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党课讲稿

民主生活会范文 发布时间:2011/1/1

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党课讲稿第4页

废弃物的减量化、无害化、资源化,发展循环农业、节约农业,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
这里要特别强调,在推进现代农业建设过程中,必须始终毫不松懈地抓好粮食生产,确保国家粮食安全。这是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的基础,也是建设现代农业的重要任务。近两年,我国粮食生产出现重大转机,粮食连续大幅度增产,但当年产需仍存在缺口。从长远看,我国人口增长对粮食需求的压力会越来越大,耕地、水资源对粮食生产的制约也呈加重趋势。这决定了任何时候对粮食生产都不能有丝毫放松,越是建设现代农业越是要高度重视粮食生产。我们要坚持立足国内实现粮食基本自给的方针,稳定发展粮食生产,适度利用国际市场,努力保持供求紧平衡。年,粮食增产难度加大,必须高度重视并采取有力措施。要坚决保护好耕地特别是基本农田,继续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引导农民稳定粮食播种面积,提高综合生产能力。控制农业生产资料价格过快上涨,优化粮食品种结构,提高单产水平,持续增加种粮收益。明确粮食主产区、主销区和产销平衡区在保障粮食安全方面的责任。搞好粮食宏观调控,完善重点粮食品种最低收购价政策,把握好储备粮吞吐和粮食进出口的时机与力度,保持合理的粮价水平。
(三)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持续较快增加农民收入、提高农民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基本出发点和根本目的,也是“三农”工作的永恒主题。我们要客观分析农民增收的形势,大力拓宽农民增收的渠道,努力克服农民增收的困难,全力实现农民增收的目标。
要深入推进农业结构调整,充分挖掘农业内部增收潜力。我国农业发展不仅资源种类丰富,而且市场前景广阔,为农业内部增收提供了巨大的潜力和空间。充分发挥农业的多种功能,广泛利用各类资源,是推进农业结构调整、挖掘农业内部增收潜力的基本途径。要进一步发挥农业的食物营养功能,在重视发展粮食生产的同时,大力发展畜牧、水产等养殖产品,发展蔬菜、水果等园艺产品,发展木本粮油、食用菌等林特产品,发展无公害、绿色、有机等健康食品,提高农产品效益和质量安全水平。要进一步发挥农业的工业原料功能,增加优质专用农产品生产,发展精深加工业,培育国内外市场知名品牌,扩大优势农产品出口,提升农产品竞争力和附加值。要进一步发挥农业生态保障功能,加强林业大重点工程建设,完善退耕还林配套政策,搞好水土保持和沙化治理,改善生态环境。要进一步发挥农业观光旅游和文化传承的功能,展示乡土风俗民情,保护传统农耕文化,发展一村一品,形成特色经济。要拓宽视野,广开门路,全面开发和有效发挥农业的多种功能,多渠道创造新的就业机会和收入来源。
要发展壮大县域经济,形成农村内部增收合力。当前和今后一个相当长时期,我国大部分人口生活在县域,农村大部分劳动力就业在县域,农民大部分收入来自县域,扩大内需的潜力主要也在县域。发展壮大县域经济,是确保农民持续较快增收的重要途径,是确保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取得成效的重要基础,也是确保国民经济平稳较快增长的重要支撑。实践证明,县域经济发展快的地方,农民收入增长就快,农村面貌改变就快,城乡差距缩小就快。我们要高度重视县域经济的重要作用和地位,加强规划和指导,加快投资、财政等管理体制改革,激发县域经济发展活力,增强承接产业转移能力。要把乡镇企业作为发展县域经济的主要载体,积极引导乡镇企业转变机制和增长方式,加快技术进步和产业升级,增强市场竞争能力。要把小城镇作为发展县域经济的重要平台,统筹城乡产业布局,引导各类企业向小城镇集中,吸引农民工就业创业,吸纳农村人口,促进服务业的发展。我们要把壮大县域经济作为一项大战略,全面振兴和繁荣农村经济,切实增强扩大农民就业、带动农村发展的能力。
要促进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拓宽农民外部增收空间。大批农村富余劳动力进城务工就业,是加快推进我国工业化、城镇化的必然要求,是工业带动农业、城市带动农村、发达地区带动落后地区的有效形式,也是农民持续较快增收的重要渠道。必须把促进农民进城务工就业放到更加突出的位置,结合各地实际,抓紧制定和完善相关政策措施,尽快解决涉及农民工的各种突出问题。要实行城乡平等的就业制度,建立健全城乡就业公共服务网络,加强输入地和输出地的联系和协调,为农民免费提供政策咨询和就业服务。要严格执行最低工资制度,建立农民工工资合理增长机制和工资支付保障制度,依法查处拖欠克扣工资、随意延长工时等行为,确保工资及时足额发放。要完善农民工劳动合同制度,加强职业安全卫生保护,改善劳动环境。要逐步建立农民工社会保障制度,依法将农民工全部纳入工伤保险范围,加快解决大病医疗保障问题,探索适合农民工特点的养老保险办法。要帮助农民工解决住宿、子女上学等实际问题。要保障农民工的土地承包权,使他们进退有路。在农民工政策问题上,不是要搞特殊照顾,而是要做到公平对待,使他们的贡献得到充分肯定,使他们的劳动得到充分尊重,使他们的权益得到充分保障,使他们的付出得到合理回报,激发亿万农民工投身现代化建设的热情和积极性。
