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长在中国共产党市第五次代表大会上的报告

模版范例范文 发布时间:2010/9/13

市长在中国共产党市第五次代表大会上的报告第2页

众团结奋斗的结果,也是各民主党派、工商联、无党派人士、人民团体、各界人士,驻舟部队、武警官兵,中央和省驻舟单位、海内外各界朋友关心支持的结果。在此,我代表中共舟山市第四届委员会,向所有关心、支持并为舟山发展做出贡献的同志们、朋友们,致以崇高的敬意和衷心的感谢!
五年的实践证明,第四次党代会以来市委做出的一系列决策和部署是切合实际的,所做的工作是富有成效的,为今后发展奠定了扎实的基础。五年来的实践,我们有以下几点体会:
一是必须高举旗帜,开拓创新。我们面对难得的历史发展机遇和艰巨繁重的发展任务,高举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伟大旗帜,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创造性地把中央的路线方针政策和省委重大决策与舟山实际紧密结合起来,开拓新思路,落实新举措,夺取了舟山经济跨越式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的新胜利。实践证明,只有高举旗帜,解放思想,与时俱进,才能促进经济社会蓬勃发展。
二是必须科学发展,转变方式。我们面对发展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牢牢把握发展是第一要务,做到坚定清醒有作为。同时,紧紧抓住省委重视海洋经济发展的大好机遇,充分发挥海洋资源优势,把发展海洋经济作为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主攻方向。实践证明,只有始终坚持发展是硬道理,主攻海洋经济,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才能科学发展,加快发展。
三是必须统筹兼顾,协调发展。我们把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建设作为一个有机整体,统一规划,统一部署,统一落实。在突出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同时,坚持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打造海洋文化名城,推进“平安舟山”、“生态舟山”建设。实践证明,只有统筹兼顾,协调发展,才能在科学发展的道路上阔步前进。
四是必须以人为本,执政为民。我们把为人民谋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坚持城乡统筹,努力探索建立为民办实事的长效机制,把人力、财力、工作精力更多地向渔农村倾斜,切实帮助困难群体,使全市人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实践证明,只有不断强化以人为本的执政理念,始终为民办实事、做好事、解难事,才能得到人民群众的大力拥护。
五是必须加强党建,夯实基础。我们充分发挥党委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加强高素质干部队伍建设,创新基层党建工作,为发展、平安、和谐提供坚强有力的政治保证。实践证明,只有以改革创新的精神加强党建工作,夯实党建基础,提高执政能力,才能使各级党组织始终成为加快经济社会发展的坚强领导核心。
六是必须脚踏实地,真抓实干。我们大力倡导求真务实的工作作风,讲实话,鼓实劲,办实事,求实效,给人民群众以实惠,对事关经济社会发展大局的重大问题、重大项目、重点工作,明确责任,锲而不舍,狠抓落实,从而取得了明显的成效。实践证明,凡是对舟山发展有利、对舟山人民群众有益的事就要全身心地投入;凡是看准了的事就要一抓到底,只有这样,才能抓一件成一件,积小胜为大胜。
过去五年,尽管我们取得了很大成绩,但必须清醒地认识到,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困难和问题还不同程度地存在。主要是:土地、电力、水等要素资源的供给存在着不同程度的短缺,经济发展受到一定制约;经济总量仍然比较小,临港产业仍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城乡就业和再就业的压力较大,渔农民转产转业仍然面临不少具体问题,劳动力就业结构性矛盾不容乐观,渔农民持续增收难度加大;社会发展还存在科技创新能力低下、各类人才紧缺等问题;党的基层组织建设、作风建设、廉政建设有待进一步加强。对这些问题和困难,我们必须高度重视,切实加以解决。
二、今后五年工作思路和奋斗目标
未来五年,是舟山实现跨越式发展的黄金期,是提升在全省和长三角城市中地位的突破期,是实现全面小康的关键期。放眼全球,世界范围产业转移加快,国际经济技术合作深入发展,以船舶制造业和重化工业为重点的国际资本和产业正加快向我国沿海港口城市转移。综观国内,中央加强宏观经济调控,我国经济社会正在转入科学发展轨道,长三角经济一体化深入发展,全省建设海洋经济强省战略深入推进,这些都为舟山发展提供了新的机遇。从自身来说,近几年来,我市出现了持续快速发展的良好势头,一大批基础设施和临港产业项目将陆续建成。独特的资源条件,优越的地理区位,加上连岛大桥的架通、深水大港的建设,多种有利条件的历史性聚合,促使舟山正在进入一个新的发展时代。我们必须立足新起点,抢抓新机遇,努力创造舟山更加辉煌的明天!
今后五年总体工作思路是: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全局,认真贯彻中央和省委重大决策部署,围绕“以港兴市、全面跨越”总要求,以发展、平安、和谐为工作主线,以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为根本出发点,以改革开放和自主创新为动力,以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为保证,扎实推进海洋经济强市、海洋文化名城、海岛花园城市、海岛和谐社会四大建设,全面打造富强、文明、秀美、和谐的新舟山。
