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统计质量长效机制的论文

综合论文范文 发布时间:2010/10/16

提高统计质量长效机制的论文

提高统计质量长效机制的论文

“质量是统计的生命。”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完善和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社会经济现象日益复杂多变,各级党委、政府和社会各界对统计信息的需求与日俱增,对统计质量的要求越来越高,向统计工作提出了新的挑战。如何提高统计的质量,确保统计数据准确、真实、可靠是摆在各级统计机构和每一个统计工作者面前的突出问题。本文就这一问题作初步探讨。

一、统计质量的现状。

近年来,各级统计机构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加强和改进统计工作,统计质量稳步提高:

一是统计环境进一步优化。首先领导重视、领导抓。县主要领导重视、支持统计工作。各乡镇、部门主要领导亲自抓,为统计工作第一负责人,分管领导具体抓。其次部门配合意识强。为统计工作营造良好的、宽松的外部环境。二是统计条件进一步改善。大多数乡镇安排了专门的办公场地,添置配套的办公设施,搞好各项制度上墙,建立较规范化的统计站,乡镇统计站必要的办公经费有所保证。县级统计部门办公条件有极大改善。县乡统计机构信息化建设跨出了一大步。三是统计数据质量进一步提高。从总体上来看,现有的统计数据,基本上能够客观地反映经济社会事业发展的实际情况。

但是,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经济结构复杂化,利益主体多元化,再加上体制转化过程中经济秩序混乱,人为干扰增多,统计调查对象的法制观念淡泊,少数统计人员的职业道德和业务素质较差等多种因素的影响,使搞准统计数据的难度也就日益增大。传统的统计方式与经济社会不断发展日益增长的统计信息需求已经成为统计工作的主要矛盾,现行的统计制度已不适应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存在部分企业、个体户和城乡调查户等统计调查对象的违反统计法行为常有发生,这些违法行为尽管是极少数,我们必须采取及时、有效和果断的措施加以纠正处理,防止这种现象的蔓延,尽量减少和避免这些违法行为的发生,进一步净化统计环境,但是必须引起我们各级统计机构和统计人员的高度重视提高统计数据质量,确保统计数据能够真实、准确、及时、全面和客观地反映经济社会事业发展的实际根据统计数据质量的现状,我们分析认为,当前影响统计数据质量的主要因素有:

二、影响统计数据质量的主要因素

(一)统计体制、机制影响,导致统计数据失真。尽管我国《统计法》及其统计条例和处罚办法已颁布近二十年。由于受计划经济的影响,从上到下层层实行目标考核,而统计人员的人事权在企业或当地政府,统计员待遇不高,监管机制又不健全,上级统计机构不能实行有效的管理,干好干坏一个样,因此基层统计员尤其是乡镇统计员往往不是考虑怎样把统计数据搞准,而是首先考虑上报多少统计数据才能完成当地政府目标任务,让领导满意。因此,在基层统计工作中,统计制度不能得到有效实施。

(二)基层基础工作薄弱,影响统计数据质量。

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基层单位对统计工作认识不足,重视不够。一些乡、村、企业等基层单位开展统计工作所必需的经费和办公条件(计算机等)不能保证,统计人员专职的少、兼职的多。统计岗位形同虚设,统计人员兼职多项,统计只能算是附带性的工作。尤其是乡镇统计员,名义上是专职的,实际上“白天驻村下企业,晚上搞报表”,无法专心搞统计,造成部分统计人员虽然在统计岗位上工作多年,但对统计业务仍是一知半解,不能熟练掌握搞好统计所必须的知识,难于按要求完成统计任务。

2、基层统计人员变动频繁,稳定性差。少数单位不仅安排未取得统计从业证书的人员从事统计工作,而且频繁更换。有的单位年年更换统计人员,甚至一年换几次,刚换上来的又没有参加过任何统计业务培训,工作没有交接好就匆忙上阵,做起统计工作来,不知从何着手,只能凭感觉随便填几个数字,就当作是统计数据,上报了事。

3、统计人员业务素质低,分析评估能力弱。目前基层统计人员,尤其是私营企业、村级统计人员的文化水平偏低,大部分只有高中(含中专)文化程度,有的尽管达到了大专以上文化程度,但实际能力仍然很差。文化程度低,必然造成对统计知识的理解和接受能力较差,对统计指标的理解出现偏差,其业务处理能力就存在困难,就不可避免地会影响统计数据的准确性,也就谈不上对统计数据质量的分析和评估了。

(三)现行统计调查制度已不适应新形势发展需要。一是现行的统计报表表种太多、指标繁杂,而且同一个指标在不同的专业甚至在同一个专业的不同报表中出现。二是有的指标的设置不科学、不合理,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情况不相符合,甚至没有意义。在第一次经济普查、第二次农业普查中,这一问题显得更为突出:“专家设计方案,研究生设计报表,小学生、初中生填写普查表”。三是有的专业报表时间太紧,没有与基层单位(企业)的财务核算时间衔接,造成统计与会计核算脱节,只能预计或估计统计数据,造成统计数据与会计核算实际数据不一致。四是抽样调查的代表性受到挑战。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社会分层加快,贫富差距拉大,按抽样调查理论确定的调查样本,其随机性难以保证,在实际中由于种种原因往往很难落实。

