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中医药学术论文创作的思路
谈中医药学术论文创作的思路
谈中医药学术论文创作的思路
【摘 要】该文从“学术论文创作要从问题开始”这一前提出发,提出从事中医药学术论文的创作应排除定向思维的障碍,拓展思路,并具体分析了临床工作者定向思维中4个方面的错误表现;提出并例证了从实践与实践、实践与理论、理论与理论的矛盾以及理论学说自身的逻辑悖论4个方面人手,进行中医药学术论文创作的具体思路和方法,并认为创作要有激情、要进入状态。该文思路开阔,逻辑严谨,有一定启发性,可供中医药工作者学习参考。
【关键词】创作思路;学术论文;中医药;问题;实践;理论
文以载道,中医药学术论文是承载中医药最新研究成果的载体,是中医药工作者创造性劳动的智慧结晶,无论是传承名老中医的学术经验还是交流各自的临床心得,无论是推广中医药研究成果还是表达自己的创新思路和观点,都需要从事中医药学术论文的创作;中医药学术论文也是衡量每一位中医药工作者学术水平、学术成就和医药学素养的重要标志之一,《伤寒论》奠定了张仲景医圣的地位,《本草纲目》成就了李时珍伟大医药学家的称号,古往今来,凡有成就的大医家大多是著作等身的。因此,在临床、教学、科研实践的基础上,学习并掌握中医药学术论文创作的思路和方法,应是每位有志于中医药研究的同道必修的基本功。
学术论文的创作要从问题开始
学术论文一般属议论文,以表达科研成果和阐述学术观点。凡议论文必须具备论点、论据、论证三大要素,其写作过程实际上就是提出论点并运用论据论证论点的过程。学术论文的论点即学术观点,论据即资料和(或)数据,论证即运用资料和(或)数据说明学术观点。论点明确是议论文首要的关键要素,作为学术论文更要求有鲜明的学术观点。学术观点贵在新颖独创,因为学术论文的创作是科学研究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而科学研究具有探索性的特点,它总是为了解决某一问题而有意识地进行的。可见,新颖独创的学术观点是从人们的实践中所遇到的问题中产生的,任何新理论、新观点、新方法的产生,从模糊逐渐到清晰,实际是一个发现问题并逐步地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而发现新问题并正确地“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爱因斯坦语),如德国数学家D.Hilbert(1862—1943)所提出的著名的23个数学问题,就对20世纪以来数学的发展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提出问题要排除定向思维的阻碍
实际工作中,人们往往为琐碎的事务所缠身,总认为这些零星琐碎的事情拿不到桌面上去,纸上谈兵也难以解决错综复杂的实际问题,埋头忙于事务,疏于动笔,久而久之就对学术论文的创作产生了畏难情绪。这种畏难情绪产生的根源,在于人们犯了定向思维的错误。以中医药临床工作者为例,其定向思维的错误具体表现在:①把涉及到学术的问题看得过大,总觉得学术问题就是大问题,别人解决不了,我的条件有限更解决不了。诚然,引起社会广泛关注的确实都是些大问题,如癌症、艾滋病、人禽流感等的防治,但是,癌症的疼痛、放化疗的副作用,长期住院患者的褥疮、便秘等等也是问题,大问题之中有小问题,大问题可以化解为小问题。至于说到条件,从电的发现到青霉素的发现,科学史不胜枚举的事例都一再表明,即使最简单的设备也可以产生重大的成果,反之送你一架钢琴也并不一定就能成为钢琴家,起决定因素的是善于发现问题的眼光。问题天天接触,有大有小,无处不在,不要司空见惯,熟视无睹。毛泽东同志说过:“问题就是事物的矛盾。哪里有没有解决的矛盾,哪里就有问题。”②把疾病防治问题局限在疗效上。疗效不理想是大问题,但疗程太长、花费太大、给药途径难以被接受、副作用大、特异性差等等也都是问题。譬如高血压的防治,从降压幅度看用中药降压难以获得中强度的降压效果,但在改善患者全身症状、提高患者生存质量方面具有一定的特点,为什么不可以从症状、生存质量的角度去论证中医药治疗的优势和特色呢?再如糖尿病,血糖过高确实是主要矛盾,但糖尿病并发症、糖尿病黎明现象,乃至血糖控制不稳定、降糖导致低血糖昏迷等等都是问题。③拘泥于实际问题而忽视了对理论的反思。人们在解决疾病问题过程中逐渐发现和认识其中的一些规律性,进一步上升为理论并反过来指导人们的医学实践,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理论体系本身也存在需要不断完善提高的问题。因此,针对中医药理论体系自身的研究,中西医两大医疗体系的比较,现代科技成果在中医药学中的运用等等,存在许多需要解决的问题。④视野上局限于疾病的诊治,忽略了涉及健康的诸多问题。如介于疾病与健康之间的亚健康状态,诊疗用药中可能会导致的医源性疾病、药物不良反应等等,中医药就大有可为,也有很多问题值得研究。“救死扶伤”当然是医务人员的天职,而更重要在于,“保障健康”才是医疗卫生的终极目的。以亚健康状态为例,先进的诊断仪器未查出什么明确疾病,生化指标在正常范围,但却处于活力降低、反应能力减退、适应能力下降等生理状态,中医认为也有证可辨,有法可治。