以港兴市,是从舟山独特的区位、深水岸线等自然优势和人文优势出发提出的发展战略。舟山集商港、军港、渔港等各种港口功能于一体,更拥有我国乃至世界上都很难得的深水港口资源。从沿海发达国家和地区的历史看,大多是依港而兴,以港而盛。舟山的希望在海洋,舟山的振兴靠港口。这些年来,我们开发港口,港口物流兴旺发达;依托港口,临港工业异军突起;港桥相连,基础设施建设日新月异。无论过去、现在还是将来,港口始终是舟山生存、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以港兴市,是充分发挥舟山独特的港口优势,把港口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以港兴业,以港立城,以港带岛,以港连桥,推动海洋经济的大发展、港口城市的大变化、基础设施的大完善,进而带动舟山经济社会的全面跨越。以港兴市,是涵盖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各个层面发展的综合战略。以港兴市,就是要走出具有海洋特色的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新路子;走出具有海岛特点的构建和谐社会的新路子;走出具有时代特征的推进海洋文化建设的新路子。
全面跨越,是立足现实基础、着眼未来发展提出的宏伟目标。过去五年,我们初步实现了经济的跨越式发展,积累了有益经验和物质基础,今后五年,通过我们的奋力拼搏,完全有条件、有能力实现全面跨越。全面跨越,既是对过去五年跨越历程的有力延续,更是在新起点上的奋勇攀登;既是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的客观要求,更是提高我市综合竞争力、提升人民生活品质的必然选择;既是全市党员干部自加压力决心的展现,更是全市百万军民的共同愿望。全面跨越,不仅是经济增速的跨越,更是经济总体实力的跨越;不仅是经济发展的跨越,更是发展空间、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的跨越。全面跨越,就是要实现经济发展由速度型向速度效益型跨越;实现城市空间由海岛时代向半岛时代跨越;实现社会发展由初步小康向全面小康跨越;实现文化建设由海洋人文资源优势向海洋文化现实优势跨越。
走出三条路子、实现四大跨越,一个富强、文明、秀美、和谐的新舟山,就会屹立在东海之滨:
——综合实力更加强劲。发展增速继续位居全省前列,经济总量在全省位次实现历史性前移。到2011年,地区生产总值达到650亿元,年均增长13%以上,力争700亿元,年均增长15%以上。工业总产值达到1200亿~1500亿元,年均增长20%~25%。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额五年累计1700亿元,年均增长16%。财政总收入达到70亿元,年均增长14%。
——海洋经济更上规模。海洋经济增加值达到500亿元,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进一步提高。港口货物吞吐量达到2.5亿吨,年均增长19%。海洋旅游人数达到万人次,年均增长12%。
——增长方式更具科学。自主创新能力进一步增强,区域发展、城乡发展更加协调,生态环境不断优化,单位生产总值能耗降低率处于全省平均水平,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取得显著成效。
——城乡面貌更趋秀美。港口、城市联动发展,城市功能日趋完善,新城集聚辐射能力进一步增强,基本形成本岛“南生活、北生产”城市框架,城乡一体化进程加快,渔农村环境更加整洁,设施更加完善,初步走出具有海岛特色的新型城市化建设路子。
——人民生活更为殷实。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28000元,年均增长10%,渔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达到14000元,年均增长11%,城乡居民收入比缩小到2∶1。
——社会发展更显和谐。保障体系更加健全,困难群众能够吃得饱饭、看得起病、读得起书、住得上房。民主法制建设继续加强,各项事业全面发展,文明程度有新的提高,行政管理和公共服务更具人性化,投资环境不断优化,安定有序的良好局面得到巩固。
———党的建设更富活力。党员先进性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的创造力、凝聚力和战斗力不断增强,党群干群关系更加密切,党的执政能力进一步提高。
三、以港兴市、全面跨越的战略重点和主要任务
实施“以港兴市”战略,实现“全面跨越”目标,事关舟山在全省、在长三角地区大格局中的重新定位,事关全市人民的根本利益。今后五年要突出抓好以下几个方面:
(一)实现由速度型向速度效益型跨越,建设海洋经济强市
快速发展是实现跨越的基础。始终保持经济快速增长的良好势头,转变增长方式,提高经济效益,做到又好又快发展,这是今后五年的首要工作。海洋经济是一种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的经济形态,做大、做强、做精海洋经济,是建设海洋经济强市的必由之路。要继续大力培育、壮大“33”海洋经济产业发展重点,推进改革开放,增强自主创新,不断提高经济综合实力。坚持“工业强市”,推动临港工业大投入、大产出、大发展。工业在舟山经济中处于主导地位,这几年的实践已证明,舟山能办工业,能办大工业。我们必须始终坚持工业强市的理念,继续坚持“二、三、一”产业发展导向。临港工业是舟山工业的核心增长极和特色竞争力,必须加大投入,努力引进大项目,建设先进的临港工业基地。要把打造船舶修造业基地放在首位,尽快形成船舶产业集群,到2011年,年造船能力达到700万载重吨以上,船舶工业总产值达到500亿元左右,成为全省最大、全国重要的船舶修造基地。要努力实现临港石化产业新的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