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镇第八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的工作报告

会议发言范文 发布时间:2010/9/14

在镇第八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的工作报告第3页

镇引来更多的大业主和大项目,从而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三是国家推进社会事业发展的投入等相关政策,为我镇加快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四是经过近几届特别是近几年坚持不懈的努力,田家坝镇经济发展思路已趋成熟,产业结构更趋合理,经济发展环境有了很大改善,为今后的工作奠定了良好的经济基础。形势喜人、催人奋进,但我们在兴奋之中,激动之时,更应居安思危、审时度势、沉作应对,始终保持清醒头脑,在积极服从和服务于电站建设的同时,全力抓好镇域经济健康发展。今后五年工作总的指导思想是: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党的十六大和十六届六中全会和镇第八次党代会精神,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大局,按照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要求,牢牢把握“发展、改革、稳定”的大局,以服务潘口电站建设和移民安置为重点,以发展镇域经济、增加农民收入为目标,抢抓机遇谋发展、强化措施保稳定,使镇域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持续快速健康发展。总体思路是:紧紧围绕县委提出的“走一主三化之路、建生态水电大县”的战略要求,依托本地独特的区位优势和丰富的资源优势,坚持以人为本,按照科学发展观和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要求,走“生态立镇、产业富民”之路。即:依托九华山万亩林海优势,用2-3年时间将九华山建成万亩绿茶走廊,同时建成5000亩肚倍基地、5000亩木瓜基地,实现“山下有水、山上有林、林间有茶”的良好的自然景观;不惜余力创优环境,搞好招商引资工作,吸引外商来镇开发板石、水泥石、铁矿和钒钼矿等矿产资源;狠抓基础设施建设,切实改善人民的生产生活条件,使镇域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到,全镇农村社会总产值达到1.43亿元,其中农业总产值达到6000万元,工业总产值达到1000万元,第三产业产值达到1300万元,旅游收入实现1000万元,打工经济突破5000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实现2500元,比净增834元,增长50.1%。
为实现上述目标,重点作好以下几个方面工作。
——举全镇之力,大打移民安置攻坚战
认真贯彻落实国家《大中型水利水电工程建设征地和移民安置条例》以及省、市、县有关政策规定,坚持“以人为本、以土为本、以农为主”的总原则,实行“统一领导、干部分村包户”的工作机制,采取“四结合、四为主”的安置方法,深入宣传移民政策,引导和教育移民群众舍弃小家园、建设大电站,主动支持配合移民安置工作;严格移民资金监管,对移民安置补偿资金实行阳光操作,公开公示,直发到户,切实维护移民群众的合法权益;捆绑使用移民专项资金和各类政策性扶持资金,加强移民安置点水、电、路等基础设施建设,保障移民群众饮水、用电、行路、子女入学等实际需要;坚持前期补偿和后期扶持相结合,创新投入机制,扶持库区移民发展生态有机茶、水产养殖、库区旅游等长效致富产业,使全镇近1.2万移民“迁得出、安得下、稳得住、逐步能发展”,确保电站建设的正常施工;进一步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全力挖掘库区旅游资源,逐步实现生态旅游型名镇目标。
——求真务实,稳步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1、稳步抓好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想尽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在稳定粮油种植面积,确保粮食安全的基础上,大力发展茶叶、木瓜、肚倍等林特产业,突破性发展蔬菜产业,力争达到村村有特色产业,户户有致富项目。一是立足镇情,围绕“茶”字做足文章。我们将继续加大对大泉山、九华、桃子湾、南坝等村茶园建设的扶持力度,以生态茶园建设为目标,以市场开拓和品牌创建为突破口,以质量求效益,着力打造竹山南部茶业生产大镇;狠抓现有茶园管理,新建茶园4000亩,逐步实现万亩茶叶走廊目标。二是继续抓好九华、桃子湾、大泉山、红庙等村亩肚倍和1500亩木瓜补植及管理,积极争取上级扶持,发展肚倍亩、木瓜亩,使全镇肚倍面积达到4000亩,木瓜面积达到3500亩;三是在稳定粮食种植面积的基础上,进一步扩大豆杂、蔬菜,特别是油料等经济作物的种植面积,力求使所有耕地种足、种满。
2、大力实施“六大工程”,全力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围绕绿色小康村建设目标,坚持以信作、扶贫、生态、文化、平安、健康“六大工程”建设为载体,坚定不移地走产业富民之路。坚持开发式扶贫方针,按照整村推进、工作到户的基本要求,不断加大贫困村建设力度,加快基础设施建设步伐,改善农村人居环境,扎实稳步推进村庄整治工作,狠抓农村改路、改水、改灶、改厨、改房、沼气池建设和农户房屋的“穿衣戴帽”工程,努力改善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使我镇农村居民“走平坦路,喝干净水,用清洁灶,上卫生厕,住整洁房”,做好村庄规划,因地制宜,分类指导,逐步到位。对散居农户,鼓励其逐步向中心村集中。积极开展环境整治,拆除村内村外废弃不用的破棚烂院。通过综合整治,使农村达到道路硬化、村庄绿化、庭院净化、环境美化、生态优化的“五化”标准,逐步将我镇13个村(居)发展成为生态环境良好、绿色产业发展、人际关系和谐、群众生活富裕的绿色小康村。进一步扩大小额信贷投放力度,积极推进以信用村、信用户为重点的信用创建工作,增强农民的诚信意识,为农村经济发展营造良好的信用环境。切实抓好劳务输出工作。我镇每年劳务输出收入为全镇社会事业的发展注入了生机和活力,党委、政府在今后的工作中要将劳务输出当作产业来做大做强,加强与市县劳动部门联系,健全外出务工人员档案,为外出务工农民免费提供法律政策咨询,就业信息、就业指导和职业介绍。
