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和谐社会:一场大争论的圆满句号

工作体会范文 发布时间:2012/3/3

构建和谐社会:一场大争论的圆满句号


构建和谐社会:一场大争论的圆满句号

朱卫华

有专家认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命题,明确地回答了“中国向何处去”、“中国共产党向何处去”等事关中国制度走向的一系列重大问题——这个评价是准确的,该命题确实回答了“走什么路”的问题。而伴随这一理论提出的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九大目标”及其“主要任务”,则是中国通往和谐社会的“走向图”——这就同时回答了这条“构建”之路“如何走”的问题。

自改革开放以来的近30年间,民众基于对中国社会制度和体制走向的普遍关注,围绕着“中国向何处去”、“中国共产党向何处去”的主题,先后发生了三次大争论。第一次争论是在1978年前后,争论的议题表面上是“实践是否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实际上是中国社会各界对过往20年制度与体制的反思,以及对已然进入设计时态的未来制度与体制的认定。应当承认,这次争论中全国上下对过往20年的“反思”是有成效的,但对即将开始的前所未有的改革征程却无法给出一个哪怕是模糊的含糊的指向,“摸”行成了国人的共识。第二次争论发生在1992年前后,争论的议题是已经启动的“改革开放”究竟“姓‘资’还是姓‘社’”。这次争论以总设计师的“不争论”之论而告终。但是,既然邓公为中国设计了一个开放的环境,那么开放的争论则必然在所难免。因此在前后,以网络媒体对“主流经济学”的发难为引信,引爆了第三次大争论。这次争论的议题是“社会公平与经济效益谁该优先”。延续至今的本次争论基于贫富分化日趋严重的社会背景,争论的锋芒直接指向了“中国究竟要走社会主义道路还是资本主义道路”这一具有极度挑战性的重大敏感领域。

面对这一重大理论和实践的历史性挑战,执政党已经到了不能一刻也不能再沉默的紧要关头。公元10月8日至11日召开的中国共产党第十六届六中全会,以不容置疑的意志和信念昭告天下,一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伟大历史工程,以其划时代的高度、深度、力度和广度,成为开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改革的新纪元!第三次沉重而接近极限的较量,终于以绝无歧义的意涵划上了一个圆满的句号。

以“共建共享”为灵魂的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道路,不仅是对一个重大问题的回答,更是对一种伟大事业义无反顾的选择与推进。记得在今年“两会”期间,胡锦涛总书记坚定地强调了“毫不动摇地坚持改革方向”和“更加注重社会公平”等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命题中具有核心价值的“关键词”。毫无疑问,这已经是执政党领袖在思路层面上释放出来的一个对“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等发展战略进行明显修正的信号,如果说当时这一信号更多地带有执政党领袖个人思想色彩的话,那么,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作出的《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则把这种思想上升到了纲领性和制度性的历史标度。

《决定》中提出的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九大目标和主要任务,概括起来讲就是造福人民,以人民利益最大化为治国理政的最高旨归。今后,任何领域任何层面只要不符合这一旨归,就是对“构建”事业的背叛。如九大目标之首,就提出“社会主义民主法制更加完善,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得到全面落实,人民的权益得到切实尊重和保障”。但在今晚的电视新闻节目中,仍然听到了不日将审议《物权法》的消息,联系最近媒体一再高调报道的一个统计数字“中国0.4%的家庭占有70%的国民财富”,联系各界对该法从未中断的普遍质疑,难道就不能暂时搁置审议这一备受民众争议的法案,而让“人民的权益得到切实尊重和保障”?正如一位专家最近在谈到依法构建和谐社会的话题时所说的,“依法必须依良法才行”。是呵,能否构建一个“良法”体系,从根本上关系着构建和谐社会的成败!(10月20日 星期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