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转型过程中解决劳动力就业问题的思考
产业转型过程中解决劳动力就业问题的思考
就业是安居之本,是民生之源,是和谐社会建设的重要所在。乡自按照国家政策关闭煤矿后,长期以来形成的“一业为主”的单一经济格局被摧垮,依赖煤炭发展起来的相关服务业也陷入低谷,全乡收入锐减95%;导致直接从事煤炭产业的1576名劳动力失去了工作岗位,这还不包括餐饮、汽车修理等服务行业的从业人员。目前,乡在全力打击偷挖盗采行为的同时,努力推进产业格局的根本性调整,积极关注解决民生问题,特别是把就业问题摆在突出位置。
一、多措并举解决就业
底煤矿关闭后,为安置劳动力转移就业,市区制定了一些优惠政策,安排人员从事生态林管护,成立矿山巡查队伍等,解决了部分劳动力就业。乡村两级也千方百计安置群众就业,在维持当地群众基本生活、维护社会安全稳定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是,由于煤矿关闭时间紧,任务重,其它产业薄弱等原因,无法集中解决如此大数量的劳动力转移就业,就业的数量和质量都难以得到保证。为此,乡把解决劳动力就业问题作为全乡重点工作,全力抓好落实。
一是加强基础工作。我们开展了一次劳动力就业情况调查,力图从中发现关键环节,破解当前劳动力就业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并据此建立了信息台帐,对劳动力就业实施动态管理。
二是抓好宣传培训。大力宣传落实就业政策,举办了就业政策咨询活动和村级劳动就业服务站人员政策学习班。出台了《乡城乡劳动力培训就业配套奖励补贴办法》;积极开展实用技术培训,累计完成培训1560人次;组织干部和致富带头人外出参观取经,拓宽发展思路。
三是积极拓宽就业渠道。通过引导村民回归一产,从事农业生产,解决基本生活问题。通过开发本地就业岗位解决就业。经笔试、面试,共有81人被录用为保安员、保绿保洁员,享受养老、医疗等保险待遇,解决了长期就业问题;通过重点工程安排季节就业。有620余人通过参加全乡重点工程实现了短期就业;通过“手拉手”职介平台介绍就业。先后联手丰台职介、海淀、石景山、区劳动局、矿、三鑫绿源公司等有关地区单位开展招聘活动6次,安置劳动力232名;通过发展替代产业增加就业。支持农民发展柴鸡、养猪等适宜的特色种植养殖业,实现个体零散就业280余人。目前,全乡劳动力总数3817人(含在校生和就业困难人员),实现转移就业2345人。其中,新增就业1200余人。
二、当前就业的特点及问题
分析当前全乡就业情况,呈现以下特点。一是就业率提高,但个体收入普遍偏低。例如生态林管护员,每月收入只够维持基本生活开支;二是季节性就业比重较大,就业压力持续存在。今年新增就业人员中,季节性就业占到52%,长期就业人员只占6.6%;三是当地安置就业为主,外出就业数量偏低。今年通过“手拉手”平台介绍外出就业只占全乡劳动力总数的6%,且其中部分就业人员因各种原因又返乡就业。
由此,可以看出全乡当前就业中存在诸多问题:
一是现有产业项目相对规模较小,就业岗位开发受限,容纳就业能力低,带动农村增收作用不突出。实现全乡产业根本转型,彻底解决劳动力就业问题任重道远。
二是依赖于工程项目安排就业的情况短期内难以改变。探索发展新的支柱产业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一个较长时期的准备和开发积累。而劳动力就业问题不能等,也等不得。
三是就业观念保守。一方面是长期守家在地的工作和生活,故土难离,不愿外出工作;另一方面是收入期望值较高,可供选择的就业岗位有限。
四是就业技能偏抵。绝大多数人员长年从事煤炭及相关行业,其它方面的劳动技能弱,了解掌握的实用技术不多。关矿失业人员中只有4.2%具有驾驶、电气焊技能技术;同时,受教育程度普遍不高,初中及以下文化程度的占72.3%,高中及以上学历的占26.5%,大专及以上仅占1.2%,适宜的就业岗位不多。