——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着力构建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
进一步加大工作力度,积极稳妥地落实好计划生育和退耕还林两个基本国策。紧紧抓住国家实施天保工程退耕还林的大好机遇,加大对退耕还林指标的争取力度,力争尽早解决过去已验收合格而受指标限制没有享受政策的1400亩退耕还林地的落实,同时要加大补植、扶幼工作的力度,狠刹在退耕地内套种、复种现象;层层落实护林防火责任制,最大限度地控制火灾发生,切实保护好现有的森林资源。坚持以人为本,在稳定低生育水平的条件下,把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和构建“和谐田家”有机结合起来,达到人与社会、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目标;加强计划生育工作的目标管理,积极开展系列优质服务活动;加大对流动人群计划生育的管理和监控,时刻掌握他们的生育动态,确保万无一失;坚决控制出生婴儿性别比,依法打击各种非法鉴别胎儿性别的违法犯罪活动。我们坚持以“活”开拓创新能力、以“和”形成综治合力,以“实”夯实工作基础,以“特”打造工作亮点,以“人”创优服务水平,推进村民自治,全力开创计划生育工作的新局面。
——大力培植打工经济,着力扶持农村各类经济示范户
加快建立劳务输出的信息、培训、中介和维权服务体系,发挥各类劳务中介组织作用,积极培育“打工能人”,鼓励和引导农村剩余劳动力外出务工。认真做好劳务输出的组织培训、证卡办理和管理服务工作,推动打工经济健康发展,确保全镇每年转移和输出劳动力稳定在6000人以上。建立健全“能人”经济协会组织和外出务工人员驻外工会组织,确保外出务工人员的合法权益不受侵犯;坚持“非禁即入”原则,放宽市场准入条件,打破一切阻碍生产要素流动的体制壁垒,营造开明开放的政策环境,积极鼓励引导在外能人带资金、带技术、带项目回镇创业;重点扶持养殖、种殖、加工、营销、建筑等农村经济示范户,力争每年增长50户左右,使它真正成为我镇又一个新的经济增长点。
——着力构造和谐田家,平安田家
进一步深化“平安田家”的创建活动,着力打造平安乡村,为潘口电站建设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加强法制宣传教育,认真开展“五五”普法教育,提高全民法律素质;坚持打防结合、标本兼治、重在治本的方针,进一步强化镇村防控体系,形成一套上下联动、齐抓共管的工作机制;坚持“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方针,以安全生产为突破口,着力构建水陆交通及工程施工安全网络,努力实现全年无重大安全事故目标;完善社会管理工作格局,以“谈心室”为窗口,实行干部下访制度,正确处理新形势下的人民内部矛盾,及时排查和消除各种矛盾纠纷和不安定因素,努力维护社会和谐稳定;充分发挥政法机关的生力军作用,采取经常性防控和突击性打击相结合的方式,有效实现司法资源和社会资源的有机整合,创造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和公正高效的法制环境;进一步加大对学校周边环境的整治力度,净化校园空气,创造良好的教学环境。
切实落实党和国家的各项惠农政策,加大对农业的支持和保护力度,加快农村经济和社会事业发展步伐,使农村居民普遍享受到全面建设新农村所带来的成果。一是建立符合田家坝镇农村实际的社会保障体制,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合率达95%以上,设立五保户、残疾人等弱势群体动态管理台帐,做到“应保尽保”,资金定额发放;二是以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守法纪、讲文明为目标,以十星级文明创建为主要途径,全面提高农民的创业就业能力和文化知识水平,把农民培养成适应市场经济要求的新型农民。
——统筹协调,全面推进社会公共事业的发展
精心培植财源,优化支出结构。以加快农村社会事业发展为重点,从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出发,努力增加农村基础设施、教育、卫生、社会保障等方面财力投入,推动经济与社会公共事业的协调发展。
1、大力发展科教文卫等事业。全面落实科教兴镇的战略,继续加大政府对教育的投入力度,优先发展教育事业,提高义务教育办学水平;进一步落实“两免一补”政策,确保每个适龄儿童不因贫困而辍学。加强公共卫生体系建设,强化重大传染性疾病预防和监控,提高处理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应急能力。大力发展文化事业,加强文化设施建设,努力改善群众的文化娱乐条件,不断丰富人民的业余文化生活,提高全镇居民的文化素养。
2、不断加强精神文明建设。紧扣富民强镇、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主题,坚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方针,认真贯彻落实“八荣八耻”社会主义荣辱观,不断深化“十星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综合运用宣传、教育、建设、示范等手段,加大农村思想文化阵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