贫困山区特色产业扶贫经验交流材料
经验交流范文 发布时间:2013/5/22
贫困山区特色产业扶贫经验交流材料
越是偏远的地方越是有着山清水秀的优美景色,如何利用贫困山区这种丰富资源给当地带来可观的经济效益?”答案在哪里,这是山区扶贫需要思考和探索的问题。近年来,县坚持以“立足安居、改善民生、兴牧为主、生态良好、稳定脱贫、持续发展”为全县山区扶贫工作方针,坚持“就地开发”、“生态立县”的原则,采取综合措施,因地制宜开发扶持特色优势产业。以旅游业为龙头,以产业化拓展为平台,将“人间净土喀纳斯”国家5a级景区沿线上的贫困山区村作为主战场,挖掘自然生态和蒙古族图瓦人、哈萨克族民俗文化,将扶贫开发与旅游业融合起来,发展当地旅游特色产业,加大实用技术和劳动技能培训,拓宽山区旅游致富的门路,吹响扶贫开发攻坚的集结号。
一、基本情况
以来,县经自治区核定的山区扶贫重点村为3个,包括镇村、村及民族乡禾木村。山区村的平均海拔高度均在1300米以上。无霜期不足80天,大多为高寒山旱地,冬季寒冷漫长,生产生活环境恶劣,多为农牧结合、以牧为主的牧业村。由于历史原因、地理和自然条件的差距,贫困成了山区村群众戴在头上的“紧箍咒”。截止,全县贫困山区3个村共有人口1022户4365人,其中:贫困人口359户1342人,约占全县贫困人口的25%。
二、主要做法
鉴于山区旅游资源丰富,我们坚持将乡村旅游扶贫作为山区发展主引擎,以此促进乡村旅游业与农牧业结构调整,结合扶贫开发与生态保护并行的理念,通过旅游产业链带动扶贫工作,从而实现“旅游兴乡、旅游富民”。我们主要是从“四个到位”来做足文章,破解发展难题。
(一)思路谋划到位
一是充分利用旅游业,为贫困户的生产发展出谋划策。积极扶持旅游服务类项目,为农牧民提供发展思路,如结合扶贫畜和旅游观光马车项目,组建旅游扶贫马队,马车队,让贫困牧民从事马匹、马车租赁。投入扶贫项目资金100万元购置了25辆旅游观光马车、改良马82匹,在管理上实行免费发放,定期还款,流动发展,循环利用,力求实现“租马(车)一匹,脱贫一户”的目标。参与租马、马车的贫困牧民在旅游季节内平均收入达3000元以上,基本改变了贫困面貌。
二是深入挖掘民俗旅游资源,为贫困农牧民增加创收渠道。积极推动旅游沿线贫困村民俗旅游业的发展,如积极推广与支持民族手工艺产品的发展。投入扶贫项目资金15万元,整合各类资金购置了80套刺绣机设备,扶持80户贫困户,并通过发展“协会+农户”模式,创立自制民族手工艺产品的销售渠道。以旅游商贸市场为平台,加大对民族饰品、乡土特色商品、刺绣等特色旅游纪念品的开发推介力度,开展制作民族手工艺品等各种方式参与旅游经营。让旅游产业真正成为老百姓致富增收的有利抓手。
三是引导贫困农牧民积极参与各项旅游服务行业。有条件的贫困农牧民可以通过房屋出租、开办家访点、盘活农家乐、牧家乐,或销售旅游商品等途径增收;缺乏生产资料的贫困农牧民通过生产销售奶酒、奶疙瘩以及采集的草药、野菜、野果来进行增收。通过旅游与扶贫项目联动,真正收到了“开发一处景点,繁荣一方经济,致富一方群众”的良好效果。
(二)科技传授到位
治穷先治愚,扶贫要扶智。加大对贫困农牧民的实用技术和劳动技能培训,利用冬闲时节编制印刷了牧民培训教材。培训内容涉及双语学习、特色养殖、缝纫裁剪、旅游商品制售、旅游经营管理、餐饮烹饪服务、马匹租赁等与牧民生产生活息息相关的各个方面,两年来共培训山区村农牧民2200余人次,劳动力接受培训率达80%以上,使贫困牧民的思想意识、从业技能和自我发展能力得到不断提高,使其更快的融入到迅速发展的旅游业中去。
(三)扶贫项目到位
通过加快实施基础设施建设、产业发展(含特色产业)两大类项目,项目共覆盖贫困户200余户近千人。完成村925亩农田节水灌溉工程,解决了多年来灌溉困难的老问题;铺设完成200户自来水主分管道路工程,告别了长年“肩挑手提、夏吃河坝水、冬挖冰雪水”群众吃水困难的历史。完成定居户补助60户计60万元,补助资金20万元修缮禾木村牧道10公里,解决了住房难、行路难的问题。为村16户贫困户购买优质生产母牛,每头补助10000元,并与各户签订扶贫畜饲养管理合同,实现了资金扶持与滚动发展的目的。
(四)龙头企业扶持到位
多年来我县为新疆喀纳斯旅游发展股份有限公司开启“服务企业直通车”,引导其为贫困乡村提供服务,先后连续争取到龙头企业扶贫贴息贷款3600万元、兑现贴息资金89万元。作为自治区级扶贫龙头企业,该公司发展不忘“保景富民”,积极开展技能培训和吸收贫困农户用工,带动贫困村和农户发展优势特色产业,先后共安排当地富余劳动力600余人就业,带动和辐射镇、禾木哈纳斯乡贫困人口,人均增收550元以上。
三、保障措施
(一)强化领导,狠抓落实
坚持实行党政一把手扶贫目标责任制,建立和完善了县、乡、村三级扶贫帮困网络。为更好地推进山区村扶贫开发工作,加强扶贫办等各部门同山区村的沟通与联系,了解村情民意,掌握村民所急所需,有针对性的予以项目资金倾斜。开展了县扶贫开发办领导分工联乡包村责任制,明确目标和责任。将扶贫政策落实情况、贫困人口收入水平、减贫任务等纳入到乡镇年终考核指标,激发了各级领导干部工作积极性。
