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开放30年的足迹与未来特辑三

工作体会范文 发布时间:2013/3/2

改革开放30年的足迹与未来特辑三


胡亮:市场竞争成就的民营企业家

胡亮是河北徐水县人。虽然祖上几代都是农民,但30岁的他现在已拥有一家年产值上千万的工厂--兴华铸造有限公司,是一位名副其实的企业家。他的工厂有500余名员工,生产各类建筑用铸铁排水管件及配件共900多种产品。工厂在北京、沈阳、西安、长沙等地设立了销售公司,产品销往全国各地。同时还有部分产品销往日本、加拿大、美国等国家。

胡亮坦言,工厂是从他父亲手中接过来的。

1978年,中国实施农村土地联产承包制,胡亮家所在的人民公社和生产队解散了。原来曾在生产队开办的铸造厂当模型工的父亲,决定自己开一间铸造厂。

这是一个大胆的想法,上年纪的中国人都知道,自己开办工厂被认为是搞资本主义,在过去连想也不敢想。但改革开放打破了这一思想禁锢,“致富”成了开办工厂的动力。“那时的农民太穷了,办工厂是最有可能尽快挣到钱的办法。”胡亮说。那时工厂主要生产传统的暖气片、排水管等产品,三四十名工人都是当地的农民。

1996年,高中毕业的胡亮到父亲的工厂做事。“那时工厂的生产、销售、管理都是父亲一个人管,我去了就帮他打打杂,做得最多的,是到北京跑销售。那时的条件很艰苦,我们在北京只能租住在地下室里。”想起那时的情景,胡亮很有些感慨。

1999年前后,市场上出现了pvc塑料管材。由于这种新材料可以部分替代铸铁管件,因此挤压了传统铸铁管件的市场空间,竞争异常激烈起来。他们这个由几十个农民组建起来的工厂面临着很大冲击。胡亮说:“我父亲当时身体不太好,加上能力和知识水平的局限,使他难以坚持下去,所以就把工厂交给我了。”

此时,胡亮办工厂的想法已不仅仅是“致富”那么简单了。在中国市场经济逐渐走向成熟,多种所有制经济并存、共同发展的社会环境下,胡亮看到在大规模的城市化浪潮中,建筑行业迅猛发展和巨大的市场需求,正是他的工厂生存和发展的机遇。同时他也看到,铸铁管件的耐用、坚固等特点是pvc材料所不具备的优势。他相信能把工厂做大做强。

激烈的市场竞争是胡亮这样年轻的民营企业经营者最好的老师。随着市场需求的发展变化,他们逐渐克服原有的农民意识和短视行为,用更加规范的生产、管理模式来经营工厂。他逐渐采用了质量管理体系、技术工艺标准、售后服务规范这些现代企业的管理方式。他聘请了管理、设计、技术、营销等多种专业人才。他还多方筹资,更新设备,淘汰落伍的老产品,研发设计新产品、新工艺,以多元化的产品占领市场。

不久前,胡亮对工厂铸造用的冲天炉进行了改造,有效降低了对环境的粉尘污染。胡亮说:“铸造业对环境有影响,现在政府在这方面要求越来越严格,对环境造成危害的话,会直接影响我们工厂的形象和发展。为此,即使是增加了生产成本,我们也要做,这是事关企业生存发展的事。”

胡亮的工厂现在发展得很好。他说:“现在我们民营企业的生存状况比过去好了很多,过去那种政府部门乱收费的情况少了,这让我们减轻了很多负担。当然,难题总是随时随地都会出现的。例如现在原材料涨价,人工费涨价,而我们的产品迫于市场竞争的压力不能水涨船高,成本上涨的压力就要企业自己想办法消化。”

其实,更大的压力来自企业的资金周转。目前像胡亮这样的中小型民营企业,要得到银行贷款很困难。一方面缘于现在一些大银行的管理审批制度缺少灵活性,另一方面,这些企业规模小,资金少,有些企业财务管理不规范,很难找到有信誉、有实力的担保。胡亮说,他们基本上不贷款,尽量靠自己的资金周转,因此压力很大。遇到难题时,只能是欠三角债,拖到资金稍缓时再还款。这是许多中小企业的无奈之举。

但胡亮对自己的工厂还是充满希望。这几年,他看到国内建筑行业在产品的种类和设计上,正逐渐认同人性化、环保等新的理念和规范要求。这让他看到了自己的产品需要更新和进步的地方,也看到工厂继续发展的广阔前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