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望:助农增收之策
学习材料范文 发布时间:2012/9/5
展望:助农增收之策
为促进农民增收,初,中央出台了一号文件、包括“一减三补”在内的一系列惠农政策,调动农民务农积极性,保护和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努力增加农民收入。
“一减三补”即减征农业税,粮食补贴、良种补贴、农机购置补贴。惠农政策深化了农村税费改革,农民从种粮直接补贴中受益,实现了“村村减负、户户受益”的目标。同时众多农村劳动力完成了劳动力转移培训,粮农在农产品流通环节粮食品种的最低收购价格制度中受益。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试点,农村低保政策的落实,解决部分农民“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的问题和基本生活保障问题。
,党中央决定在现有涉农优惠政策的基础上,继续扩大农业税免征范围,加大农业税减征力度。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各项支农措施的力度只能加大,不能减弱。已经实行的政策不能变,已经给农民的实惠不能减,随着国家财力物力的增强,还要逐步加大支农力度。
,人民日报记者朱隽呼吁:支农政策要继续完善和加强。
一是完善支农政策。扩大农业税免征范围,加大减免力度,完善对种粮农民实行直补、良种补贴政策;稳步推进粮食流通体制改革,继续对主产区重点粮食品种实行最低收购价政策,既要防止粮价下跌,也要防止粮价暴涨,保持粮食价格在合理水平上的基本稳定。
二是加强和改进农资价格监管。继续实行促进农资生产流通的各项优惠措施,千方百计控制农资价格上涨;全面清理涉农收费,取消不合法的收费项目,切实减轻农民负担。
三是拓宽增收渠道。发展县域经济,促进乡镇企业和劳动密集型中小企业向小城镇集中,扶持小城镇经济发展。加强对农村劳动力的职业技能培训,加快农村剩余劳动力向二、三产业转移。进一步清理各种针对农民进城务工的歧视性政策和乱收费,做好清理拖欠农民工工资工作,防止发生新的拖欠。
,中央农业和农村经济工作提出,围绕实现“粮食稳定增产,农民持续增收”目标,提出七大工作重点:
着眼于提高粮食生产能力,加快实施优质粮食产业工程,加强耕地保护和质量建设,重点抓好粮食主产区,主攻粮食单产水平提高。
着力于促进农业产业升级,全面推进优势农产品区域布局,深化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调整,推进优势产业带建设,优化农产品品种和品质结构,加快畜牧水产业发展;着力于加强农业的科技支撑作用,启动科技入户工程,加快科技进步和创新,主攻农业科技研发、攻关和推广,加速发展农业机械化。
着力于提高农业产业化水平,加大对龙头企业的扶持力度,积极培育农民专业合作组织,探索有效的利益联结机制。
着力于促进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加快乡镇企业发展步伐,推进农产品加工业快速健康发展。
着力于提高农业竞争力,全面推进农业标准化和信息化建设,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
着力于促进可持续发展,加快农业“七大体系”建设,强化对农业发展的支撑、保障和服务。
乃至今后一个时期,完善农民增收政策,财政部科研所贾康、张立承呼吁:还应当立足于提高农民的基本福利水平、赋予农民平等机会来拓展思路,并整合已有惠农政策,提升各项政策实施效果。
比如,应积极整合财政对农民的优惠政策来尽快扩大合作医疗覆盖面,以提高农民的基本医疗保障水平,抵御“因病致贫、返贫”的威胁。可考虑试行在粮食主产区将对种粮农民的直接补贴(以及在退耕还林还草地区对农民的补贴)同合作医疗农民个人出资部分“挂钩”推行合作医疗。同时,可以适当调整西部地区和财政困难地区不同财政层级对合作医疗支出职责的分工,适当加大省、市级筹资份额,以及在部分地区试行建立顺应农民心理、改“先农民后政府”筹资顺序为“先政府后农民”筹资顺序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筹资模式。
再有,应积极整合城乡资源,打通阻碍农民进城务工的中间环节,赋予农民平等的就业机会。尽管国家已就及时兑现进城务工农民工资、改善劳动条件、解决子女入学等问题出台了明确政策,但仍需从统筹的角度完善农民进城务工的就业环境,为方便其工作提供配套服务。应进一步加强和扩展对进城务工农村劳动力的职业技能培训,将城市下岗职工同农民纳入统一的培训体系。应合理统筹城市下岗人员和农村富余劳动力的城市就业问题。
,党中央、国务院把“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全国工作重中之重。我们有理由相信,随着中央各项支农政策的进一步落实,农民增收的好势头将会保持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