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学生犯罪的特点及成因
当前学生犯罪的特点及成因
当前学生犯罪的特点及成因
青少年正处于一个“危险”的年龄时期,思想单纯,识别能力低,经不起诱惑,容易被社会环境污染,误入歧途,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当前学生犯罪呈现出独有特点:
1、犯罪主体主要是学生中的“双差生”或混文凭的学生。这类犯罪学生占青少年违法犯罪总人数的82.88%。
2、侵害的对象有选择性,大部分是在校的学生。
3、伙同社会闲杂人员作案成为学生犯罪走势。
4、犯罪手段日趋成人化。一些案件充分表现犯罪不断向成人化、智能化和多样化发展。
学生违法犯罪的案件越来越多,给社会、学校、家庭敲响警钟,暴露出学校、家庭教育及管理和社会综合治理方面存在的一些普遍性问题。
1、社会生活中一些负面影响成为学生犯罪的重要原因。近年来,社会大众传媒、网络对凶杀、暴力、恐怖、色情等过分渲染,已经给学生的健康成长造成极不利的影响;另外,社会上一些腐化分子挥霍无度及极端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思想盛行,时刻腐蚀学生心灵,使有些学生观念发生严重堕变,加之他们自控能力差,缺乏免疫力,往往在好奇、刺激和玩味人生的心态下陷入犯罪泥潭。
2、学校周边环境净土不“静”,治安状况恶劣。一些地方从发展经济着眼,对学校周边的娱乐场所、市场摊点持放任态度,导致状况日益恶化,对学生的人生安全构成威胁、身心发展造成危害,促使部分学生“学坏”。
3、家庭教育环境恶化,是导致学生犯罪的主要原因。父母是孩子的天然老师,对孩子成长影响极大;大量事实表明,恶劣的家庭教育环境和不称职的父母是导致孩子犯罪的主要原因。有的父母只要求孩子学好“数理化”,经常灌输“做官”、“发财”的思想,不注重道德、法制教育,不注意思想沟通或对孩子放纵、娇养,只管吃、穿、花钱,对其思想、日常行为毫不在乎,任其自然,以致孩子走上犯罪道路才恍然大悟。
4、学校教育的针对性不强,思想品德教育及法制教育无效化问题严重。不少学校仍未走出“应试教育”的阴影,普遍存在着思想品德教育薄弱,法制观念单薄,重智轻德,学生在教育中的主题地位难以确立,以学生成绩论优劣的错误评价模式仍未盛行,许多学生尤其是后进生的人格的不到应有的尊重,未能为那些社会家庭环境不利的学生提供必要的关心和帮助,失去了对“双差生”进行帮助和感化的良好机会。
青少年学生是祖国的未来,是我们社会主义事业的希望,对学生犯罪现象决不能忽视,而应采取多种措施,进行标本兼治。笔者认为应从以下方面着手:一是提供更多的有利青少年身心健康的文化产品、精神食粮和活动场所,进一步清理整顿文化市场,当前特别是要严厉整治和打击淫秽色情网站,净化社会环境,减少对青少年学生的污染。二是学校要改变育人观念,加强学生法制、思想道德教育及行为管理,使法制及思想品德课从“陪衬课”走向“主课”,使学生逐步知法、守法。三是加强依法治校,加大校内管理,把学校的治安、管理及教育活动纳入法制轨道。四是公安机关、居委会等社会相关各方要密切配合,加大对学校周边环境的整治力度,还学校一方净土。五是学校、父母要共同承担责任,改变育人方法,提高思想境界,互相多沟通、共同防护。六是采取多种形式,加强“双差生”的有效管理及专门教育,强化犯罪预防,把学生违法犯罪消灭在萌芽状态。七是对青少年学生违法犯罪坚持“教育、感化、挽救”的方针,对他们依法从轻减轻处罚,并适当适用缓刑,对其思想进行有效的矫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