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化基础工作严细管理确保安全稳定供电

会议发言范文 发布时间:2013/2/6

强化基础工作严细管理确保安全稳定供电

领导阶层必看-企业战略-大整合、大战略、大发展
作者:郎庆田
各位代表:
在全公司上下深入开展向建企五十周年献礼活动,干事创业、科学发展,朝着建设百亿企业目标迈进的关键时刻,根据《全民所有制工业企业职工代表大会条例》和《中国工会章程》规定,集团公司党委研究决定召开集团公司二届一次职工代表大会和二届一次工会代表大会。
大会的主要任务是:紧密围绕大整合、大战略、大发展的主题,审议听取集团公司和集团公司工会的工作报告、财务工作报告、工会经费审查委员会工作报告以及厂务公开和业务招待费使用情况的报告;讨论修改集团公司发展战略和改制方案;选举集团公司职工董事、工会第二届委员会和经费审查委员会以及职代会五个专门工作委员会,选举集团公司劳动争议调解委员会和平等协商委员会职工代表,通过为建设大企业集团建功立业倡议书。

会议的主要目的是:顺应时代潮流,确立新的发展战略,高扬发展的旗帜、唱响发展的旋律,动员广大干部职工承前启后、继往开来,同心同德、建功立业,把我们改革发展的伟大实践推向一个全新的层次。下面,我讲三个方面的问题。

一、整合成为当今世界经济的突出特征,我国改革发展进入关键时期,新矿集团面临着新的重要转折点。我们必须对企业改革发展进行理性而科学的审视研究,因势利导、以图作为

当前,世界经济一体化潮流汹涌澎湃,大整合、大重组成为世界经济最鲜明、最突出的时代特征。在这一背景之下,中国经济也将进入一个重新洗牌、全景式整合的时代。1、多向度--未来几年,中国的经济系统将发生全面深刻、多方向和多角度的重组调整。

一是产业资源大重组。目前国内外产业转移、重组,其规模之大、领域之广、行业之多、程度之深,都是空前的。国内煤炭行业集中化的发展,势头强劲。

二是产权结构大调整。着眼于我国市场经济的根本建立,产权清晰、责权明确、流转顺畅、保护严格这十六字成为现代产权制度的变革方向;股份制作为国有经济主要实现形式的地位确立,使国有经济混合化、产权结构多元化成为大势所趋。

三是企业体制大变革。随着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的启动,国企改革进入了新一轮深度改革阶段,国企将迎来以两个置换为核心内容、以大企业建设为重点的新一轮改制高潮。国企数量会减少,但大企业会更大、更强、更多。四是人力资本大流动。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全世界对人才的需要日益扩大,全球人才竞争日趋激烈,能力导向成为一种潮流。哪里有适宜人才生存的环境,哪里就能成为人才聚集与人才共舞的中心。五是政府职能大转变。新一届政府坚持以人为本的执政理念,经济政策越来越理性科学,调控方法越来越灵活务实。7月1日开始实施的《行政许可法》,标志着我国政府开始了打造法治政府的十年远征,也标志着从传统统治型政府模式向公共服务型政府的加速转变,预示着我们的市场竞争环境将更规范。

2、快速度--在世界经济一体化和经济资源稀缺程度加深的背景下,国际产业转移步伐加快、各类资源整合势头迅猛,从观念到现金流的转变过程越来越短,谁对社会资源的组合、利用和转换效率高、速度快,谁就是赢家。企业进入了一个加速优胜劣汰的时代,也进入了一个快鱼吃慢鱼的时代,国内的跑马圈地愈演愈烈、大基地、大集团建设加速启动。

3、大跨度--产品、服务,尤其是资本,通过贸易和投资大规模地跨国界流动,各类产业在国际、省际、行业内外的转移波澜壮阔。有远见的境外战略投资者迅速介入中国市场,像法国电力、英国bp等国际能源巨头正在大力推介对中国能源市场的一揽子计划。跨国公司的投资由原来的合资正转为以独资和并购为主的运作方式,国内市场将成为中外资企业短兵相接的主战场。企业和企业集团国际化,是我国企业发展的必然趋势。

4、市场化--整合主要通过市场经济手段展开。

其一,市场主体的定位、职能更加明确。政府是创造环境的主体,企业是创造财富的主体。为此,国家集中力量向计划经济核心部分的四个方面发起主攻:大力推进国有垄断行业市场化进程、加快国有金融机构改革、转变政府职能、打破城乡分割格局,以不断提高公共服务质量、促进市场体系发育、规范市场主体行为,改善宏观市场环境。从4月份开始的宏观调控,中央政府以经济政策为主,着眼软着陆,运用点刹车,打出的是以经济手段为主、兼用法律、行政力量的组合拳,成效显著。

其二,资源整合中产权联结和市场运作特征更加突出。近期,煤炭行业内,与国际矿业巨头联合组建的中国最大的焦化生产企业--中国北方焦化股份有限公司,我国第一个大型中外合资股份制煤炭企业--河南龙宇能源股份公司,都是以产权为纽带、通过市场化运作实现的;同样,在煤炭大基地和大集团建设中,国家也大力支持通过改组、联合、兼并、控股或参股等市场方式,培育和发展一批具有优势的大型和特大型国有煤炭企业。

