、草畜、果菜、旅游四大产业是增强市域竞争力的内在基础。要依托资源、区位优势,对接国家产业政策和投资导向,加大投入力度,扩大投资规模,夯实发展基础,提升发展水平,增强综合实力。
拓展领域,推动项目建设市场化。在项目建设上要加力度,增投入,见实效。在积极争取更多国家投资的基础上,坚持市场化运作,多元化投入,广泛吸引国内外和民间资本,突出抓好一批对经济社会发展起长远带动作用的大项目,谋划建设一批投资规模大的骨干项目,积极实施一批能够增加就业、改善民生的中小项目,推动项目建设上规模、上水平。
延伸扩张,推进煤电化运一体化。坚持合理保护和开发煤炭资源,煤炭开采量控制在3000万吨以内,就地转化率达到60%以上。以实施华亭矿区综合开发项目为重点,顺向延伸,逆向拉动,综合开发,一体化运作,促使煤电产业向电力、煤化工等后续产业发展。支持华煤集团加快发展,五年完成投资50亿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