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观指导高校教育及财政学科建设论文

学习材料范文 发布时间:2011/1/17

发展观指导高校教育及财政学科建设论文

摘要:科学发展观对大学教育及财政学科建设提出新要求,在教育领域落实科学发展观,就必须着眼于培养可持续发展的人,真正实施素质教育。新形势要求财经院校必须把培养大学生的可持续发展能力作为财政学科建设的根本任务,转变观念,深化各项改革。要开创财政学科建设特色化的新路子,需要明确思路、深化教学内容改革、改革和创新教学手段和方法、突出科研特色。

一、科学发展观对大学教育及财政学科建设提出新要求

科学发展观是中国共产党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进一步总结我国现代化建设的历史经验,从新世纪新阶段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全局出发,提出的重大战略思想和指导方针,是党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指导思想的新发展。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们全党全国人民面临的重大和紧迫任务,也是加快教育事业改革和发展的根本指导思想。科学发展观与传统的发展观的根本区别在于:强调以人为本,讲求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不搞竭泽而渔式的发展,摒弃急功近利的发展模式。在教育领域落实科学发展观,就必须着眼于培养可持续发展的人,真正实施素质教育。只有以可持续发展理念作指导,立足学生长远发展来组织和实施教学,挖掘和提升学生的持续发展潜力,才能实现高等学校的办学目标。

人的可持续发展是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前提。现代社会要求大学生具有与时俱进的思想观念、自我完善的综合素质、不断提高的能力体系。这对高校教育教学体系提出了新要求,高校的教学管理、学科建设、人才培养机制等都必须进行相应的改革,从而更好地完成高校所肩负的历史使命。科学发展观最突出的历史意义就是赋予了发展“以人为本”的价值观和目标观,蕴藏着丰富的教育内涵,为教育改革与发展提供了新的境界。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必然要求高等教育把工作重点转向学生、重视人本身的发展,进一步注重学生素质提高、个性发展与创新精神的培养。高校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就必须把满足人的发展需要、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作为教育发展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坚持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一切为了学生的成人成才,一切都着眼于调动和依靠学生内在的积极性。地方财经院校的财政学科建设应在客观地判断自身的基础条件和办学优势的前提下,实事求是地确定发展规划,坚持用科学发展观来指导工作,从实际出发,科学定位,注重质量,办出特色。江泽民同志在1999年6月15日的讲话《教育必须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中曾经指出:“每一个学校,都要爱护和培养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帮助学生自主学习、独立思考,保护学生的探索精神、创新思维,营造崇尚真知、追求真理的氛围,为学生的禀赋和潜能的充分开发创造一种宽松的环境。这就要求我们必须转变那种妨碍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发展的教育观念、教育模式,特别是由教师单向灌输知识,以考试分数作为衡量教育成果的唯一标准,以及过于划一呆板的教育教学制度。”这一讲话表达的是同样的理念和观点,给高等教育的发展及学科建设指明了道路。高校学科建设必须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将发展目标及根本任务转到提高大学生的可持续发展能力、促进大学生的全面发展上来。财政学科建设也是如此。

二、新形势下财政学科建设的根本任务

大学不仅是知识的生产者,更重要的是人才的生产者。人才培养是高等学校的根本任务,从人才培养质量来看,学生的发展潜力,在相当程度上取决于学科建设的成效。贯彻科学发展观,要求财经院校把培养大学生的可持续发展能力作为财政学科建设的根本任务。可持续发展能力是指学生在校期间不仅知识得到大的增长,而且观察和判断社会现象、分析和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得到培养和提高,为长远发展奠定坚实基础,毕业后能够不断发挥自身潜力,成长为对国家和社会作出较大贡献的人。要完成上述根本任务,必须对学科建设的成效有科学的评价标准。武汉大学党委书记顾海良教授指出:“着力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学科是必然载体。高等教育的质量最根本的就体现在所培养的大学生的质量上。高质量的高等教育,不仅要授大学生以知识,育大学生之能力,更要成大学生以创新精神,立大学生之民族振兴情怀。学者、学科、学术、学风和学生五位一体,构成了学校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础,也是实现学校可持续发展的根本保证。”判断一个学科建设的成效如何,主要是看能否培养出有较高就业竞争力和后续发展能力的高素质毕业生。具体来说,衡量一个学科的教学质量,不能光看老师教了多少内容,关键是看学生学到了多少知识和技能;不能光看老师付出了多少劳动,关键是看学生的能力结构和综合素质是否得到了改善和提高;不能光看学生的分数和及格率是多少,关键是看学生的就业状况及发展后劲。要完成上述根本任务,必须转变观念,深化各项改革。

这就要求在教学活动中不再把眼睛盯着分数,而是看每一个学生是否真正在思想观念、思维方法等方面成熟起来,是否有独立判断能力,能判别是与非、认清好与坏、说清对与错,能在走上工作岗位时独立承担一个专业工作。要着眼于国家现代化建设和人的全面发展需要,深化教学改革,推进素质教育,坚持传授知识、培养能力、提高素质协调发展。在学科建设规划与实施中,着力提高大学生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切实解决培养模式单一,教学内容陈旧,实践环节偏弱,缺乏个性和创造性等问题。要研究学生整体知识结构的需求,构建适应素质教育和能力培养要求的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培养知识结构合理,基础扎实,适应能力强,具有学习能力、实践能力、持续创新能力和创业精神的应用型人才。

