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七大报告学习提纲

汇报材料范文 发布时间:2010/10/25

十七大报告学习提纲第3页

的十六大以来,我们党又根据新形势和新要求,提出了科学发展观和构建和谐社会等重大战略思想。十七大把新时期发展的理论成果作为一个整体,对中国特色道路和理论体系进行了精辟的概括和总结,对科学发展观进行了系统的阐释,并纳入中国特色理论体系。一脉相承,而又与时俱进。这是十七大重大的理论贡献。站在理论发展的新起点上,我们又将开始中国特色新的伟大探索。
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基本路线
十七大报告第三部分中党的基本路线核心内容有三大点[1、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是兴国之要,是我们党、我们国家兴旺发达和长治久安的根本要求;2、四项基本原则是立国之本,是我们党、我们国家生存发展的政治基石;3、改革开放是强国之路,是我们党、我们国家发展进步的活力源泉。]
生态文明建设
十七大报告第四部分中的生态文明建设主要表现在三方面[1、循环经济形成较大规模,可再生能源比重显著上升。2、主要污染物排放得到有效控制,生态环境质量明显改善。3、生态文明观念在全社会牢固树立。]
解读:生态指自然形成的自然状态,当它进入人文领域,它就不仅指自然生态,也包括文化生态、经济生态、政治生态。自然生态之上有了人类生产生活之后,文化生态、经济生态与政治生态就寄寓其上,成为影响自然生态的决定性力量,而自然生态最初对人类的生活形态也起着重要影响。
传统中国是农业社会形态,文化观念与伦理观念都对自然倍加呵护,例如春不动土、春不杀生的禁忌都是对自然生态与生命的一种保护,特别是“风水”理论,尽管一些元素被迷信化,但对中国自然生态的保护、对人们顺应自然而生活的理念的形成,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从中国古代都城的布局,到村庄寺庙建设,我们都能看出风水理论的良苦用心,它基本的理念是规避自然力量对人类生存环境的冲突,使“风与水”不对人形成伤害,哪怕是潜在的伤害或影响都会被考虑到,它使人的居住环境安处在自然山水之中,并与之形成风景。我们到安徽皖南徽州看那些明清村落遗存,那青山绿水间点缀着白墙黑瓦,总能令人感受到一种诗情画意之美。
得中国传统建筑意趣的,当属日本建筑,我们看到的许多日本建筑,都体现着中国古代建筑的精神要义,就是与自然相协调,屋翼谦和地与大地相亲近,在自然中不显突兀,不事张扬,不大面积裸露主体部分任风雨冲刷。建筑在自然生态中是谦卑而和谐地融为一体。而当代中国村庄建筑可以说多是一种对自然的一种侵犯或漠视,既没有整体规划,又没有顾及自然形态,当然美学的考量更是谈不上。我们在失去传统风水理念之时,又没有接受现代人文与美学观念熏陶,所以出现大面积的普遍的建筑垃圾的矗立,看看各地乡村公路两边的建筑,还有新村庄农舍建筑,它不仅简单乏味,布局杂乱无章,而且其基本的安全性能也令人担忧。
生态是各种力量互相制约的结果,也是各种力量协调共生的结果,社会生态也是一样,而社会生态与自然生态已形成一种复合形态,互相影响互相制约互为因果。
生态文明概念的提出,也与全球日趋严重的环境问题密切相关的。早在20世纪上半叶,发生在英国、美国、日本等国的“八大公害事件”,已经暴露出了发达国家实现工业化所带来的人与自然关系的紧张和生态破坏。至20世纪70-80年代,随着发达国家现代化的实现,臭氧层损害、全球气候变暖、生物多样性锐减,空气、水质、土壤污染等一系列的全球性环境问题开始全面爆发,而这一时期发展中国家的现代化提速,也使得人与自然的冲突和危机不断升级。
痛定思痛,国际社会形成了以下共识:资源是有限的;增长不等于发展;自然环境的可再生能力是人类生存的基础和文明演进的前提;必须彻底清算“大量生产、大量排放和大量废弃”的生产生活方式,走可持续发展之路。联合国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1987年在《我们共同的未来》报告中提出的可持续发展理念和联合国1992年在巴西里约热内卢召开的国际环境与发展大会形成的文件《21世纪议程》,是开启生态文明发展道路的两个突出标志。倡导生态文明已经成为一种国际化潮流。
中国提出建设生态文明经历了一个认识发展的过程。早在改革开放初期,作为人口众多、资源短缺、与发达国家差距显著和人民生活水平相对低下的发展中大国,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摆脱贫困一直是我们党和国家的主要目标和百姓的迫切心愿,“发展是硬道理”深入人心。随着经济的快速增长,生态的破坏和环境的代价开始逐步显露出来。20世纪90年代我国政府开始关注经济、社会与环境协调发展问题,1994年中国率先制定并出台《中国21世纪议程——中国人口、资源、环境发展白皮书》,1996年在“九五计划”中,提出了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主张。
今天在中国一只蝴蝶扇动一下翅膀,可能下月在纽约就会引起一场暴风雨,这就是著名的“蝴蝶效应”,它意在说明地球上生态一体化,任何局部的变化,都会给其他地方产生重大的影响,所以,当我们谈生态文明的时候,必须看到生态文明背后的人类文明各种形态所起的巨大作用。
对生态文明要有系统观,系统论的一条重要原理是,整体大于各部分之和,所以,我们要从整体上去把握生态文明,而不是仅仅去谈对自然生态的保护。
惩治腐败的三个“更加”
十七大报告第十二部分中在坚决惩治腐败的同时作到三个“更加”[1、更加注重治本;2、更加注重预防;3、更加注重制度建设。]
调节不同收入
十七大报告第八部分中对不同收入的三种处理方法[1、保护合法收入;2、调节过高收入;3、取缔非法收入。]
领导干部品德
全党同志特别是领导干部必须作到的三点[1、讲党性;2、重品行3、作表率。]
选拔干部导向
十七大报告第十二部分中指出选拔干部的三个导向[1、德才兼备;2、注重实绩;3、群众公认。]
