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中医药学术论文创作的思路

学术论文范文 发布时间:2010/10/9

谈中医药学术论文创作的思路第2页

理解“提出新观点”。譬如真性、假性黄疸的提出和划分就是一种创新,黄疸中医原指面、目、身、溲发黄的一类病症,但现今只要查得血清者即按黄疸论治,属隐性真性黄疸,因为者仅可见白睛隐约黄染,方见面、目、身、溲明显黄染;反之,属于假性黄疸,因为饮食因素也可导致面、溲乃至身、目黄染。又如方有执著《伤寒论条辨》,首倡伤寒论错简之说,也是一种创新。
  此外,理论与理论的矛盾不仅表现在中医体系内部,更不局限于中医大内科,还可以从中医各科之间、中西医之间存在的矛盾问题及多学科研究人手。中西医优势相加、针药相加、针推相加、针灸气功相加,把其他学科的新理论新技术引进中医治疗学或者理论系统,或发展与完善中医理论,或为中医传统理论提供新的论据,这些都是理论与理论的矛盾中引申出来的课题。
  
  4 从某一理论学说自身存在的逻辑悖论入手
  
  以现代形式逻辑原理来分析,中华传统文化在思维方式上具有擅于归纳总结而疏于逻辑推理的特点,中医药理论也不例外。一代又一代的医家在构筑自己的理论体系过程中,兼收并蓄、求同存异,既有对传统概念和经典理论进行“创新”的成分,中医药理论也正是在这种不断创新之中得以充实、提高和发展,但也往往存在有任意改变概念内涵和外延的情况,忽视了不同概念之间的逻辑关系,自相矛盾也就在所难免。譬如金元四大家之一的张从正,就其所著《儒门事亲》一书中“汗下吐三法该尽治病诠”一文的立论而言,他对“汗下吐”三法做出了“新”的解释,任意扩展了内涵、扩大了外延,偷换了中医界公认公约的“汗下吐”3种治法的概念,“所谓三法可以兼众法者,如引涎、漉涎、嚏气、追泪,凡上行者皆吐法也;炙、蒸、熏、渫、洗、熨、烙、针刺、砭射、导引、按摩,凡解表者,皆汗法也;催生下乳、磨积逐水、破经泄气,凡下行者,皆下法也。”尽管这样,该文结尾又不得不说:“以十分率之,此三法居其八九,而众法所当才一二也。”“别著《原补》一篇,使不预三法”,自己又否定了自己要阐明的学术观点。中医各家学说众说纷纭,不能不说与概念的不统一、不明确有很大的关系。这个例子比较典型,但在中医药各种学说中,更多逻辑上的自相矛盾还比较隐蔽,需要下一番苦功夫分析研究才能发现。正因为如此,宋代学者张载指出:“于不疑处有疑,方是进矣。”
  当然,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理论上的矛盾最终要通过实践中的矛盾体现出来,所谓“纸上得来终觉浅,深知此事须躬亲”;而且,要抓住前人的闪光点,提出自己的创新理论,追根溯源最根本的还是从实践中、从实践与理论相矛盾的困惑中产生,前人的理论学说归根结底也都是从实践中产生的。可见,理论探讨和研究不仅要求作者要有一定的学术素养和理论功底,而且更重要地要有丰富的实践经验。如果没有从实践到理论的矛盾运动,“一潭死水”学术就不能进步,正如宋代理学大师朱熹所言:“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创作要有激情
  
  有位作家说的好:“创作创作,没有激情,不要创作。”虽然这句话是针对文学艺术的创作而言,但文学艺术的创作与科学论文的创作在最高点上应是相通的,中医药学不仅属于自然科学亦属于传统文化范畴,中医药学术论文的创作更不能例外。笔者体会,所谓创作是人们潜意识中的继续劳动在意识中的收获,关键在于潜意识中灵感突发的时刻,能不能有意识地迅速捕捉到它。因此,创作的关键是要激发思维,进入一种“文思泉涌”的创作状态,随时随刻准备捕捉到自己灵感中的智慧火花,所谓触类旁通,所谓“医学心悟”。没有创作的激情,不进入一种“痴迷”的创作状态,硬生生地捉刀提笔,只可能“批量生产”出一大堆低水平重复的论文出来。低水平论文一旦出笼,既浪费自己的精力更浪费读者的精力,借用毛泽东同志的一句话,这也是一种极大的犯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