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高新技术产业集群化发展思考

思想学习范文 发布时间:2010/9/12

打造高新技术产业集群化发展思考

打造高新技术产业集群化发展思考

打造新兴的富有竞争力的高新技术产业集群,既是我市“工业立市”战略目标的实现途径,也是科技创新型试点市建设的重要内容。因此,充分把握科技创新型试点市建设的机遇,加速形成具有合肥特色的高新技术产业集群,必将对合肥的跨越式发展产生极其重要的作用。

一、集群化是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大趋势
产业集群是指大量联系密切的企业与相关中介机构在空间上的集聚,在竞争和合作过程中共同获得强劲、持续竞争优势的产业群体。产业集群一旦形成,将带来集聚效应、共生效应、协同效应、区位效应、结构效应和衍生效应。
从世界范围看,产业集群已经成为工业化进程中的普遍现象,发达国家和地区竞争力很强的产业,通常都是通过集群的方式发展起来的。美国的硅谷、英国的剑桥、我国台湾的新竹等高科技园区都具有产业集群的典型特征,其他成功的高科技园区也都是以一种或几种富有特色的产业集群为基础发展起来的,集群内的企业主要从事相同或相关的产品或技术的研发。特别是在美国,某类产品通常与某个城市的名字联系在一起,如底特律的汽车、西雅图的飞机等。从20世纪40年代起,美国西海岸旧金山的硅谷地区,依托斯坦福大学、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及旧金山科研机构雄厚的知识资本和源源不断的创新投资,以超常的速度发展信息产业、生物技术产业等高科技产业,成为举世瞩目的高科技产业基地,硅谷的经济实质上就是一种典型的集群经济。
自1991年以来,我国先后成立了53个国家高新区和数十个省级高新区,这些高新区设立的主体不一,规模不等,产业定位也各不相同,但高新技术产业集中强度大、创新能力强、网络化程度高、企业间互动频繁、整体竞争力强是它们共同的特征。同时,这些高新区积极主动地融入世界高科技产业的发展大潮,形成了高度开放、互动式的产业集聚。如中关村科技园区、深圳高新区、武汉东湖新技术开发区等都形成了富有特色的高新技术产业集群,从整体上推动了高新技术产业的快速发展,提高了城市产业层次,增强了城市的竞争力。

二、我市高新技术产业已形成集群化发展之势
(一)高新技术产业初步完成空间集聚
我市已初步形成了“一带、三区、多园”的高新技术产业空间布局。“一带”指的是高新技术产业带,即从科学岛、我市高新区沿路和路到经济开发区这一条高新技术研究和产业化带状地区。在该带状地区集中了市90%的高校、科研院所,80%的高新技术企业和该市85%的高新技术产业总产值。“三区”就是国家高新区、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和科技创新型试点市建设示范区即中国()科学城。“多园”是指在上述范围内的合肥软件园、生物医药园、留学人员创业园等专业园区。由此,市高新技术产业在空间上逐步形成聚集的态势。
(二)高新技术产业集聚效应明显
目前,地区初步形成了电子信息、先进制造技术、新材料、生物工程及新医药和现代农业等高新技术产业集群,高新技术产业集聚效应明显。在高新区内,共有高新技术企业家,占该市高新技术企业总数的%;高新技术企业总产值亿元,占该市高新技术产业总产值的2%;实现技工贸收入亿元,占该市高新技术产业技工贸总收入%;出口创汇.亿美元。合肥高新区工业产值超过亿元的企业家、超过10亿元的家、超过100亿元的家,地区生产总值近5年来年均增长%,财政收入年均增长%。
(三)龙头企业发展势头强劲
在我市的高新技术产业中,从事电子信息、生物医药以及微电子、纳米新材料等开发生产业务的企业成长迅速。是目前我国语音产业惟一的“国家863计划成果产业化基地”和“国家规划布局内重点软件企业”,并正在牵头制定中文语音技术标准,其自主研发的智能语音技术已经大规模推广应用到信息服务、电子政务、汽车、手机等领域,占领了中文语音应用市场80%的份额,彻底改变了该类产品原来由国外it巨头垄断的格局。生物先后承担了国家863计划、国家科技攻关、国家重点火炬计划及省级科技攻关、重大科技专项10余项。集团开发的道路交通事故防治技术等产品,在道路事故预防、汽车驾驶、公共安全等领域得到了广泛运用,甚至有可能引起我国事故预防产业的革命。同时,传统产业中龙头企业的市场竞争力也在不断增强,集团实现销售收入115亿元,同比增长40%;国内市场占有率达%,名列中国机械行业500强的位,是国内叉车关键部件核心制造商;abb配电变压器有限公司年生产能力达台,已经成为中国最大的配电变压器生产企业。
(四)传统产业提升形成集群
我市建立了工程技术研究中心6家,工程研究中心家,企业技术中心家,企业博士后流动站家。依托这些平台,我市的传统产业不断得到改造和提升,增强了集群的吸引力。目前,集团已成为国家级制造业信息化示范企业,集团等家企业成为省级示范企业。我市的家电企业已经拥有国内近20%的市场份额,国内家电工业18强中合肥的集团、集团和电器公司分别列第5、第11和第13位。集团塑料型材国内市场占有率居全国第二,管材国内市场占有率为30%,居全国第一,塑料薄膜产品的年生产能力和市场占有率均居行业前列。
(五)民营企业成高新技术产业集群重要组成部分
,我市已有民营科技企业家,覆盖电子信息、生物与新医药、化工、机械、建材、能源、农林等十几个行业,年技工贸收入亿元,占我市高新技术产业技工贸总收入的%;技工贸收入过亿元的企业家,千万元以上家,100万元以上的民营科技企业家。、生物成为全国生物与新医药产业中的佼佼者,、研究所等已成为全国光机电一体化产业中的排头兵。在省十强软件企业中,我市民营科技企业占了家,、、更是省电子信息产业的领军企业。