三、开创财政学科建设特色化的新路子

学科建设是高校各项建设的基础和核心,是发挥高校科学研究、人才培养、服务社会三大功能的基础。高等学校的办学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科的建设水平,每一所高校都应当坚持自己的学科特色,争取办好相应的特色专业。特色化的总特征是“人无我有、人有我新、人新我优”,广西财经学院提出的“双体系、双平台、多模块”教学模式便是贯彻科学发展观,开创地方财经院校学科建设特色化道路的生动体现。“双体系”是指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两个体系互相配合,“双平台”是指公共基础课、专业公共核心课两个平台共同支撑,“多模块”是指不同专业的知识组成多个模块,供学生自由选择,以培养某一职业的专门知识,形成某一领域的专业特长。要开创财政学科建设特色化的新路子,需要明确思路、深化教学内容改革、改革和创新教学手段和方法、突出科研特色。

(一)明确思路围绕培养大学生的可持续发展能力这一财政学科建设的根本任务,应构建“三纵三横”学科建设体系来突出财政学科的特色:教学内容涵盖财政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三方面,教学方法采取多媒体教学法、案例讨论教学法、实验仿真教学法三种教学法,教学主体依托专业教师、学生、实验管理人员三个队伍。从横向看,要求我们从教学内容、方法、主体上创新,从纵向看,要求教学主体(主要是教师)不断改革教学方法来将教学内容传授给学生。具体来说,基本理论的掌握要靠教师运用多媒体教学法将其直观形象化,基本知识的掌握要靠学生通过案例讨论教学法理解透切,基本技能的掌握要靠实验管理人员运用实验仿真教学法指导学生进行实践操作。这三方面的创新需要在教材编写、教学研究、人才引进及培养上迈出大的步伐。

(二)深化教学内容改革从教学内容上,创新财政学科教学模式,需要构建财政学科多模块教学体系,具体是:基本理论模块(财政学、外国财政、东南亚财政)、基本知识模块(地方财政学、政府预算管理、政府与非营利组织会计)、基本技能模块(财政信息化实训、政府预算管理实训、政府与非营利组织会计实训),三个基本技能模块分别对应财政信息化软件的三个管理系统:国库集中支付、部门预算编制、政府会计核算。这样就初步形成了比较完整的理论教学、实践教学两个教学体系。三个模块中的东南亚财政、地方财政学、财政信息化实训分别构成广西财经学院财政学科教学的特色内容,其中东南亚财政、财政信息化实训这两门课程在全国是第一次开设,而地方财政学也很少有高校开设,这三门课程突出了财政学科在东南亚研究的特色、服务地方经济发展的特色、重视动手操作能力的特色,可以帮助毕业生在就业中拥有一技之长,也与“双体系、双平台、多模块”教学理念相呼应,形成了财政学科培养大学生可持续发展能力的科学教学体系。这一多模块教学体系,从纵向看,体现了知识结构和不同能力层次的培养;从横向看,体现理论、知识、技能三方面的有机结合,符合人的全面发展及侧重能力培养的教育理念。高等学校教材是体现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知识载体,是进行教学的基本工具,也是深入开展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保证。http://nayishi.com

深化财政学科教学内容改革,必须编写出针对性、时效性、实用性较强的系列教材,提高教材编写质量,并注意把握好以下几个问题:⑴如何使教材跟上时代发展的步伐。财政改革不断深入,“收支两条线”、政府采购制度、部门预算制度、国库集中支付制度等改革层出不穷,财政工作越来越多地采用各种软件系统,管理水平不断提高,这些都需要在教材中有所体现,并加以生动而具体的阐述;⑵如何借鉴西方国家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理论和实践经验。教材中在介绍西方国家的理论成果和实践经验时,需要联系其历史背景和具体条件进行辩证的分析,引导学生进行理性思考,不要片面地下结论,更不应误导学生生搬硬套国外的经验和做法;⑶如何体现培养大学生的可持续发展能力。突出表现在培养思维能力和实际操作能力上,需要重视实验教材的编写和使用;⑷把握好理论深度。不把教材写成专业论文,叙述应简洁明了、通俗易懂,配合生动的案例帮助学生理解抽象的理论,并留给学生思考的余地。

(三)改革和创新教学手段和方法由教师在课堂上进行单向系统传授的教学方法,多属于“填鸭式”的灌输,不利于培养学生观察和发现问题的能力、自学和创新的能力;再加上传统考试方式的局限性,在很大程度上禁锢了教与学的有机结合,形成了一套以课本、课堂、考试、分数为中心的僵化模式,使得大学生难以接触最新学科发展成果,较少参与学术争鸣,轻视社会实践。教育部长周济曾指出:“知识来源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