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国税工作规划

工作计划范文 发布时间:2010/12/29

2011年国税工作规划

一、强化增收措施,积极组织税收收入

1、认真落实组织收入原则。继续坚持依法征税、应收尽收、坚决不收过头税、坚决防止和制止越权减免税的组织收入原则,坚决杜绝寅吃卯粮收过头税、转引税款等行为。大力清缴陈欠,严格控制新欠,坚决防止和制止以各种名义拖欠税款。科学分析税收政策调整对经济税收的影响,及时向地方党委政府汇报,充分发挥税收调控经济的职能作用。

2、加强税收经济分析。及时掌握影响税收收入的主要经济参数和企业财务指标变化情况。建立多级政策反馈机制,认真分析和评估重大税收政策调整效应。继续深化税收收入能力估算和税源分析工作。深入开展税收征管状况监控分析,努力形成点面结合、逐级递进的分析机制。

3、深化两个系统应用。完善保障机制,通过改进工作讲评、加大复审复核力度、加强督导考核、强化责任追究等手段,进一步提高系统运行成效。丰富评估方法和模板,强化生产要素分析方法应用,有针对性地加大重点行业、重点税源企业评估力度,积极拓展评估范围,以主体税种带动其他税种实现综合评估。依托两个系统,全面落实税源监控、税收分析、纳税评估、税务稽查的互动机制。

4、继续开展管理增收工作。在去年管理增收工作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管理增收工作长效机制。结合税源调查工作,确定管理增收工作的任务目标和工作措施,并将任务分解落实到基层税源管理单位和稽查部门,明确工作责任,抓好督导检查,按月通报完成情况,确保管理增收工作取得明显效果。

二、规范税收执法行为,加大依法治税力度

5、强化执法监督。制定重大执法事项听取意见制度、听证制度、合法性审查及集体决定制度,提高税收执法透明度。严格执行税收规范性文件管理办法,做好审核把关、备案备查工作,健全规范性文件定期清理、反馈评价及内部管控机制。落实新的重大税务案件审理办法,调整和优化重大税务案件审理标准,强化对审理质量的考核。加强税务行政听证、复议、应诉工作,探索建立法律顾问制度。完善事前、事中、事后监督的内部工作机制,增强税收执法监督效果。

6、规范执法行为。加强和改进税收执法检查和执法监察工作,建立分级分层次的检查模式,优化检查结果评价考核办法,加强发现问题的整改力度,提高检查质量和效率。深化执法管理信息系统应用,严把申辩调整质量关,及时处理系统运行中发现的问题,不断提高运行成效。深化税收执法责任制考核,与目标管理考核有机结合,强化考核结果应用,加大责任追究力度。

7、加大稽查力度。全面完成上级安排的检查项目的同时,结合全市征管状况,选择部分项目开展检查。积极利用现有信息系统,实行信息化选案,重点对医药、水泥等行业开展税收专项检查和区域专项整治。巩固和扩大打击发票违法犯罪专项斗争成果,建立健全长效工作机制。严厉查处各类虚开和接受虚开增值税专用发票及其他抵扣凭证等税收违法行为,保持对骗取出口退税行为的高压态势。加大重大税收违法案件的查处和曝光力度,增强税务稽查的震慑力。发挥以查促管作用,深入分析税收违法案件规律,有针对性地加强税收管理。

三、深入推进信息管税,提高征管服务水平

8、大力实施信息管税。加强信息采集和信息共享,严把数据采集关,保证各项数据及时、完整、准确。积极推进税务机关内部之间、与政府有关部门和相关社会组织之间信息共享。做好跨地区经营汇总纳税企业信息交换等工作。加强信息综合分析利用,进一步拓展信息集中的范围,健全税收风险预警等指标体系,加强信息比对,查找和堵塞征管漏洞。强化信息系统支撑,提高税源管理实效。

9、继续夯实征管基础。严格户籍管理,充分利用两个系统,加强非正常户监管。深化外部信息应用,加强社会综合治税网络建设。认真贯彻落实发票管理条例,按照上级部署推进普通发票改革。加强与地税部门配合,积极稳妥地做好税控收款机推广应用工作。强化行政监管和行业自律管理,不断提高涉税鉴证业务质量和执业信用。

10、做好信息技术保障工作。按照省局要求,做好金税三期工程建设相关工作。深化数据处理分析,创新数据处理分析工具和手段,拓展数据利用范围,加强数据预先应用和预警。加强数据质量分析,探索有效避免异常数据产生的方法,建立及时检测和修改异常数据的长效机制,为深化数据分析应用奠定基础。应用数据综合分析利用平台,提高数据采集层级,扩大数据交换范围,完善信息共享机制。利用应用系统运维管理平台,加强运维和安全管理。加强网络运行监控,提高网络与信息安全防护能力。

11、完善纳税服务平台。整合一厅、一网、一线服务功能,逐步将各类纳税服务事项纳入统一平台进行管理。制定实施办税服务厅工作规范,科学划分功能区域,合理设置办税窗口,建设标准统一、管理规范、服务优质的办税服务厅。拓展网上办税功能,进一步整合网上办税资源,深化应用网上申报、网上认证等服务功能,探索推进网上登记、网上审批、网上开票、网上数据采集等事项,积极为纳税人提供各类指南和表格软件的下载信息。积极推行防伪税控远程报税系统,减轻纳税人负担。针对不同类型纳税人需求,提供场景式办税流程服务,探索建立多功能、多元化、综合性虚拟办税服务平台。加强12366纳税服务热线管理,形成快速响应服务模式,完善服务热线的宣传咨询、投诉举报等基本功能,逐步开通发票信息、待办事项等查询功能。

