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推行“能人治村”的实践与思考
学习心得范文 发布时间:2010/10/26
关于推行“能人治村”的实践与思考
关于推行“能人治村”的实践与思考农村全面实现小康最根本的是要靠加快发展农村经济,推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增加农民收入。这是现阶段在农村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必然要求。近几年以来,各地把培植农村致富带头人,通过典型引路来增加农民收入作为农村工作的一个主要抓手,作为新时期抓农业农村工作的一个全新的理念。同时,我们也注意到,在近几年的村“两委”换届中,很多农村经济能人通过选举被推到村“两委”一把手的岗位上。这是农村两委换届中的新气象,在一些经济较发达的地方,能人治村的比例达到60%以上。一大批各行各业的能人走上了农村基层“领头雁”岗位,通过发挥其特长,以流通促生产、以技术增效益、以基地带农户、以企业哺农业,促进了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
首先,经济能人治村是农村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的必然趋势,是农民在利益驱动下的自主选择。目前就大多数村干部来说,虽然在农村兢兢业业几十年,做了大量的工作,但是管理能力有余,发展能力不强。村干部整体素质不高特别是驾驭市场经济的能力不强成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瓶颈。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村作为一个基本经济单位的属性越来越突出,村干部的主要职责在于引领群众共同致富,并在这个前提下协调本村经济、政治、文化的共同发展。这就对村干部的素质能力提出了新的要求。村干部不但要有一定管理协调能力,更主要的是要有带领群众致富的真本领,能创办具有规模优势和较大带动力的致富项目,有更强的实力帮助群众发展经济、搞好服务。而目前农村涌现出来的各类经济能人,包括种养大户、营销能人、科技带头人、个体业主、务工回乡青年等等,就是农村最缺乏的资金、技术、信息、管理能力的拥有者,是农村先进生产力的代表。因此,近年来许多地方出现的经济能人治村现象也就成为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成为农民在利益驱动下的自主选择,成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的方向。
其次,实践证明,经济能人治村是先富带动后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现实途径。当前,面对经济全球化的冲击,传统农业生产和农村经济运行中的一些深层次矛盾日益突出。许多纯农业户的收入持续徘徊甚至下降,农村和城镇居民的收入差距在不断扩大,农民增收困难成为基层党组织面临的难题。让致富能力很强的各类经济能人当村干部,具有很强的号召力,容易形成某种榜样和示范的效应。首先,有利于发展集体经济,发展公益事业。经济能人当选村干部以后,努力改变村庄落后面貌,发展村级集体经济,解决无钱办事的问题。其次,引导农民调整产业结构,提升产品层次,实施品牌战略,形成本村的优势产业,使农业生产向专业化、规模化发展。第三,提高了农民致富的能力。广大农民面对瞬息万变的市场不知何去何从,迫切需要帮助和引导,经济能人型干部凭着敏锐的市场眼光和信息灵通的优势带领农民闯市场、办实业,逐步走上发家致富的道路。
一、强化目标效应,构建选育新理念。县委把培养和推选“能人治村”作为新时期加强农村干部教育管理的重点工作,在选人标准上坚持从“守家型”向“创业型”转变。采取宣传引导、典型带动等多种措施,不断深化乡镇党委和农村党员干部群众的思想认识,营造选贤任能的浓厚社会氛围,使经济能人担任村“两委”正职特别是村书记的规模和比例逐步扩大。目前,全县有“能人”型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60余名,占30%以上,成为推进农村各项工作的骨干力量。
二、强化创新效应,构建培训新格局。一是常规培训阵地化。按照分级负责的原则,坚持每年对农村“两委”干部进行集中培训。依托规模产业,逐步形成了“以县为中心,以乡镇为基础,以党委服务示范基地为辅翼”的网络式培训格局。二是培训内容实效化。坚持因人施教、分类培养。特别是注重对“能人”型村书记、村主任进行思想政治培训,防止出现“经济能人”、“政治矮子”;进行市场经济和有关法律知识培训,促使他们摆脱“小农”意识,强化市场竞争意识,提高按市场规律办事、依法办事的能力和水平,保证他们充分发挥作用。三是培训方法多样化。采取集中办班、现场示范、外出考察等多轨制教育方式,广泛开展了经济能人与农村党员“结对互助”活动。通过多种渠道的教育培养,全县有1000余名党员掌握了1-2门实用技术,在经济能人中培养入党积极分子100余名,发展经济能人党员72名,使农村干部的选拔使用有了活水之源。
