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党课讲稿

民主生活会范文 发布时间:2011/1/1

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党课讲稿第3页

根本目标。要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改善农民消费结构,提高农民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三是乡风民俗要倡导新风尚。这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内容。要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发展农村社会事业,培养造就新型农民。四是乡村面貌要呈现新变化。这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关键环节。要搞好乡村建设规划,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农村人居环境。五是乡村治理要健全新机制。这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有力保障。要深化农村各项改革,加强基层民主和基层组织建设,创建平安乡村、和谐乡村。我们一定要深刻理解和准确把握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丰富内容和深刻内涵,确保沿着正确轨道顺利推进。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一个关系全局的战略举措,是一项长期奋斗的历史任务。在实践中,要把握好以下原则:第一,必须坚持以发展农村经济为中心,进一步解放和发展农村生产力,促进粮食稳定发展、农民持续增收。农村的落后首先是经济的落后。建设现代农业,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提高农民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脱离了农村经济发展这个中心,农村其他各项建设就缺乏坚实的物质基础。第二,必须坚持农村基本经营制度,尊重农民的主体地位,不断创新农村发展体制机制。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是我国农村的基本经营制度,必须长期坚持并不断完善。有条件的地方,可根据自愿、有偿原则依法流转土地承包经营权,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要尊重农民群众的首创精神,善于总结基层创造的经验,通过改革创新破除不适应农村生产力发展的各种体制性障碍,不断激发农村发展活力。第三,必须坚持以人为本,着力解决农民生产生活中最迫切的实际问题,切实让农民得到实惠。要围绕农民需求谋划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根据农民意愿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主要依靠农民力量搞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要在加强政府支持和社会扶助的同时,引导农民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建设美好家园。要把农民愿意不愿意、高兴不高兴作为衡量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成效的重要标准,确保让农民真正受益。第四,必须坚持科学规划,实行因地制宜、分类指导,有步骤有计划有重点地逐步推进。要搞好总体规划和具体部署,统筹兼顾,合理布局,互相配套,防止重复建设、分散投入,首先集中力量解决农民生产生活最关切的问题。要注重立足乡村特点,突出地方特色,尊重各地的传统、习惯和风格,不能把鲜明的民族特色改掉了,不能把突出的地域特征搞没了,不能把优秀的文化传统弄丢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没有固定模式,没有统一标准,各地要发挥主动性和创造性,根据当地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和农民群众的现实需要,合理确定目标和任务。第五,必须坚持发挥各方面积极性,依靠农民辛勤劳动、国家扶持和社会力量的广泛参与,使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成为全党全国的共同行动。要加强对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领导和支持,充分调动广大农民的积极性,广泛动员社会各界力量,形成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合力。在工作中,要注重实效,不搞形式主义;要量力而行,不盲目攀比;要民主商议,不强迫命令;要突出特色,不强求一律;要引导扶持,不包办代替,确保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真正造福亿万农民。

