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城区建设过程中加强环境保护的几点建议
关于城区建设过程中加强环境保护的几点建议
12月,区委书记在区第七次党代会上提出了打造“一城四区”构建和谐的宏伟目标,为的未来谋划了崭新的蓝图:新城、科技轻工区、现代商贸区、都市休闲区、新兴文教区,蓝图振奋人心,我们相信有能力在未来五年实现目标。如今的瓯海,经济迅速发展,经济总量名列温州前茅,人民生活水平逐步提高,基本实现了小康水平,然而在经济发展的同时,我们也不得不承认环境的恶化,恶劣的环境严重影响了瓯海城区形象,阻碍了城区档次的提升。未来几年,如果瓯海城区环境不能得到有效改善,环境问题不能得到有效解决,必将阻碍“一城四区”宏伟蓝图的实现。因此,在共建“一城四区”的进程中,加强环境保护刻不容缓。
一、城区环境现状及其产生原因
1、城区环境现状
随着经济的发展,特别是近二十年来,人民建设新的规模空前,农村有了新的景象,收入有了提高,潜意识中普遍认为农村经济发展了,农民过上了好日子,但经济发展的同时环境恶化了,它阻碍了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几年来,区的乡镇企业如雨后春笋,农村经济在短短的几年中有了长足的发展,其中乡镇企业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乡镇企业疏散了一部分城市工业,大大减轻了城市的污染,对城市中心环境保护也有积极的作用。但农村环境却付出了巨大的代价,农作物随着耕地的减少而减少,空气质量、水体质量随着企业的发展、务工人员的增多而恶化,城镇化进程中也带来了噪声污染、光污染等各类对生态环境存在巨大危害的污染源。针对严峻的环境现状,我们必须认真分析、科学对待、妥善处置。
2、城区环境问题的原因
(1)城乡发展不协调。在我国绝大多数地区都是城市优先发展,然后发展农村,但这种发展模式导致城市需要负担的环境债务转移到农村,出现了农村环境逐步恶化的局面。
(2)发展规划不科学。温家宝总理多次强调:中国绝不能走先破坏后治理的路子。的城镇建设起点较低,投入少,发展不科学,规划不合理依然存在,普遍存在“走一步算一步”的建设状况。
(3)生活污染加剧。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和农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尤其是外来人口的增多,生活垃圾和生活污水的排放逐年增加,农村环境保护基础设施严重滞后,致使大部分生活污水,生活垃圾未经处理随意倾倒或直接排入水体,农村环境不断恶化。
(4)企业污染严重。企业的迅猛发展虽然给经济建设带来了巨大效益,但也给环境建设带来了巨大损失。化学品污染、金属污染、噪音污染、空气质量恶化成为未来几年亟需解决的问题。
(5)环保意识淡薄。近年来,农民的环保意识有了较大提高,农村基本建成了化粪池等环保设施,农民也养成了让生活垃圾入袋的习惯。但“一城四区”建设的另一支主力军——外来务工人员的环保意识十分淡薄,并未真正树立“温州是我第二故乡”的理念,没有处理好个人收入与城市发展的关系,对环保设施视而不见,消极对待环境污染问题。
(6)环保职能弱化。环保局、环保所在农村环境建设中承担着不可推卸的责任,但职能弱化、机构不健全等因素制约了农村环境建设,在“一城四区”的进程中需进一步强化环保职能,彻底改变职能弱化、责任落实不到位的状况。
二、加强环境保护的必要性。
1、加强环境保护是建设“一城四区”的前提。“一城四区”的宏伟蓝图已经描绘,新城、科技轻工区、现代商贸区、都市休闲区、新兴文教区无不需要良好的生态环境支撑,忽略环境保护谈“一城四区”建设,蓝图只能停留于规划图。
2、加强环境保护是提升城区档次的保证。环境代表着城市的形象,也决定了城市的档次,没有任何一个大城市不重视环境保护,不加强环境建设的,城区也是如此。要在新一轮竞争中脱颖而出,走在全省各县市区的前列,加强环境建设就显得尤为重要。
3、加强环境保护是构建“和谐”的根本。构建“和谐”必须坚持科学发展观,走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之路。可持续,就是要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处理好环境保护与经济建设、城区发展的关系,推动整个城区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
三、加强环境保护的对策和措施
1、科学规划,合理引导。以“一城四区”蓝图为依托,以现有乡镇格局为着手点,以环境保护为着眼点和切入点,从村镇规模、发展方向、环保措施出发,对各村进行科学合理的规划,在村镇建设中严格按照“先规划后建设”的原则,引导督促按规划实施,避免盲目建设。
2、注重防治,建立机制。认真贯彻落实市委下发的《关于开展农村环境卫生大整治活动的实施意见》,吸取泽雅废塑料整治的成功经验,全面开展农村环境卫生大整治工作,完成“六整治”目标:垃圾固废整治、河沟疏浚整治、露天粪坑整治、畜禽粪便污染整治、生活污水整治、化肥农药污染整治,提高农村绿化水平。当前要以垃圾固废整治为重点,兼顾其它几项内容,打一场垃圾歼灭战,在整治的同时,要逐步建立环境保护长效机制,使农村环境卫生状况取得明显成效。
3、间接调控,严格准入。坚持“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综合治理”和“污染付费”的原则,坚持“积极扶持,合理规划,正确引导,加强管理’的方针,加强对企业的间接调控,借鉴国外生态工业园区建设的成功经验,结合实际,严格企业准入机制,提高环境保护指标,将环保指标列为企业入场的主要指标之一。对无污染,少污染的项目制定倾斜政策,要从的实际出发,优先发展食品加工、服装、眼镜生产、制锁业等轻工行业,对乡镇企业的管理要运用法律,经济,行政,技术和教育等手段,切实改变“有企业就有污染”的局面。
4、开展宣传,提高意识。广泛普及环境科学知识,切实提高农民尤其是外来务工人员的环境公德和法制观念,农村基层组织和农民对当地乡镇工业污染防治、生活垃圾收集处置等最为熟悉,应充分调动当地党支部,村委会,村民代表参与与保护的积极性,真正建立起自我管理,自我监督和自我约束的运行机制,并且更要提高各级领导干部的环境意识,还要切实提高基层环保部门对农村环保工作重要性的认识。
5、强化职能,提升素质。首先,提高环保队伍业务素质。加强对环保队伍的业务培训,提高执法能力。其次,健全环保局、环保所队伍,尽可能在重点乡镇、街道设立环保所。由于环保工作是一项综合性的工作,牵扯到农、林、牧、水、公、检、法等部门,因此必须完善管理机构,统一管理,统一规划,使开发保护资源协调统一。第三,尽快完善环境法规体系,并且加强执法力度。坚持“有法必依,执法必严”的要求,切实做到严格执法。
6、加强领导,健全机构。区政府、乡镇、街道成立环保领导小组,负责当地环境建设的组织、指导和协调工作。可以以试点的形式先行开展,等待时机成熟再逐步将成功经验推广,以确保“一城四区”建设进程中环保工作取得显著成绩。
农村环境问题的形成既有经济原因,也有制度政策上的缺陷;既有农村内部原因,也有来自农村外部的影响。改善农村环境,加强环境保护任重道远,政府在注重经济发展的同时必须积极探索环境保护新途径,争取在“一城四区”建设进程中实现经济增长和环境保护双赢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