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党课讲稿
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党课讲稿第5页
都不能有丝毫放松。要把农民减负工作和加强财政对“三农”投入、发展农村集体经济结合起来,探索建立新型的农村公共事业投入机制,确保减轻农民负担的各项政策真正得到落实,务必防止农民负担反弹。(五)大力发展农村公共事业。尽快改变农村公共事业滞后的状况,是广大农民群众的迫切要求,是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任务。近些年来,我们在这方面已经做了很多工作,现在应当也更有条件加快农村公共事业发展。要按照公共服务均等化原则,扩大公共财政覆盖农村的范围,不断增加投入,提高公共服务水平,力争经过几年的努力,明显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和整体面貌。
要大力发展农村教育、卫生、文化等社会事业。要着力普及和巩固农村九年制义务教育,两年内全部免除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学杂费,对贫困家庭学生免费提供课本和补助寄宿生生活费。年先在西部地区实行,其他有条件的地区也可以加快“两免一补”实施步伐。同时,要深化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的改革,使农村义务教育的发展有稳定的资金来源。要加快推进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试点工作,中央和地方财政较大幅度提高补助标准,建立以大病统筹为主的农民医疗互助共济制度,加强农村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和农村医疗救助制度建设。进一步完善农村“五保户”供养、特困户生活救助、农村灾民补助等社会救助体系,积极探索建立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进一步加强农村文化建设,继续推进广播电视“村村通”和农村电影数字化放映工程,加快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农村基层服务点建设,逐步做到县有文化馆、图书馆,乡镇有综合文化站,行政村有文化活动室,满足农民群众多方面、多层次精神文化需求。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深入推进公民道德和职业道德教育,广泛开展文明家庭、文明村组、文明村镇创建活动,大力倡导健康、文明的新风尚。
要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在已有基础上,继续加大投资力度,扩大实施规模,充实建设内容。年要在这方面扎扎实实地办几件实事,给群众看得见、摸得着的实惠。一是加大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建设力度。优先解决高氟、高砷、苦咸、污染水及血吸虫病区的饮水安全问题。二是加大农村能源建设力度。积极推广沼气、秸秆气化等清洁能源,大幅度增加农村沼气建设投资规模,在适宜地区加快普及户用沼气,带动农村改圈、改厕、改厨。扩大小水电代燃料工程试点规模。三是加大农村公路建设力度。尽早实现全国所有乡镇通油路,东、中部地区所有具备条件的建制村通油路,西部地区具备条件的建制村基本实现通公路。四是加大农村电网建设力度。启动无电村电力设施建设,力争使这些村庄早日通电。五是加大农业信息化建设力度。充分利用和整合涉农信息资源,强化面向农村的广播电视电信等信息服务,重点抓好“金农”工程和农业综合信息服务平台工程建设。
要搞好村庄规划和人居环境治理。创造整洁、舒适、文明的生活环境,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战略任务。要从实际出发,从解决农民要求最急迫、受益最直接的问题入手,把治理重点放在解决村内道路、给排水设施、垃圾处理、人畜混居等突出问题上。积极探索政府扶持引导、农民自愿参与的村庄治理有效机制和办法。各级政府要根据村镇治理规划加强引导,在资金、实物等方面给予扶持。
四、切实加强领导,扎实有效地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对农业是一次难得的发展机遇,对农村是一场重大的社会变革,对农民是一种美好的时代福音,也必然给我们的发展观念、领导方法、工作部署、投资重点等各个方面带来深刻影响,提出更高要求。我们要顺应历史潮流,站在全局高度,准确把握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阶段性特征,深刻认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战略决策的重大意义,继续坚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应当看到,农业是安天下、稳人心的战略产业,不能因为农业占国内生产总值比例下降而放松农业;农村是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重点和难点,不能因为农村发展任务艰巨而避开农村;农民是现代化的建设者和成果的平等享有者,不能因为农民人多分散、收入消费水平低而忽视农民。“三农”问题始终是我国现代化建设进程中带有全局性、根本性的问题。我们必须加强组织领导,创新体制机制,扎实有效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一要加快建立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投入机制。统筹城乡发展是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必由之路,是新形势下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之策,也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基本前提和重要保障。各级党委和政府要在指导思想、发展战略、政策取向、资源配置和规划布局等各个方面,统筹城乡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建设,构建平等和谐、良性互动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实现城乡协调发展、共同繁荣。要下决心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扩大公共财政覆盖农村的范围。国家财政支出、预算内固定资产投资和信贷投放,要按照存量适度调整、增量重点倾斜的原则,不断增加对农业农村发展的投入,把基础设施建设投入的重点由城市转向农村。要切实改变农业农村在资源配置中的不利地位,加快建立有利于农业农村发展的财政和投融资体制,形成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资金的稳定增长机制。要根据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规划的重点项目,加强资金协调和整合,集中力量办大事,提高资金使用效率,确保工程建设一个、成功一个,群众受益一个。