三、我市发展高新技术产业集群面临的困难和障碍
我市高新技术产业虽然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但从集群化的角度来看,还存在产业分工不够明晰、资源配置不够合理、关联度不高、产业链不长等问题,整体竞争力不够强,规模效应不够明显。具体来看,突出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首先,集群内的企业未能形成相互依存的分工协作体系。从专业园区内的企业来看,许多科技企业入园的动因是享受政府给予的优惠政策,而不是来自产业集聚效应本身。园区内很多企业的设备、市场两头在外,甚至直接从国外引进设备,产品直接供应国外市场,没有形成专业化的供应网络,各个企业对内开放的程度不高,研发和交易成本都很高,影响了集聚效应的形成和整体竞争力的提升。
第二,集群内中介服务机构发展不足。中介服务机构是产业集群正常运转的润滑剂,可以促进集群内企业间的信息交流、产品交易、资金流动和人员的优化配置,降低生产成本。高新技术产业集群的有效运转与融资、法律、会计、猎头、咨询等专业服务机构的发展完善分不开。在硅谷,平均每5个工程师就配备一名会计师或律师,美国600多家风险投资公司一半在硅谷。
近年来,我市高新技术产业服务机构发展迅速,但不论是服务实体的组织形式,还是服务的范围、内容和质量,现有的中介服务还远不能适应高新技术产业集群化发展的需要,其中最大的不足就是风险投资业发展严重滞后。地区目前有专业风险投资公司家,涉及风险投资业务的公司家,担保公司家,风险投资管理咨询公司家,但总体而言,资本来源单一,投资规模较小,业务创新能力不强,严重制约着新的科技型中小企业的诞生和优质科技型企业的发展,影响了集群中产业链的延伸与集群的壮大。
第三,集群内产学研合作机制尚未完全建立。大学、科研院所作为知识创新体系的主体,主导着知识的生产、运用和传播,同时,园区内的企业左右着大学、科研院所及科研人员的研究方向,并提供科研经费。二者的良性互动使得大学和科研院所能够及时了解市场需求,提高了技术创新的适用性,而企业也因此获得了可靠的技术来源。我市高新技术产业集中区内的大部分企业与高校和科研院所交流互动极少,绝大多数企业目前还是停留在依靠企业自身小作坊式的研发基础上,不能灵活地利用企业周边的优质智力资源和实验装备。同时,高校和科研机构也不能主动关注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方向和需求,不能积极主动地投身于技术市场的开拓,无法成为高新技术企业技术创新的源泉。
第四,科技人才的数量、结构和引进机制都不适应需求。科技人才是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核心因素。目前,市大专以上学历或中级以上职称的人才有万,其中机关事业单位有万人,占%;直接从事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高层次人才只有万人,仅占总数的%。95%以上的研究员、教授、博士等高层次人才集中在省部属科研院所,在我市的两院院士全部集中在中国大学和中科院研究院,主要为国家大科学工程和国家重大基础项目研究服务。此外,市吸引人才、留住人才的机制不适应需要,一方面是观念陈旧,对高素质人才的极端重要性和极端稀缺性认识不到位,另一方面,留住人才、引进人才的机制、方式、工作力度都与实际需要有一定的差距。
第五,缺乏促使高新技术产业集群加快科技创新的区域文化。在硅谷,非等级制度带来的灵活性,非正式交流带来的信息与技术的快速扩散,职业的高度流动性,讲求协作互利的文化氛围,非常有利于各种信息的迅速收集与处理,有利于各种创新资源的快速整合,从而保证了高科技产业集群拥有源源不竭的创新动力。我市文化具有江淮文化的典型特征,既有深厚的传统积淀,又有鲜活的现代气息;既有中原文化的粗犷质朴、慷慨包容,又有吴越文化的细腻柔和、追求功用。然而,总体来看,这种文化中鼓励冒险、追求财富的企业家精神和重视合作与非正式交流的团队精神,敢于冒险、大胆创业、积极进取、创新求变的意识较弱。

四、用政策手段加快发展高新技术产业集群
加快编制高新技术产业集群发展规划,制定促进高新技术产业集群持续发展的相关引导政策。要遵循整体性、动态性和实用性的原则,围绕产业导向、激励政策、服务设施建设、集群效应提高、协作体系建设、培训和研发等,加快编制高新技术产业集群发展总体规划,重点引导集群内企业成长,促进产业集群整体发展,增强产业集群竞争力,以产业集群的发展带动区域经济的发展。
增强园区的政策优势,率先实现高新技术产业高速、优质集聚。要改变产业政策导向,以发展产业集群为目标,将优惠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