三、强化发展效应,构建帮带新机制。一是政策“带”。逐年加大对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坚持涉农工作优先上位、涉农资金优先安排、涉农项目优先部署,引领各级各部门主动支持农村工作、主动为农村发展服务,为农村基层干部发挥本领、施展才华提供了强有力的组织保障。二是产业“带”。积极扶持古镇建材批发市场、许家庄土布生产基地、五中奶牛养殖基地、东王科技示范园等龙头企业和特色基地建设,鼓励和支持这些规模产业做大做强,走可持续发展道路,增强辐射带动能力。三是项目“带”。坚持开放兴农,项目带动,积极提供信息、技术等各项服务,鼓励各村开展招商引资。四是典型“带”。先后培养选树了杨保民、张六三、马寿奇等各具特点的优秀农村党支部书记代表。对老典型,重扶持;对新典型,重引导,保证他们的事迹立得稳、站得牢、有说服力。并通过公开表彰、举办农村党支部书记论坛巡回演讲等多种形式,宣传他们的典型经验,发挥他们的辐射带动作用。
四,强化主体效应,构建管护新举措。一方面,严格管理。县委制定了《农村基层干部规范化管理实施细则》,建立实行了村书记、村主任任职资格培训、重大事情报告、离任审计等管理制度,完善了以村“两委”会议和村民代表会议为主要内容的“两委一会”工作机制,使村级工作从决策到执行、从管理到监督更加民主、规范和科学。另一方面,注重在政治上、经济上、生活上关心爱护村干部,切实解决他们的后顾之忧。一是政治上激励。每年都对工作成绩突出的村干部进行大张旗鼓地宣传、表彰和奖励,并从政治上关心他们的成长。二是工作上支持。对一些因工作遭到打击报复、经济上受到损失的,由组织上给予一定补偿,并严厉打击不法分子,替他们撑腰壮胆,使他们能挺起腰杆大胆工作。三是待遇上关心。制定了《蒲城县村级干部定编、定岗、定额补助管理办法》,核定编制,确定职数,县财政每年拿出315万元用于村干部定补。这些措施的实行,增强了村书记、村主任岗位的吸引力,充分调动和保护了农村基层干部的工作积极性,进一步激发了他们“管一村百姓,富一村群众,保一村平安”的工作热情,为三个文明协调发展打下了坚实基础。
当然,目前经济能人治村也存在着一些问题和不完善的地方,结合蒲城县对“能人治村”的探索与实践,我们认为,经济能人治村从总体上反映了农村发展的必然趋势,对于目前存在的问题和不完善的地方,应当趋利避害,积极引导,不断规范,逐步完善,而不能求全责备,因噎废食。
首先,进一步解放思想,扫除传统观念的障碍,确立新的农村人才观和用人观。应当把认识统一到中央有关精神上来,只要能全心全意带领农民致富,只要有利于农村经济的发展,有利于建设小康社会,就应当大胆地培养和选拔。市场经济的发展和农民致富的强烈愿望,迫使我们对村干部的选拔标准进行调整,确立新的农村人才观和用人观。现在农村迫切需要的不再是“道德权威”、“老好人”式的领导,而是能够发展农村经济、带领农民致富的能人。近年来,村“两委”换届选举中越来越多经济能人当选,证明农民对村干部的评价标准已从过去的重道德、轻能力,转变凸现为能力标准。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村干部,除了传统的工作作风扎实,较强的组织协调能力及无私奉献精神等要求外,还必须具有较高的科学文化素质、改革创新意识及开拓市场的能力。因此,我们要总结村干部选拔任用标准,树立适应当前农村经济发展新形势需要的正确的用人导向,倡导“能人治村”的观念,通过建立和完善好的用人机制,把那些不思进取、整天混日子的“庸官”、“懒官”请出去,把有市场开拓意识强、有经济头脑的“能人”选进来,让“能者上、平者让、庸者下”,提高村班子的“含经量”,这是发展农村经济、壮大村级财力的“治本”之策。
其次,找准经济能人治村存在的矛盾和问题,运用立法和机制规范经济能人从政行为。现实生活中,经济能人治村确实带来了许多新的矛盾和问题,主要是:一是动机不纯。有的经济能人上任后,并非想在自己富起来的同时带动周围村民致富,而是以本宗族和村民的代言人自居,片面强调本家族或村民的利益,无视国家和集体的利益;有的想通过村官的位置提高自己在方圆几十里的知名度,更广泛更方便的与外界尤其是上级领导接触,从而为自己的企业谋取更大的利益。二是通过贿选达到当选目的。在经济较发达地区,不少先富起来的人把经济手段运用到村级竞选中,在换届选举中出现请客送礼、发钱发物等现象。有的打出“当选后不要农民上交一分钱税费”、“个人出钱增加村民福利”等很难兑现的竞选承诺。一定程度上干扰了农村基层民主的正常发展。三是不善于处理自己的经济活动和村务的关系。经济能人在实现其政治抱负的同时,很难舍弃自己事业的发展,出现了经济能人上台后“当官不理政”的现象,有的地方对此采取了“正职不在副职顶,书记主任不在委员替”的妥协办法解决问题,各方人士对此提出了强烈质疑。我们认为,对以上出现的矛盾和问题,首要的是通过教育和培训帮助经济能人校正任职动机,正确处理好国家与集体、对上与对下的关系,强化他们的事业心和责任感。
最后,针对经济能人适合当村干部的人选匮乏等问题,加大对经济能人的培养扶持力度,配套建立村干部激励机制,为经济能人提供发挥作用的舞台。一是加大对经济能人的培养和扶持力度。目前,农村大量人才外流,各方面素质适合当村干部的人不多。因此我们应当更加重视对于农村乡土人才的培养。在农村涌现出来的经济能人,都是在农村土生土长的人才。利用这部分人的能量带动一方百姓致富是最切合农村实际的。二是配套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