(二)强化管理,科学运作
实施县、乡、村、户“四轮驱动”,紧盯项目实施全过程,确保科学规范化运作。一是实施“点菜式”项目扶持,项目源自贫困户,投向贫困户,在县乡扶贫领导小组的统一协调下,制定出切实可行的项目实施方案,保证申报、实施到位;二是广泛做好乡村宣传动员,积极组织贫困群众参与项目建设,保证贫困户有知情权和参与权;三是组织项目实施,因地制宜科学施工,完善项目资料、做好项目建设过程的督查检查,严把项目建设质量关、安全关;四是认真做好项目全程跟踪、加强检查验收,由发改、纪检监察、财政及相关各行业部门“联手”,做好查缺补漏,总结经验和典型,保证项目建设任务保质保量完成。
(三)强化监督,“阳光作业”
规范财政扶贫资金县级报账制,确保项目资金专款专用,重点整合包括财政扶贫资金、农业、水利、民宗等行业的发展资金和挂钩帮扶资金,加强协调联系,集中投入使用,实现资金效益最大化。全面推行项目资金公告、公示制度,特别是进村入户项目,其资金使用情况在乡、村进行详细的公示,接受社会各界的监督。如购置民族手工艺设备、旅游观光马车等项目,均通过县政府采购中心选定中标单位和物资供应商,通过公开、公平、公正的方式来运作和管理,打造“阳光工程”,受到农牧民群众的一致好评。
四、存在的问题和对策
(一)贫困人口大量存在,返贫致贫现象频繁发生
由于自然环境恶劣,生态环境脆弱,村与村农业基础设施落后,同时缺少生产技术和手段,长期以来仍然受“靠天吃饭”、“雨养农业”的束缚,而且自然灾害频繁,因而返贫压力大,脱贫任务重。
(二)产业结构单一,农牧民增收渠道狭窄
农业任以普通种植业为主,经济结构单一,丰年尚且自给,如遇自然灾害,经济损失严重,缺少避灾农业项目。牧业养殖不具规模,牲畜种类单一,且草料地缺乏,任然依靠天然草场放牧,不具备抗灾能力。农牧民主要依靠第一产业增加收入,第二、三产业拉动收入过少,缺乏其他增收渠道,在目前农牧产品供大于求的形势下,增加贫困户收入的难度越来越大。
(三)财政扶贫资金规模有限
扶贫资金小而碎,集中力量办大事比较困难。一些公益性项目,由于资金不足,项目规模上存在欠缺,项目进展缓慢。因此需要与其他部门相关项目捆绑整合,形成合力,才能实现资金效益最大化。
(四)贫困户摆脱贫困的思路不清,信心不足,办法不多
由于长期贫困,信息闭塞,观念落后,贫困户仍然缺乏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自身求发展盼富裕愿望不强。小农意识严重,小富即安,不富也安,“等、靠、要”的依赖现象相当普遍。
五、解决问题的对策
(一)优化产业结构,促进农牧民增收
从山区村的实际出发,一村一策,一村一品,拓宽生活渠道,扶持特色产业,实现多条腿走路。从近几年扶贫开发的实践看,搞好产业结构调整,必须面向市场,旅游资源,实行大户或是协会组织带动,群体发展。我们在推进工作过程中,既不能急躁,靠行政命令摊派任务,又不能迁就落后观念,影响工作进程,这就需要做细工作,转变因循守旧的思想观念与依赖政府的思想,增强自力更生、开放搞活意识,充分发挥贫困群众的主观能动性,把发展特色产业作为脱贫致富的根本措施主动抓好。
(二)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改善生产生活条件
山区村大多存在交通不便、运输困难、信息不灵的现象,严重制约着外向型经济的发展。同时,由于农牧业基础设施差,抵御自然灾害能力低,靠天吃饭,很难走出困境。因此,在扶贫开发项目中,要优先考虑山区村修路、建桥、建渠通水、草料地开发等基础设施类项目,项目实施过程中,要充分利用行业部门资金,动员社会各方力量多渠道筹资,加强资金整合与协调运作,加快扶贫开发进程。
(三)强化扶贫培训,解放农牧民思想观念
在扶贫开发工作中,要把智力扶贫作为一项重要任务来抓。要通过到贫困村开展文化知识讲座,促使贫困群众转变生产生活理念;到贫困村进行农牧业实用技术培训讲座,让贫困农民掌握1-2种先进实用技术;建立科技示范田,以示范效应带动贫困户科学生产、科学管理;利用广播电视专题讲座普及农业科技知识等多种形式,大力推进扶贫培训,为扶贫开发注入动力。
(四)完善服务体系,实现和谐发展
目前应注重从多个方面强化对山区村贫困户的服务:一是信息、技术服务。各级领导、包扶部门和有关业务部门要多方搜集农村科技致富和开发项目信息,及时提供给广大贫困农户;要积极联系畜牧、农业等有相关部门深入山区村贫困户中开展技术服务,要根据养殖业、种植业发展的实际需要,适时对养殖户、种植户进行技术指导,帮助解决生产中遇到的实际问题。二是中介服务。积极为贫困村、贫困户引资金、引项目、引人才,帮助农户宣传、推介产品、签约等;三是组织劳务输出。把转移贫困劳动力作为帮助农牧民增收的一个重要渠道,有计划地组织贫困村的农牧民向外输出劳务,增加收入。
山区贫困村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