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党课讲稿

民主生活会范文 发布时间:2011/1/1

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党课讲稿第2页

立足现代化建设全局推进农村发展,始终坚持执政为民增进农民福祉。只要我们解放思想,抓住机遇,乘势而上,以新理念催生新举措,以新举措促进新变化,以新变化带动新发展,农村经济社会就能够步入一个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新阶段,“三农”工作就能够开创一个新局面。
“十一五”时期,既是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中承前启后的关键时期,也是为实现农村全面小康打下坚实基础的重要时期;既是把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转入科学发展轨道的关键时期,也是构建新型工农城乡关系取得突破性进展的重要时期;既是我国工业化、城镇化快速发展的关键时期,也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取得重大进展的重要时期。我们一定要倍加珍惜农村来之不易的好形势,倍加保护农民群众的积极性,倍加努力地巩固和发展粮食增产、农民增收的良好势头,进一步增强创新意识,大胆探索,勇于实践,不断开创农业农村工作新局面。“十一五”时期农业农村工作的总体要求是:高举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伟大旗帜,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实行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和“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紧紧围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全面推进农业农村工作。
年是实施“十一五”规划的第一年。做好农业农村工作,对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意义重大。主要任务是:完善强化支农政策,建设现代农业,稳定发展粮食生产,积极调整农业结构,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加强农村民主政治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加快社会事业发展,推进农村综合改革,促进农民持续增收,确保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有良好开局。