学术创作的具体思路
科学研究总是从问题开始,而问题就是矛盾。科研中常遇到的问题可以归纳为以下几类:实践与实践的矛盾,实践与理论、实践与认识的矛盾,理论与理论的矛盾,某一理论自身的矛盾。作为科学研究重要组成部分的学术创作,也可以从这4个方面着手进行。
1 从实践与实践的矛盾入手
实践中由于客观因素的种种限制,常会形成不同的看法,得出不同的结论,引起争议,或都有片面性,如瞎子摸象,各执一端,或真理与谬误并存,一时还难以分辨。对2002年底2003年初暴发流行的“非典”的认识就很能说明问题。2003年年初,我国权威机构通过尸检,初步“查明”新衣原体样因子是“肇事元凶”;但在广东的钟南山院士通过临床实践判断,其病原体应是一种特殊的病毒。此后有宣布查到副黏液病毒者,有实验找到冠状病毒者,有认为先感染冠状病毒、随后衣原体也侵入人体深部,致以肺部损伤为先导的全身多器官损害者。不同的实践得出不同的结果和结论,而人们的认识也在这种实践与实践的矛盾运动中逐渐明晰。2004年4月16日世界卫生组织宣布,正式确认冠状病毒家族的一个变种是引起“非典”的病原体,并命名为SARS,认识到SARS感染的肺脏病变主要是通过人类自身免疫应答造成组织损伤所致。当然,直到现在关于SARS的起源、传播、发病机制等方面还存在许多疑问,后遗症的防治等还没有根本解决。
从实践的矛盾中,往往可以提炼出新理论,总结临床诊疗新经验,发现或发明与研制新药物,创造诊疗新技术、新方法,创制诊疗新工具等。张仲景因有感于“犹未十稔,其死亡者,三分有二,伤寒十居其七”,而“勤求古训,博采众方”,撰成《伤寒杂病论》16卷。中医实践中自身的矛盾更多更明显,举一个简单的例子,在同一时间同一地点针对同一病人,十位中医开出十张处方,而且很可能都很有效,原因何在?这就是问题。问题源于实际工作中,从当前已经呈现出来的没有解决的问题人手,抓住实践中所遇到的问题不放,深入思考,必有所获。
2 从实践与理论相矛盾、相脱节的地方入手
任何理论都是一定历史条件下实践活动的产物,都具有一定的时代局限性。譬如两宋时期战事频仍,外感热病反复流行,而运用《伤寒论》方药治疗“四种温病败坏之候,天下枉死者过半”(宋·庞安时《伤寒总病论》);迨至明清之际,“天下之病以温病居多”,而“以伤寒之法疗六气之疴,迨试而辄困”(清·汪廷珍《(温病条辨)叙》)。残酷的临床现实迫使医家另辟蹊径去探索新治法,对原有理论加以反思,不断提出新的观点和认识,并总结、完善,由此宋代庞安时率先提出“寒毒说”旧J,继而诞生了金元四大家,至清代叶天士和吴鞠通等辈创立了温病学说。实践与理论相矛盾相脱节的实例还有很多,如从“艾滋病”到“非典”再到“人禽流感”,都一再表明人类根除和控制老的传染病的速度,还远远跟不上新病原体发病传染的速度,传染病中需要解决的问题还很多。又如中药“十八反”、“十九畏”的禁忌,临床实践中运用时并不尽然,用之得当反而还可能获得意想不到的疗效。
随着时空的变迁,实践与理论的矛盾还将层出不穷。从实践与理论的矛盾人手,就要在继承基础上创新,什么是创新?从实践中获得的新成果或新见解、新知识的科学表述是创新,从某种已知原理、方法和技术应用于实际中取得新进展的科学总结也是创新。譬如临床各科疑难病症的防治,古方新用,新思路、新方法、新工艺、新材料引入临床工作的研究,民间单验方的搜集整理和系统的疗效观察,运用传统的技术或经验于新领域等。
3 从理论与理论的矛盾入手
在中医学理论体系中,有很多相互对立的学说并存,我们就可以从廓清定义、辨析概念正误、区分概念内涵的层次或诸要素等方面人手,提出自己的观点,或通过论证肯定某一学说,或通过证伪否定某一学说,或具体情况具体分析说明两种对立学说各自存在的合理性。譬如伤寒论与温病学,伤寒与温病两个概念在内涵上相互兼容,在外延上交叉相容;再如“阳常有余”与“阳非有余”的命题,朱丹溪“阳常有余”之说中的“阳”,非指人体之真阳,张景岳总结出的“阳非有余”中的“阳”,则指人体之真阳,同一个“阳”字却有不同的内涵。这样的论文一般属于理论探讨类,如果有临床病例资料来佐证则更有说服力。从理论人手不仅在于有所发现,更重要地在于有所发明;不仅是肯定或否定一种学说,更有价值的在于提出新的学术观点。当然,不能狭义地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