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打造民族文化名县的意见和建议
工作计划范文 发布时间:2017/5/8
关于打造民族文化名县的意见和建议
县历史悠久,文化底蕴丰厚。被誉为“壮族活化石”的县黑衣壮是一个自称为“敏”的壮族族群,其山歌舞蹈、口头文学、信仰禁忌、饮食服饰、民居建筑、婚丧习俗、岁时节日、方言俚语、民间技艺等更是大壮族文化的精髓。的瑶、彝、苗等特少数民族民俗文化也十分浓郁。
随着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建设进程和中越“两廊一圈”建设加快推进以及泛珠三角区域和环北部湾区域合作的不断深化,的区位优势、资源优势和厚重的文化底蕴将日益凸显,有望成为中国对接东盟的重要的文化交流中心。打造文化名县条件已基本成熟。
如何打造文化名县,从而促进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不断提升综合竞争力呢?笔者认为以下几个方面是比较符合实际的可以操作的做法。
一、深挖黑衣壮文化精髓,保护传承黑衣壮传统文化,大打黑衣壮文化品牌,加强对外包装宣传工作
组织力量不断挖掘黑衣壮的“独特性”、“原始性”和“神秘性”,把黑衣壮优秀独特的文化唱亮唱响,可以借鉴宁明等外地县市的经验做法,提出有震撼力的口号,如“黑衣壮,天下最原始的族群”,“中国,生活着一群原始的黑衣壮人家”等,并着力保护好现有传统文化资源;集中有限的财力、物力进行有效地宣传报道,依托与越南接壤、与云南毗邻的地缘优势,重点宣传黑衣壮的独特魅力,推介的文化、区位、资源三大优势和面临的发展机遇,可在越南的河内、高平和云南的昆明、文山以及区内的南宁、桂林、北海等重点旅游城市建立户外宣传广告牌,也可以和新闻媒体、区内外大城市宾馆、旅行社等媒介联手进行宣传,进一步扩大影响面,提升知名度。
二、创建黑衣壮文艺创作基地,加强文艺创作力量,为实施文化名县战略提供内容支撑
当前,文化事业正蓬勃发展,但文艺创作基础不够扎实,创作气氛不够浓厚。因此,创建黑衣壮文艺创作基地显得尤为重要,这个基地建成后,可为全县专业、业余文艺创作群体和高等艺术院校提供创作、交流、实习基础,为文艺人才搭建社会实践平台,为对外宣传、推介民族文化艺术创造条件。
针对该县文艺创作精品不多的现状,团结和依靠现有的专业、业余创作力量,实行创作签约制度不失为一个好办法。由文化主管部门和各个艺术门类作者签约文艺创作任务,组织带领全县创作人员深入基层、深入生活,以本地民俗文化为方向、以民俗风情为背景潜心创作,限期在较短时间内创作出一批有份量、上档次、水平高的舞蹈、歌曲、戏剧等舞台艺术作品和电影电视剧本、小说散文诗歌等文学作品,力争每年有一批作品在省市刊物发表,在各种评选活动中获奖。设立“尼的呀”文学艺术创作基金,对有创作成绩突出的文化艺术人才予以奖励,鼓励优秀人才脱颖而出。扶持有实力的作者,解决他们出书难问题。办好《边陲文艺》,以此作为平台充分展示文艺创作和文化研究的成果。
重视开展群众性文化活动,以此发现和培养县乡村各级各类乡土文艺人才,尤其是重点培养有潜力的民间艺术家,使黑衣壮文化传承发展后继有人。多举办些学术研讨活动和艺术创作座谈会,加强与周边省市文化机构、媒体的合作交流,力争把该县建设成为黑衣壮文化和壮族民间民俗文化的交流研究中心。
三、每年举办一次“尼的呀”文化艺术节,实施“文化搭台、经济唱戏”战略
固定举办“尼的呀”文化艺术节,对实施文化名县战略、构建广西边境文化强县,意义重大。如何办好“尼的呀”文化艺术节?笔者认为:要搞好定位,明确办节方向。“尼的呀”文化艺术节的定位应该是以文化活动打响文化品牌,推进文化招商,促进经济、文化和谐发展。办节方向应该面向国际,利用广西“三会一节”的辐射,邀请越南等国家文化艺术团体参加,致力把“尼的呀”文化艺术节打造成为百色乃至广西文化圈的金名片,把打造成为中国对接东盟的陆路通道上的国际文化交流核心区域。力求跨国文化合作出成果,把文化艺术节办成国际文化交流与合作的盛会,从而把文化资源优势变成招商项目优势,吸引外地客商前来投资置业,实现“文化繁荣、经济发展”双赢。
四、加强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增强公共文化服务能力
结合本地文化资源特点,实施文化建设“911”工程,即在9个乡(镇)各建设一个文化广场,在城区建一个功能较齐全、设施较先进的群众性体育场馆,建设一座富有黑衣壮风情的民族文化宫或影剧院。重点抓好县文化馆、图书馆、博物馆、达文黑衣壮生态博物馆、乡(镇)文化站、村级文化室等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加快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建设,利用网络技术提高文化设施服务水平。
五、做好农村电影放映和送戏下乡工作,实施“千场电影百场演出进农村”工程
坚持面向基层,把电影、戏剧演出等文化食粮送到山区农村千家万户,丰富群众文化生活。要以各种节日、庆典等传统文化活动为载体,积极举行形式多样的文化艺术表演,组织更多的群众广泛参与各类喜闻乐见、积极向上的群众性文体活动,在文娱活动中展示民族文化特色和民族艺术魅力,全面展示该县民族文化风采。
六、加强现有文艺人才队伍建设,下大力气培养、引进文化艺术人才
要大力实施“人才兴文、文化兴县”战略,抓住培养、选拔、吸收和使用等重点环节,采取与区、市级文联、高等艺术院校合作培养的方式,选派本县文艺人才短期外出培训、采风;有计划从高等艺术院校引进声乐、美术、舞蹈、戏剧等各类文艺人才,打造“名歌手、名舞蹈家、名书法家、名摄影师、名画家、名导演、名作家、名诗人、名编辑、名记者、名主持人”等,努力建设一支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文化人才队伍,为文化事业发展提供人才保证和智力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