二、把握总体要求,全面贯彻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战略部署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对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关键时期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作出了全面部署,是指导今后年我国现代化建设的纲领性文件。《建议》展现的亮点很多,一个突出亮点就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议》提出的任务很多,一个重大历史任务就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议》制定的举措很多,一个重大战略举措就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这是中央统揽全局、着眼长远、与时俱进作出的重大决策,是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规律、发展阶段和发展任务的科学把握,是新阶段“三农”工作指导思想的深化、升华和发展。党的十六大以来,中央提出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的基本要求,明确了统筹城乡发展的基本方略,作出了“两个趋向”的重要论断和我国现在总体上已到了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发展阶段的基本判断,制定了“多予少取放活”和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基本方针,规划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基本任务。这充分表明了中央统筹城乡发展、解决“三农”问题的决心和信心,深刻反映了落实科学发展观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时代要求和时代特征,集中代表了亿万农民群众的强烈愿望和根本利益,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根据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和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年中央农村工作文件的主题确定为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这是新时期农村工作整体布局中的重要步骤,也是保持农村政策连续性、稳定性的必然选择。年中央号文件以促进农民增收为主题,抓住了“三农”问题的核心;年中央号文件以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为主题,抓住了农业生产力发展的关键;年中央农村工作文件以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为主题,则抓住了农村全面小康建设的根本。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大举措。科学发展观是指导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揭示了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是马克思主义发展理论的重大创新。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促进城乡协调发展,是科学发展观的题中应有之义。坚持以人为本,必须立足于城乡全体居民,让占人口大多数的农民群众参与发展进程、共享发展成果。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必须着眼于所有城镇乡村,重视把农村的事情办好。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加快农村经济发展,推动农村社会全面进步,建设好农村这个最大的生态屏障。如果脱离农民群众的愿望,忽视农民群众的利益,发展就没有真正体现以人为本;如果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滞后,农村生态环境没有明显改善,发展就不可能真正做到全面协调可持续。我们必须深刻认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与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内在联系,更加自觉、更加主动地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尽快转入科学发展的轨道。 [那一世范文网文章-http://nayishi.com找文章,到那一世范文网]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确保现代化建设顺利推进的必然要求。国际经验表明,能否保持工农城乡之间的协调发展,是现代化建设成败的重要前提。一些国家较好地处理了工农城乡关系,经济社会得到了迅速发展,较快地迈进了现代化国家的行列。但也有一些国家没有处理好工农城乡关系,导致农村长期落后、人口过分向城市集中,形成了数量庞大的城市贫困阶层,致使经济停滞甚至倒退,现代化进程严重受阻。我国是一个人口众多、二元结构明显的发展中大国,在推进工业化、城镇化过程中,必须深刻汲取国外正反两方面的经验教训,走具有中国特色的工业与农业协调发展、城市与农村共同繁荣的现代化道路。近些年来,尽管我们做了很大努力,但长期形成的工农失调、城乡失衡状况还没有根本改观,有些方面还在加剧。如果城乡差距进一步扩大,农村不能摆脱落后面貌,我国就不可能成为真正意义上的现代化国家。我们要准确把握我国基本国情和经济社会发展规律,确保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与工业化、城镇化同步推进,把农业农村发展纳入整个现代化进程,让亿万农民共享现代化成果。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点任务。我们正在全面建设的小康社会,是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社会持续快速发展,城市面貌发生了巨大变化,但农村面貌变化相对较小。目前不少城市的发展水平已经接近或达到一些发达国家水平,但农村却还有一些地方通不了路、看不起病、上不起学、喝不上干净水。现在,我国的城镇化率为%,大部分人口生活在农村。即使将来城镇化率达到%以上,全国也还有亿左右人口生活在农村,农民依然是一个十分庞大的社会群体。如果农业问题解决不好,农村面貌得不到有效改变,农民生活得不到明显改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就会成为空话。因此,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重点在农村,难点也在农村。我们要通过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加快农村全面建设小康的进程。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保持国民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持久动力。对于我们这个拥有亿人口的大国来说,扩大国内需求是经济发展的长期战略方针和基本立足点。农村人口占大多数,集中着我国数量最多、潜力最大的消费群体,是我国经济增长最可靠、最持久的动力源泉。通过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可以加快农村经济发展,增加农民收入,使亿万农民的潜在购买意愿转化为巨大的现实消费需求,拉动整个经济的持续增长。特别是通过加强农村道路、住房、能源、水利、通信等建设,既可以改善农村的生产生活条件和农民的消费环境,大大释放消费潜力,又可以消化当前部分行业的过剩生产能力,促进相关产业发展。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激活农村的巨大需求,不仅是解决当前农村经济发展突出矛盾和问题的应对之策,更是保持国民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长久之计。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基础。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要把农村的事情办好,使农民安居乐业、和睦相处,使农村安定有序、充满活力。当前,农村总体是稳定的,干群关系是好的,但也存在许多不容忽视的矛盾和问题。特别是征地拆迁、环境污染、土地承包和农民工工资拖欠等引发的纠纷屡屡发生,有的甚至引发群体性事件和恶性事件,影响了一些地方的社会稳定。相当数量的农民受教育程度低、就业技能低,在市场竞争中处于不利地位;一些农民生存压力大、待遇不公平、心理不平衡,处理不好就会引发社会矛盾。我们必须保持清醒认识,思想上高度重视,工作上加大力度,通过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切实加快农村发展,维护农民合法权益,缓解农村社会矛盾,减少农村不稳定因素,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打下坚实基础。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面临着许多有利的条件和十分难得的机遇。第一,我国的经济实力和综合国力显著增强。经过新中国多年尤其是改革开放多年的发展,工业和城市发展水平大幅提升,国家财政收入快速增长。我们完全有条件通过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进一步加大对农业农村发展的支持力度。第二,中央的支农惠农政策力度逐步加大。尤其是在相隔年之后,又连续两年出台了指导农村工作的中央号文件,制定了一系列更直接、更有力的支持“三农”的重大措施,创造了有利的政策环境。第三,加快农村发展已成为全社会的共识。广大农民盼望加快农村发展,各级党委和政府支持农村发展,社会各界关心农村发展,共同构成了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良好社会氛围。第四,农村建设已经有了一定基础。近些年来,国家加大对农村公共事业的支持力度,农村教育、卫生、文化等社会事业发展加快,道路、饮水、电网、通信等基础设施开始改善,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得到加强。同时,一些地方大胆探索统筹城乡发展的路子,积累了宝贵的实践经验。我们要充分认识和紧紧抓住有利机遇,加大推进力度,务必使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在年有一个良好开局,“十一五”时期有一个较大进展。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总的要求是:“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这个字内容极其丰富,涵义十分深刻。我们要建设的新农村,是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党的建设协调推进的新农村,也是繁荣、富裕、民主、文明、和谐的新农村。实现这一要求,一是产业发展要形成新格局。这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首要任务。要加快建设现代农业,繁荣农村经济,提高农村生产力水平。二是农民生活要实现新提高。这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