四、深化专业精细管理,增强税种管理能力

12、加强货物和劳务税管理。加强增值税一般纳税人认定、发票发售、注销等重点环节的管理,严格实地核查、发票增量调整等方面的工作要求,遏制虚开虚抵等违法犯罪行为。加强对辅导期内一般纳税人的管理,优化纳税申报一窗式比对软件及相关操作程序。加强增值税转型税收政策的跟踪问效,积极开展增值税转型税收政策专项检查。探索商贸企业增值税的信息化管理,强化中小商贸企业的监控。根据农产品抵扣政策调整情况,完善相应管理办法。加强成品油购销品目分析,完善外购燃料油消费税抵扣管理制度。强化白酒消费税计税价格管理,对大、中、小型白酒企业实施分级管理。全面推行车购税档案电子化管理,加快建立与公安车管部门信息协作机制。

13、加强企业所得税管理。实行分类管理,按企业生产经营状况和税源规模进行归类,完善重点税源监控体系。深化分行业管理,按照行业管理指南,结合我市行业性质和特点,细化行业管理措施和模板,完善行业细类的管理体系。强化分事项管理,规范跨地区汇总纳税管理,加强汇算清缴、重组改制、并购清算等特别事项的跟踪监控,做好企业所得税优惠项目的审核审批和备案管理工作。开展上下游双向联动核查,集中开展税收优惠、税前扣除政策落实情况检查,着重抓好税负明显偏低行业的分析评估。全面推行企业所得税电子申报,提高申报汇缴质量。加强核定征收企业动态跟踪管理,适时调整核定税额,确保核定公平、规范、准确。探索核定征收与查账征收相结合的管理办法,促进核定征收企业向查账征收方式转化,加强转换后的后续管理,防止出现大面积亏损。

14、加强国际税务管理。深入开展反避税工作,规范特别纳税调整程序,加强关联交易信息基础管理,强化预约定价的监控执行,不断提高案件调查调整质量。加强非居民企业所得税管理,认真做好非居民企业、扣缴义务人登记和合同备案管理工作,加强扣缴、日常纳税申报管理,开展股权转让、对外支付税务证明、股息分配等专项调查和检查。全面实施非居民享受税收协定待遇管理办法,减少协定执行风险。做好税收情报交换工作,深化税收情报应用。

15、加强出口退税管理。深化出口企业全税种管理模式,进出口税收管理部门发挥好牵头协调作用,加大业务培训力度,基层税源管理单位加大管理力度,把出口企业征税退税抵免等全部纳入管理,将退税抵免管理融入税源管理之中。推行出口退税一站式受理,进一步精简出口退税审核、审批流程,减少内部纸质资料流转。继续做好免予提供纸质出口收汇核销单工作,加强出口退税信息管理。加强应征税出口货物和代理出口货物管理,开展应征税出口货物专项检查,对重点行业和敏感货物进行专项评估,有效防范和打击出口偷骗税。

五、加强国税文化建设,提升干部队伍素质

16、深入贯彻十七届四中全会精神。认真学习《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党的建设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认真抓好全会精神的贯彻落实。制定明确具体的学习计划,分层次,抓重点,采取多种形式,利用国税网站、宣传栏等载体,营造浓厚氛围。紧密结合国税实际,找准党建工作着力点,不断提高党建工作科学化水平。把学习贯彻全会精神与做好本职工作结合起来,学用结合,学以致用,推动各项工作取得新进展。

17、推进队伍建设和机构改革。探索体现科学发展观和正确政绩观要求的领导干部考核办法,加大领导班子考核考察力度。坚持正确的选人用人导向,完善干部选拔任用办法,提高选人用人公信度。大力推行竞争上岗,强化竞争激励机制,为优秀干部脱颖而出搭建平台。完善干部交流办法,加大基层分局长和税收管理员的交流轮岗力度。完善组织机构设置,积极稳妥地做好全市国税系统机构设置工作。理顺上下级之间的业务关系以及同级各部门之间的业务衔接,建立职责明晰、分工合理、衔接紧密、工作量相对饱满的岗位职责体系。

18、加强国税文化建设。突出理念灌输和精神塑造,加强“忠诚、法治、尽责、创新、和谐、发展”核心价值理念的宣传和教育。继续健全以政治行为、业务行为、生活行为、道德行为等为主的行为准则体系,引导和规范干部言行。进一步创新载体和形式,充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在更广领域、更深层次增添文化气息和体现文化内涵。积极开展爱岗敬业教育,继续坚持典型引路,充分发挥先进典型的示范、带动和辐射作用。不断丰富文化品牌内涵,充分宣传文化品牌和文化建设成果,深入持续推进国税文化建设。

19、加强干部教育培训。大力实施人才兴税战略,以税务稽查、反避税、纳税评估、税收政策研究、税收经济分析等为重点,加大高层次、专业化人才培养力度。完善岗位技能标准,探索开展岗位能力评价,实施专业化、差别化、特色化培训,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