要提高农村劳动力整体素质,增强农民就业创业能力。培养造就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迫切需要,是把我国巨大人口压力转化为人力资源优势的重要途径,是促进农民增加收入的根本之计。目前,我国农村劳动力整体文化水平较低,大多缺乏职业技能。加强教育培训,提高农村劳动力综合素质,是一项重要而紧迫的任务。要大力发展农村职业教育,继续加强农村劳动力培训,提高农民的文化科技素质和职业技能。要加快建立政府扶助、面向市场、多元办学的教育培训机制,扩大教育培训规模,提高支持补助标准。通过职业教育和技能培训,使走出去的劳动力有较强的务工技能,留下来的劳动力能掌握先进的农业技术,增强他们适应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的能力。
要加大扶贫开发力度,进一步减少贫困人口。我国扶贫开发已经进入解决温饱和巩固温饱并重的阶段,任务非常艰巨。要继续坚持开发式扶贫的方针,加强整村推进、扶持龙头企业和转移就业培训三项重点工作,提高贫困地区人口素质,改善基本生产生活条件,拓宽增收渠道。要把扶贫开发工作的着力点下沉到村、落实到户,进一步瞄准和减少贫困人口。各项扶贫资金和扶贫措施要协调配套,以贫困村为基本单位,扶持一个见效一个。继续对缺乏生存条件地区的贫困人口实行易地扶贫,对丧失劳动能力的贫困人口建立救助制度。继续动员党政机关、沿海发达地区和社会各界参与扶贫开发事业。
(四)全面深化农村改革。创新体制机制,是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动力源泉和制度保障。要根据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要求,加快农村改革步伐,重点解决城乡分割、城乡之间要素分配不均、农村管理方式滞后等突出问题,着力建立城乡互动、平等发展的有效机制,着力建立要素合理配置、产品有序流动的市场体系,着力建立职能明确、运转高效的政府管理体制,全面增强农业农村经济发展活力。
要进一步深化以农村税费改革为主要内容的农村综合改革。农村税费改革已经取得重大阶段性成果,但改革任务还远远没有完成。要根据全部取消农业税后的新情况、新特点、新问题,围绕巩固和发展农村税费改革成果,积极推进乡镇机构、农村义务教育和县乡财政体制等改革,逐步建立精干高效的基层行政管理体制和覆盖城乡的公共财政制度。一是积极稳妥推进乡镇机构改革。要认真总结各地改革试点的做法和经验,紧紧抓住转变政府职能这个重点,强化乡镇政府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转变工作方式。要精简人员和机构,妥善安置分流人员。要创新事业站所运行机制,保证各项农业社会化服务正常开展。尤其要加快推进兽医管理体制改革,稳定和强化基层兽医队伍,提高基层动物疫病防控能力。二要加大农村义务教育管理体制改革力度。建立和完善各级政府责任明确、财政分级投入、经费稳定增长、管理以县为主的农村义务教育管理体制,中央和省级政府要更多地承担经费保障责任。三要进一步改革县乡财政管理体制。完善省以下财政体制,提高县乡财政的自我保障能力。进一步规范财政转移支付制度,完善中央对地方缓解县乡财政困难的奖补办法。改革县乡财政的管理方式,具备条件的地方可以推进“省直管县”和“乡财县管乡用”等改革试点。按照公共财政原则,进一步调整财政支出结构,增加农村公共产品和服务的支出比重。
要统筹推进农村金融等其他各项改革。当前,农业发展资金短缺、农民和乡镇企业贷款难的矛盾相当突出,推进农村金融改革十分重要而紧迫。要巩固和发展农村信用社改革试点成果,进一步完善治理结构和运行机制。引导各类金融机构增加农业农村信贷投放,鼓励在县域内设立多种所有制社区金融机构,培育小额信贷组织,发展农户资金互助组织。鼓励发展农村信贷担保机构。扩大农业政策性保险试点范围,加快发展多形式、多渠道的农业保险。要完善粮食流通体制,建立产销区稳定的购销关系,深化国有粮食企业改革,巩固和发展粮食市场化改革成果。要加快征地制度改革,严格控制占地规模,保护农民土地财产权利,妥善安置失地农民,努力解决好他们的长远生计。要加快农村流通体系建设,实现全国鲜活农产品“绿色通道”省际互通,发展连锁经营和配送服务,确保农民能够买到物美价廉、安全可靠的消费品和农资产品。进一步发挥供销社在农村流通中的重要作用。加快推进集体林权和小型农田水利设施产权制度改革。
要继续做好农民负担监督管理工作。年在全国范围内全面取消农业税,并不意味着农民负担问题的自然消失。应当看到,现在加重农民负担的隐患没有完全消除,农民减负的基础并不牢固,甚至有一些地方农民负担以新的形式出现反弹。各级党委、政府和有关部门对农民减负工作面临的新情况、新特点,必须予以高度关注,认真研究对策。在深化农村改革过程中,要进一步建立健全和严格执行减轻农民负担的各项制度,切实加强监督管理。这项工作在任何时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