二要加快建立改变城乡二元结构的发展机制。要进一步消除制约城乡协调发展的体制性障碍,促进城乡资源要素的合理流动和优化配置,努力改变城乡发展差距过大的状况。改革经济社会管理方式,逐步建立城乡一体的管理体制和机制;改革劳动和就业管理体制,建立城乡统一的劳动力市场和公平竞争的就业制度;改革户籍管理制度,放宽农民进城就业和定居的条件。加快建立城乡基础设施共同发展的机制,促进基础设施向农村延伸;努力建立城乡公共服务均等供给的制度,促进公共服务向农村拓展;逐步建立城乡衔接的社会保障体系,促进社会保障向农村覆盖。
三要加快建立促进城乡统筹发展的工作机制。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不仅是农村工作部门的事情,而且是各级党委和政府的重大任务;不仅是农民自己的事情,而且是社会各界的共同责任。要加强统一领导,明确职责分工,搞好配合协作,建立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工作协调机制。要树立和坚持统筹城乡发展的正确导向,加快建立符合科学发展要求的工作评价体系和激励机制。宏观管理、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等部门,要主动把农村发展纳入经济社会发展全局中通盘筹划部署。从事农村工作的同志更是责无旁贷,要切实增强责任感和使命感,积极主动做好工作,全力以赴投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各地区各部门要细化目标,实化任务,硬化措施,强化责任,切实把各项政策措施落到实处,切实把建设成果体现在基层,让广大农民真正得到实惠。要求真务实、真抓实干,进一步转变工作作风,深入农村调查研究,认真倾听群众呼声,及时总结推广基层的好经验、好做法,增强工作指导的针对性和有效性,保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始终有力有序有效地推进。年要开展第二次全国农业普查,这是一项重要的基础性工作,各地要高度重视,精心准备,切实抓好。
四要加快建立社会各界支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参与机制。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需要凝聚各方面智慧,动员各方面力量。近几年来,社会各界对“三农”问题更加关注,对“三农”工作支持更加有力。最近一段时间,中央关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决策,引起社会各界强烈反响,得到广大群众衷心拥护。这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创造了有利的外部环境和坚实的社会基础。我们要因势利导,加大宣传力度,广泛发动群众,积极鼓励党政机关、人民团体、企事业单位和社会各界人士、志愿者以多种方式联系村庄和农户,进一步形成关心支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浓厚氛围。我们要顺势而为,调动一切积极力量,拓宽社会参与途径,引导人才、智力和资金等资源流向农村、支持农业、服务农民,开创各方面参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生动局面。
五要努力健全促进农村基层民主政治建设的治理机制。这些年来,我国农村广泛开展了村民自治和村委会选举,这是在党的领导下农民群众的伟大创造。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过程中,要充分发挥农村基层党组织的领导核心作用,加强农村基层民主政治建设,完善村民自治,健全村党组织领导的充满活力的村民自治机制,让农民群众真正享有知情权、参与权、管理权、监督权。基层干部要适应农民民主意识增强、法制建设不断完善的新形势,通过“一事一议”等民主议事方式,动员和组织农民积极投身农村公共事业建设。要深入开展农村普法教育,引导农民牢固树立法制观念,增强农民依法维护权益的能力和履行义务的自觉性。妥善处理农村各种矛盾,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创造农村安定祥和、农民安居乐业的社会环境。
最后需要强调的是,要认真搞好全国农村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目前在全国农村开展的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必将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注入巨大的精神力量,提供坚强的政治保障。各地要按照中央的部署和要求,把注重实效贯彻和体现在教育活动的全过程,形成党员长期受教育、永葆先进性的长效机制,增强基层党组织的凝聚力、战斗力、创造力,不断加强党在农村的执政基础。要把认真学习领会、全面贯彻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精神,作为开展先进性教育活动的一项重要任务,使广大党员深刻理解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意义和丰富内涵,深刻认识保持先进性对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政治保障作用,深刻铭记自身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中的光荣责任,使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成为广大党员共同的奋斗目标和自觉的积极行动。要用先进性教育成果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否取得进展作为检验先进性教育活动成效的标准。要结合农村实际,紧紧围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这个主题,有针对性地开展正面教育,解决党组织和党员队伍中存在的突出问题,解决影响改革发展稳定的主要问题,解决群众最关心的重点问题,务求取得实效。要加强农村基层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