三、加大工作力度,确保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有良好开局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涉及面广,是一项宏大复杂的系统工程。既要加快发展生产力,又要调整完善生产关系;既要加快经济发展,又要加快社会发展;既要加强物质文明建设,又要加强政治文明、精神文明与和谐社会建设。我们要全面准确把握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内涵和要求,突出重点,扎实推进,确保年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开好头、起好步。
(一)继续加大对农业农村发展的政策支持力度。要紧紧围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各项任务,继续坚持“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稳定、完善和强化行之有效的支农政策,重点在“多予”和“强化”上下功夫。年的支农政策主要表现为点,概括起来就是“三个高于”、“三个终结”、“三个强化”、“三个加大”、“三个加快”。“三个高于”就是,国家财政支农资金增量要高于上年,国债和预算内资金用于农村建设的比重要高于上年,其中直接用于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的资金要高于上年。“三个终结”就是,在前两年免除农业特产税、牧业税和减免农业税的基础上,年在全国范围内全面取消农业税,使农业“三税”划上历史句号。中央财政将新增转移支付亿元。与税费改革之前相比,全国农民可减轻税费负担多亿元。“三个强化”就是,强化粮食直补力度,将主产区种粮直接补贴的资金规模提高到粮食风险基金的%以上,其他地区也要根据实际情况增加对种粮农民的补贴,同时强化良种补贴和农机具购置补贴力度。“三个加大”就是,加大中央财政对粮食主产县和财政困难县的奖励补助力度;加大国有农场税费改革力度,将农业职工土地承包费中类似农村“乡镇五项统筹”的费用全部减除,中央和省级财政给予适当补助;加大农业综合支持和服务能力建设力度,增加农田水利、农业科技、扶贫开发和农业综合开发投入,完善减灾防灾体系、动物防疫体系和农村流通体系,加强安全饮水等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三个加快”就是,加快农村九年制义务教育和农民培训步伐,加快农村公共卫生设施和基本医疗服务体系建设,加快农村公共文化设施和服务体系建设。
(二)推进现代农业建设。建设现代农业,是我国农业发展的方向,也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总的看,我国农业仍处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过渡阶段,推进现代农业建设任务繁重。从人多地少水缺的国情出发,不仅要提高物质技术装备水平,而且要充分利用人力资源;不仅要提高劳动生产率,而且要提高土地产出率;不仅要充分利用农业自然资源,而且要切实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走中国特色新型农业现代化道路。
第一,坚持用现代物质条件装备农业。要通过合理使用农业投入品,突破耕地和淡水短缺的约束,提高资源产出效率;通过推广使用农业机械,减轻劳动强度,提高劳动生产率;通过加强农田基础设施建设,提高抗灾减灾能力,实现高产稳产。要加强种子、化肥、农药、农膜等农业生产资料的生产和市场管理,扩大测土配方施肥补贴试点,引导农民增施有机肥,科学施用化肥,减少环境污染。要加强先进适用农机具的示范和推广工作,逐步提高重要农时、重点作物、关键生产环节和粮食主产区机械化作业水平。要发展设施农业,推进畜禽养殖小区建设,改善防疫条件和养殖环境。要切实加强农田水利建设,逐步扩大中央和省级小型农田水利补助专项资金规模,完善农田水利建设和管理机制。实施新一轮沃土工程,改善耕地质量,全面提升地力。健全森林生态效益补偿机制和造林补助机制。
第二,坚持用现代科学技术改造农业。科技创新是决定一个国家现代农业建设进程快慢和竞争力强弱的关键因素。当前,世界农业科技进步加快,各国越来越重视科技在农业发展中的作用。从整体水平看,我国农业科技与发达国家存在较大差距,科技进步在农业增长中的贡献率还比较低。我们必须正视这个现实,加大对农业科技进步的支持力度。要加快构建国家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大力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加大农业生物技术、信息技术、食品生物工程技术等高技术的研发力度,特别要在良种培育、先进种养技术集成配套、农产品精深加工、资源高效利用和生态保护等方面取得新的重大进展。要改善技术创新的投资环境,鼓励大型涉农企业建立农业科技研发中心。要健全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建立多元化的技术推广机制,加快科技成果的转化、应用和普及。要按照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要求,大力发展循环农业,积极发展节地、节水、节肥、节能等节约型农业。
第三,坚持用现代经营形式发展农业。把农业生产、加工、流通等环节有机联结起来,形成完整高效的产业体系,是农业发达国家的普遍做法,也是建设现代农业的基本经营形式。近些年来,我们在实践中大胆探索,找到了产业化经营这条发展现代农业的路子。农业产业化经营有利于解决分户生产与市场对接的矛盾,有利于实现农业多层次、多环节增值增效,有利于农民分享农产品加工流通环节的增值收益,有利于研发推广优良品种和先进适用技术,有利于发展规模经营和标准化生产,归根结底有利于提高农业的整体素质和竞争力。要切实把产业化经营作为一件带有全局性、方向性的大事来抓,贯穿于现代农业建设的全过程。要加大国家扶持力度,搞好发展规划,发挥资源优势,突出地方特色,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科技进步为支撑,以深加工为重点,不断延长产业链,形成产业集群。要继续培育壮大龙头企业,推广龙头带基地、公司连农户、产加销一条龙等多种模式,完善企业和农户利益联结机制。要加快发展各类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在信贷、财税和登记等方面给予支持,提高农民进入市场的组织化程度。
第四,坚持用现代发展理念指导农业。发展理念至关重要,有什么样的农业发展理念,就会有什么样的农业发展道路。坚持用现代发展理念指导农业,最重要的是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转变发展观念,创新发展模式,提高发展质量。要注重树立和运用大资源理念,立足于全部国土资源,合理有效利用耕地、林地、草原、淡水、海洋、生物、光热等各种资源,不断提高资源综合利用效率。注重树立和运用大农业理念,拓宽农业发展的内涵和外延,全面发展农林牧副渔各业及其加工与流通,增强和发挥农业的食物营养、工业原料、就业增收、生态保障、观光旅游、文化传承等多种功能。注重树立和运用大食物理念,积极开发粮食和非粮食食物,增加动物性食品供给,广辟食物来源,满足人民群众对食物的多样化需求。注重树立和运用大市场理念,充分利用农村市场和城市市场、国内市场和国际市场、产品市场和要素市场、现货市场和期货市场,发展现代流通方式,扩大流通范围,消除流通障碍,提高流通效率。注重树立和运用大生态理念,充分发挥林草等植被的生态屏障作用,营造农田防护林网,搞好水土保持,治理面源污染,推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