(四)利益驱动是影响统计数据质量的一个主要因素。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统计调查对象不愿提供真实的统计数据,其主要原因是其利益最大化的要求与依法纳税间存在着突出矛盾。尽管《统计法》明确规定不公布个体调查对象的具体信息,统计数据也不作为征税和处罚的依据,但因利益冲突,导致统计数据失真。一方面调查对象有“不愿露富”或是“怕缴税”的思想,能瞒则瞒,所报送的涉及与自身利益有关的统计数据远低于实际现象。如有的私营企业所报送产值明显低于库房中的产成品价值,为了逃税避费,聘请人员做假帐或做两本帐,税务等执法部门也无从查证;行政事业单位怕缴个人所得税和向劳动保障部门交有关规费而瞒报劳动工作额和临时工人数等情况时有发生。另一方面,个别单位为了完成上级下达的目标任务而虚报统计数据,甚至按目标任务直接按月或季度分解任务;个别地方在经济社会发展综合评价、新型工业化考核、为民办八件实事工作考评中,不同程度地存在人为干扰统计数据的现象。

三、建立提高统计质量的长效机制

提高质量是统计工作永恒的主题,要做到统计工作所提供的产品——统计数据(资料)能够准确、及时、全面、客观、适用,得到社会各界和国际社会的广泛认同,笔者认为应建立、健全“323”(即“三改革、二建立、三加强”)统计质量长效机制。

(一)改革干部考核制度,完善干部管理体制。干部考核制度和干部管理体制不完善,是导致和助长统计数字造假的重要源头。因此,必须进一步改革干部考核制度,完善干部管理体制。对各级干部的考核、评价以及相应的升迁、任免要建立严格、科学、规范的业绩评估制度,不能仅从“数字”上看政绩,要坚持定性和定量相结合,并赋予群众监督那些用于考核干部政绩的统计指标的权力。

(二)改革统计管理体制,实行垂直管理。为了巩固和发展统计改革成果,必须改变统计机构的隶属关系,实行中央、省(市)、县统计机构垂直统计管理体制,乡镇统计员由县级统计机构委派。实行统计垂直管理体制必须充分保障基层机构的经费,若经费无保证,仍然要依赖地方政府,就谈不上垂直管理,统计数据质量就难以保证。

(三)改革调查方法制度。科学可行的统计调查方法制度是保证和提高统计数据质量的关键。首先是要对现行各种统计报表和指标,按照调查目的、对象、范围、频率等方面进行全面分析,清理、精简和整合现行各专业统计报表和指标体系。适当增加反映科学发展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农村建设、和谐社会、节能降耗、文化产业、新兴产业等相关的统计指标。其次进一步完善统计方法制度。总的原则是:能利用现有资料进行科学推算的数据不再增加新的调查项目;能通过抽样调查或其他非全面调查方法搜集到的统计数据不进行全面调查;通过一次性调查取得的统计数据能基本满足需要的不进行周期性调查;能通过部门统计或行政记录搜集到资料的就不增加新的调查项目。

(四)建立完善质量评估制度。统计数据质量的监控与评估是一项复杂的、长期的系统工程,建立健全完善的统计数据质量管理体系,实行专家学者、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基层群众、新间媒体多层面、多阶层的评估机制。有利于提高统计数据的完整性和透明度,确保统计数据能够客观真实地反映经济社会事业发展的实际情况。

(五)建立发展统计代理制度。统计代理制度是统计代理人员全面代理调查对象的统计事务,由统计代理人员按照统计及其他法律法规规定,按时向统计机构提供被代理单位真实、准确、全面的统计资料。通过实行统计代理制度,统计调查对象不仅节省了人力、物力和财力,而且履行了国家统计义务,统计数据质量也得到了有效的保证。)

(六)、加强基层基础建设。各级政府和统计机构要把湖南省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强化统计工作意见》(湘政发[]8号)文件精神落到实处,严格按照“有机构、有人员、有资格、有制度、有台帐”的五有要求规范基层统计基础工作,提高统计的公信度、美誉度。一是健全统计网络。各村、各企事业单位配备专(兼)职统计员,做到统计工作有人管,统计报表有人报。乡镇统计员做到了“三个统一”:统一专职人员、统一行政编制、统一进工资统发中心。进一步稳定统计队伍。二是抓好基层报表上报。各乡镇建立统计例会制。每季召开一次村文书、企业统计员会,搞好业务培训,把各项报表布置到村、到企业、到项目单位。采取有效办法抓好了各乡镇、各村、各企业、各项目单位报表的上报。县局专业人员每季深入基层单位督促、指导基层统计人员及时、准确上报各项统计表,力求基层报表上报率达到100%。做到上报数据有根有据,有据可查,经得起方方面面的评估、检查,。三是进一步抓好各乡镇、各村、各企业、各项目单位统计资料的整理归档。四是抓好乡镇统计站建设。各乡镇安排专门的办公场地,添置配套的办公设施,搞好各项制度上墙,建立较规范化的统计站,

(七)加强统计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