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教育观念与教育行为的转变

学习材料范文 发布时间:2013/1/12

现代教育观念与教育行为的转变第3页

各种道德因素,还要积极关注和引导学生在教学中的各种道德表现和道德发展,从而使教学过程成为学生一种高尚的道德生活和丰富的人生体验。这样,学科知识增长的过程同时也就成为人格的健全与发展过程,潜移默化中,学生变得越有爱心、同情心、责任感和有教养!

(四)引导学生改变学习方式,将“发现、探究、研究”还给学生

过去的教学模式基本上是灌输—接受,学生的学习方式基本上是听讲—背诵—练习—再现教师传授的知识,学生完全处于一种被动接受的状态,教师注重的是如何把知识结论准确无误地给学生讲清楚,学生只要全神贯注地听,把老师讲的记下来,考试时准确无误地答在卷子上,就算完成了学习任务。这种教学模式使学生学习方法机械、呆板,靠死记硬背完成学业,当他们进入大学或参加工作后,明显地带有被动学习的特征,难以适应新的环境。新课程改革所倡导的新观念,深刻地影响、引导着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新的学习方式包括: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发现学习、探究学习等,要求教师重新建立自己的教学模式:

1.指导学生开展研究性、探究性学习

在探究性学习中,通过设置问题情境,让学生独立自主地发现问题,通过实验、操作、调查、信息搜集与处理、表达与交流等活动,经历探究过程获得知识与能力,掌握解决问题的方法,获得情感体验,突出让学生亲自参与科学探究的活动,体验科学活动的艰辛与愉悦。既注重提高学生的科学研究能力,包括发现问题的能力、提出问题的能力、设想的能力、收集资料的能力、分析资料和得出结论的能力等,帮助学生掌握基本的科学方法,形成严谨的科学态度;同时也强调让学生学会分享与合作,对社会具有强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不但要努力提高自己的科研能力、创造能力,而且要通过社会实践了解科学对于自然、社会与人的意义和价值,关心国家和社会的进步,思考人与自然怎样和谐相处,人与人如何友好相待,努力升华自己的精神境界!

2.创设丰富的教学情境

“兴趣是第一老师”,教师在设计教学活动时,要广泛收集与本活动有关的资料信息,提供课内外丰富多彩的教学信息与资料,使其生动活泼、直观,且具有丰富的想象力;然后教师引导学生不断地提出问题,使学习过程变成不断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探索过程;指导学生收集和利用学习资源,帮助学生设计恰当的学习活动,并能针对不同的学习内容,选择不同的学习方式。比如,接受、探索、模仿、体验等,使学生的学习变得丰富而有个性;营造支持学生学习的心理氛围,帮助学生对学习过程和结果进行评价。

3.注重学生的亲身体验

新课程强调体验性学习,学生学习不仅要用自己的脑子去想,而且要用眼睛看,用耳朵听,用嘴说话,用手操作,即用自己的身体去亲身经历、动手去做,使学生在各种活动中获得对于实际的真实感受。这不仅是理解知识的需要,更是激发学生生命活力,促进学生成长的需要。这种内心感受是学生形成认识,转化行为能力的原动力,也是他们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健康发展的基础。

4.引导学生将知识转化为能力

通过知识学习和教学过程,帮助学生将知识转化为能力,是新课程的显著特征,这一特征在各科教材中得到充分体现。比如生物、化学、物理、地理课程,许多内容本身就是由问题引出,让学生边学边提出解决问题的思路和设想,引导学生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而且每一部分知识学习之后,都设计了综合实践活动课的知识,向课外拓展。如语文课程,已不再是让学生学会知识的教科书,而是培养学生语文能力的工具书,起到了拐杖的作用,通过自主学习语文所设篇目,逐步培养学生朗读、阅读理解课外文章和写作等能力。由此看来,怎样帮助学生实现由知识向能力的转化,教师要下一番功夫的。

(五)建立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评价体系

“应试教育”下的教材,对教师的评价主要是学生期末考试成绩或学生升学成绩为衡量一个教师教学水平和教师业务能力的唯一标准,而教师对学生的评价:行为上遵规守纪,“听话”,这是好学生,且评价学生最关键还要看期末成绩或升学成绩,往往某某学生在班级、年纪的名次来评价一个学生好坏;新课程要求“以师生的发展为本”,建立促进教育教学全面发展的评价体系。

1.高度重视教师评价的改革,强调教师评价的促进作用

各地结合实际,研究一套适合当地实际,符合新教材要求的教师评价体系,我认为要坚持三个原则:(1)发展性。以促进教师与学校发展为根本目的,注重专业与个性发展,建立教师成长档案袋,记录教师素质的提高过程。(2)差异性。注意教师个体差异,通过案例分析,确定教师发展的阶段性,符合教师实际。(3)非奖惩性。不把奖惩作为约束教师行为的法宝,让教师参与制度评价标准,体现出全面性、平等性、发展性、水平性的功能。

2.建立发展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对学生评价体系

各学校结合本校实际研究与新课程相适应的对学生的评价体系,是保障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深入开展的关键。因此,广大教育工作者努力作到:

(1)将目标定位于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发挥评价的激励性与发展性的功能。教师在评价过程中,淡化学生之间的评比,提倡学生与课程标准/教育目标比较,与自己的过去比较,从中发现学生的进步与不足,并在此基础上提出具体的改进建议,让学生知道怎样可以做得好一些或更好,激励学生向高水平目标迈进。

(2)要做到“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态度与情感”三个目标的整合。教师关注学生学习积极性与主动性、学习的自信心、对学习的兴趣等重要方面。教师要用自己的经验与智慧,在日常教学活动中通过观察(观察学生的平时作业,课堂上提出问题与对问题的解答,学生平时的学习习惯与求知欲)、访谈、成长记录袋等多种方法,了解和评价学生。情感与态度渗透在学生平时的学习过程以及学习方法的运用,对知识和技能的掌握之中,对其的评价是为了学生更好地掌握知识与技能,在过程与方法上有进一步的提高,从而增进对学习的积极情感与态度,而不是通过一些评定方法给学生一种等级。

(3)学生评价是管理者、教师、学生家长共同积极参与的交互活动。评价主体多元化,要求学生本人、同伴、家长、教师多个主体同时评价的做法,能充分调动和发挥学生本人的主体性以及同伴、家长和教师的积极性。

总之,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是一场除旧布新,脱胎换骨的改革,必将掀起一场传统教育教学观念与新理念的碰撞与斗争。因此,广大教育者必须树立科学的知识观、学生观、教师观、技术观与整体观,尽快建立起与新教材相适应的教育教学理念,这是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成功的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