五是外出就业存在实际困难。在失业人员中,妇女及年龄偏大的占了总数的74.4%。这部分人员中,大多上有老下有小,是家庭的骨干,外出就业存在实际困难。
三、对解决就业问题的思考
解决好劳动力就业问题,关系到许多方面。一是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需要。家庭是社会的细胞,就业是老百姓安居乐业的基础,只有每家每户生活稳定,才能实现全社会的和谐;二是巩固关闭煤矿成果的需要。多年从事的煤炭开采业曾经是众多百姓赖以生存唯一选择,煤矿关闭不仅要严格执行政策,更重要的是给群众提供新的生活来源。不仅仅是转变发展观念,更要有新的发展途径,让百姓有出路,有更多的选择;三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需要。要让老百姓通过劳动逐步富裕起来。
由于山区特殊的地理条件和当前的经济发展形势,解决劳动力就业只有两个方向。一方面是开发就业岗位,实现劳动力当地就业;另一方面是通过劳务输出,使劳动力实现外地就业。
现阶段,由于劳动力技能低、年龄大,产业转型尚处于起步阶段,新的支柱产业还没有形成等因素影响,应以当地就业为主,以保障群众基本生活为目标。
一是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实现群众就业。在政策的引导和支持下,按照实际状况,以曾经破坏严重的生态和土地项目作为重点,积极争取可行的建设项目。这些项目能够在吸纳劳动力就业同时,引导矿区农民向第一产业回归,逐步实现矿区农民的长久性就业。
二是用活用好现有政策,扩大群众就业。鉴于煤矿关闭乡镇集体经济薄弱和群众经济实力差的情况,用活用好政策,用一定数量的政府资金,扶持奖励群众自谋职业的项目。通过引导性投入,吸引社会投资,并放大政府资金效用,是扩大群众就业的好办法。政府制定的政策要符合实际,要灵活,要管用,要重效果。
三是积极培育新的主导产业,保障群众就业。主导产业的规模和效益是群众就业的主要保障,一个地区,一个乡镇没有一个撑得起来的企业或主导产业,难以承担扩大地区群众就业责任,更无法保障。市区政府应重点为每个煤矿关闭乡镇扶持一两个重点企业或主导产业,使群众就业有一个保障。
近一年来,乡在培育基础产业,解决群众就业方面做了一些工作。并着手加快特色种养殖业基地建设,开发就业岗位,促进就业。主要发展方向包括,以五味子为主的中药材基地;以肉鸽养殖为主的综合养殖基地;以“绿苑”食品为主的山区绿色食品加工基地;以核桃为主的干果种植基地;以民俗旅游为主的山区旅游综合开发。力争较快形成产业规模,较好地解决群众就业问题。
长远解决劳动力就业问题,必须与山区经济社会发展统筹考虑。这样,才能在解决劳动力就业的基础上,不断增加百姓收入,提高生活水平。从来看,作为生态涵养区,经济发展项目限于特色农业和旅游业等生态产业。但由于煤炭开采以及连年干旱等原因,乡境内水源干涸,生产生活存在困难;地处深山区,离公路主干线较远;缺少自然特色,基础设施相对落后,发展旅游业困难较多,真正形成当地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尚需较长的时间。
在这种情况下,就要考虑区域发展的人口承载力。也就是说单纯依靠农业和旅游业,这里能养活多少人,不是维持基本生存,而是要靠这一方水土富裕起来。这就牵扯到生态搬迁问题,通过科学测算的数据来决定生态搬迁人口数量。合理的地区发展布局和人口数量才能保证劳动力充分就业。与此同时,要坚持不断地提高劳动者综合素质。通过多层次的职业技能培训等,使绝大多数劳动力掌握一技之长,提高就业水平和劳动力价值。并为山区经济社会发展培养人才,提供智力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