继人均gdp突破1000美元之后,我国已走出低收入国家行列,开始进入一个新的关键时期。所谓关键时期,就是实现人均gdp从1000美元到3000美元跨越的特定时期,就是必须紧紧抓住并且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就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的发展阶段。

--关键时期,是一个黄金发展期。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为我们渡过关键时期、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了强大思想武器,我国经济发展更趋科学理性。世界经济继续复苏,我国经济发展环境更趋宽松有利,经济景气指数继续看好;我国经济处于新一轮增长的上升期,经济较快增长的惯性仍将持续;改革开放政策进一步深入,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加快,消费结构升级,国企改革的政策能量将得到充分释放;我国进入重化工业阶段初期,开始大规模承接发达国家制造业的转移。煤炭作为最可靠、最重要的基础能源地位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不会动摇。预计21世纪上半叶,化石能源在世界仍将占主要地位,煤炭在我国一次能源结构中,到2020年仍将保持在65%左右。煤炭产品日益增长的市场需求,短期内不会根本改变。最近,国务院常务会议讨论并原则通过了《能源中长期发展规划纲要》(草案),确定了以煤炭为主体,电力为中心,油气和新能源全面发展的战略,必将对我国煤炭工业产生深刻而巨大的影响。

--关键时期,是一个矛盾凸显期。从宏观层面看,经济结构调整加速,市场化程度进一步提高,深化改革触及更深层次的矛盾和问题。经济全球化和科学技术的突飞猛进使得世界经济联系空前密切,综合国力竞争空前激烈。我国开放型经济不断发展,对外依存度不断提高,经济发展的制约因素已由以前的资金短缺约束转变为资源、市场、环境和国际竞争的约束。这一时期,保持快速发展的难度加大、深化改革的阻力增加、扩大开放的风险更大、资源环境的制约趋紧、维护稳定的任务艰巨。从行业层面看,当前煤炭经济形势的好转,主要得益于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是市场需求的拉动,并不完全是行业自身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结果。整体而言,煤炭行业发展的基础仍然十分薄弱,经济运行中的矛盾、客观自然条件的约束与历史沉淀的体制性、结构性、机制性障碍相互交织,严重影响煤炭经济运行质量,制约煤炭工业的可持续发展。主要有煤炭资源保障程度低、环境压力日益凸现、安全供应能力差、负担沉重、价格不合理等。 新矿集团历经近半个世纪的发展,特别是近几年的跨越式发展,目前己经站在一个全新的平台上,同时也处在了一个非常重要的关口上。主要标志是:通过模拟市场机制,强化竞争理念,企业经营管理得到全面改造升级;通过实施投资主体多元、关闭破产、社会职能剥离,企业产权结构不断调整优化;经济运行实现了由跌入低谷、步履维艰,到效益快速攀升、整体呈现良性运营的转变;工作重心实现了由摆脱生存危机到拓展发展空间、加快做强做大的转变;产业结构调整开始了由量变积累到质变回报的转变。继跻身全国煤炭工业100强第九位之后,跃升为第八位;在国家统计局按照新的划型标准划分的大型工业企业名单中,新矿集团列第174位,列163位。这既表明发展到了一定水平,也预示着更高水平的发展。

一个企业的发展道路是漫长的,但紧要处往往只有几步。关键时期的新矿集团面临着两大关键任务:

一是通过战略实施、产业整合培育,拓展新的发展空间;

二是加快体制创新,激发员工积极性,增强企业发展活力。两大任务所以关键,是因为关系新矿改革、发展、稳定的大局,关系新矿未来的兴衰存亡。我们的事业半径正在悄悄扩大,我们的生活己经无法继续局限于眼前的区域。我们仍在负重爬坡,我们依然任重道远,我们更需艰苦创业。1、落后注定要落伍--我们必须打破陈旧过时和影响发展的障碍。作为一家资源型老国有企业,我们与行业内的其它优强企业相比,优势并不显著。从产业上看,老区煤炭资源大幅衰减,新近占有的煤炭资源大多还未开发利用;非煤产业关联度、集中度、竞争力低的问题仍然突出。从体制上看,虽然有了多种产权形式,但产权关系尚未理顺,在集团公司层面仍是一股独大;虽然进行了公司制改革,但没有进行现代公司化改造,在管理、组织、经营方式上基本仍是穿新鞋走老路;人员众多与人才匮乏并存,企业办社会负担沉重;企业虽有强烈的发展要求,但旧有体制影响了能量的释放。从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上看,计划经济和小农经济的观念在少数干部职工头脑中仍根深蒂固。诸如,日子一好过,就流露出小富即安、小成则满、沾沾自喜的心态;形势一好转,便讲究形式、追求豪华、铺张浪费。思想的先进是本质的先进,观念的落后是根本的落后。国企的架子、官商的心态、计划经济的思想、小农经济的意识,是做不了新企业的。

2、短视注定要短命--我们必须制定完善适应时代潮流和保证持续发展的企业战略。兵家胜负在于运筹帷幄,企业兴衰在于经营战略。在全面市场化、全球化的激烈竞争环境中,谋定而后动,成功的概率才会大大增加。一个企业的成功,除了勇敢和坚定外,更需要方向,就是说要做对路的事,而不仅仅是把某事做对。否则,就会事倍功半、南辕北辙;思路决定出路,战略决定命运。面对新的形势、任务和要求,要取得更快、更好、更大的发展,迫切需要新的企业发展战略的引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