四改革开放
十七大报告第二部分中的坚持改革开放的依据有四点[1、符合党心民心、顺应时代潮流;2、方向和道路是完全正确的;3、成效和功绩不容否定;4、停顿和倒退没有出路。]
解读:改革开放以来的伟大实践和所取得的巨大成就无可争辩地证明,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是发展中国特色、实现中华民族复兴的必由之路。
发展中国特色的四个坚定不移
十七大报告引言中的发展中国特色的四个坚定不移[1、解放思想是法宝;2、改革开放是动力;3、科学发展、社会和谐是要求;4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目标。]
解读:解放思想,具有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巨大价值和伟大意义。党在理论和实践上的重大发展,革命、建设、改革所取得的一切成就,都是解放思想的结果。当前,不断开创事业新局面,必须坚定不移地坚持解放思想。改革开放,是我们党在新的时代条件下带领人民进行的一次新的伟大革命。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党中央提出的理论路线和制定的一系列方针政策,最鲜明的特征就是改革。
通过改革开放,我们实现了党的工作重点的转移,极大地解放和发展了社会生产力,冲破了束缚生产力发展的体制障碍,推动了市场经济体制的初步建立,形成了对外开放的全新格局,开辟了中国特色的伟大道路。
发展对于当代中国的意义是毋庸置疑的。它造就了今日中国的进步与繁荣,我国社会目前存在的大多数问题,都需要也只能通过发展去解决。但是,如果发展思路、发展模式、发展理念不正确,发展本身也可能带来更大的问题,就不可能实现科学发展。比如,片面注重经济上量的积累,导致对质量与效益重视不够;片面强调有条件的地方超速发展,造成了城乡之间、区域之间、群体之间的巨大差距;片面强调显性的发展成果,忽略了资源环境的隐形成本,可持续发展面临严峻挑战;片面注重经济方面的问题,忽视社会建设,导致经济、社会发展“一条腿长,一条腿短”。
实现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发展就必须是科学的发展。要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把握经济发展规律,提高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切实加强农业基础地位,扎实推进新农村建设,从根本上解决好“三农”问题,加快建立有利于改变城乡二元结构的体制机制;落实区域发展总体战略,逐步扭转区域发展差距拉大的趋势,形成东中西部相互促进、优势互补、共同发展的新格局;创新发展模式,坚持自主创新,加强原始创新能力和集成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为我国在新一轮的世界产业发展和经济竞争中抢占有利位置奠定坚实的技术基础;增强发展后劲,广泛推行节约型的生产方式和消费模式,大力发展循环经济,降低消耗、减少污染,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夯实发展基础,走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道路,实现速度和结构、质量、效益相统一,经济发展和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要坚持共同富裕,让人民群众共享改革发展成果。马克思主义告诉我们,分配决定于生产,反过来又作用于生产,对生产力的发展起促进或阻碍作用。如果分配不合理,分配过程和分配结果违背共同富裕要求,就违背了的本质,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创造性就不可能得到充分发挥,全面小康社会也不可能建成。hjt同志指出:“人民群众既是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的创造者,又是其成果的享有者。”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成果,无论是物质成果还是精神成果,都应该为最广大的人民群众所共享,都应该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这是全国各族人民根本利益所在。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要以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为重点,使经济发展成果更多地体现到改善民生上。要努力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使社会保障体系比较健全,社会就业比较充分,家庭财产普遍增加,人民过上更加富足的生活;民主更加完善,法制更加完备,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得到全面落实,人民的政治、经济和文化权益得到切实尊重和保障;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明显提高;可持续发展能力不断增强,生态环境得到改善,资源利用效率显著提高,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推动整个社会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并使这一目标真正体现在人民群众的生活之中,成为人民群众实实在在的生活感受。
改革面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