县干部教育工作领导组关于党校建设的情况汇报
县干部教育工作领导组关于党校建设的情况汇报
县干部教育工作领导组关于党校建设的情况汇报
党的十六大以来,我县干部教育工作以县委党校为主阵地,高举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伟大旗帜,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以服务全县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提高广大党员干部的整体素质为目标,以搞好干部培训和函授学历教育为重点,全面推进党校建设向前发展,使我县干部教育工作呈现出了蓬勃发展的良好势头。现将我县党校建设情况汇报如下。
一、县委党校基本情况
县委党校是受县委直接主管的财政全额预算全民事业单位,校址位于新阳西街69号,占地面积8200平方米,校园内布局整齐,结构合理,树木丰茂,环境优雅。
县委党校作为全县干部理论教育的主阵地,每年承担着各级各类干部的培训、轮训任务,还开设有省委党校函授大专班、中央党校函授本科班,现有在校学员632人。我校编制为38人,现有教职工30人,其中教师和管理人员24人,工勤人员6人。下设办公室、教研室、教务处、总务处、函授办等机构。
县委党校始建于1956年9月,建校50多年来,全校干部职工上下一心,艰苦奋斗,克服校址频繁变迁的种种困难,认真履行党校职能,为我县的经济建设、精神文明建设和和谐社会建设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1983年党校教育走向正规化,1985年以来,党校先后修建了办公楼、会议楼、教工宿舍、食堂餐厅、学员宿舍楼,增加了教学设备,图书资料,建立了档案室,安装了中央党校远程教学网,绿化美化了校园,办公条件明显改善,现已形成可同时容纳150人教学、住宿、就餐的办学规模,曾先后多次被上级评为“先进集体”、“文明单位”、“函授办学先进集体”、“基础设施建设先进集体”。
二、抓住关键,突出重点,全面推进党校建设
1、抓住关键,大力加强党校班子建设
我县党校目前领导班子情况是:校长由县委副书记兼任。成员四名:常务副校长、县委组织部副部长,副校长兼党支部书记,副校长、。班子平均年龄48.8岁,文化程度大专以上,总体看来是一个年富力强、知识化、专业化较强,有创新精神的领导集体。
县委党校作为一个科级班子,有没有凝聚力、创造力、战斗力,能否形成克服困难奋发有为的合力,不仅关系到各项工作的顺利开展,各项工作指标的高效率完成,还关系到班子集体能否赢得广大干部职工的信任和支持,关系到党校建设的向前发展。因此,大力加强班子建设是党校建设的关键所在。近年来,党校领导班子根据自身状况和党校工作实际,积极探索出了加强班子建设的新思路、新途径。首先,健全学习制度,形成了班子成员理论学习的长效机制。为了保证学习效果,每年年初,班子都制定了科学的学习计划、学习方案和措施。通过深入系统的学习,班子成员对党的各项路线方针政策的科学内涵和精神实质有了更加深刻的理解,对新形势下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有了更明确的认识。通过学习,班子成员的思想进一步统一,认识进一步提高,凝聚力进一步增强。第二,明确岗位职责,使班子整体作用得到较好的发挥。每年年初,班子都认真制定班子成员目标责任制、党建工作目标责任制、党风廉政建设目标责任制和任务分解书、各股室工作计划,把各项工作任务细化、量化,层层分解,责任到人,以制度促效率,以制度促团结,以制度促勤廉,做到了思想到位、工作到位、责任到位。第三,坚持民主集中制,建设了一个团结战斗的领导班子。根据工作需要,经常性地召开校长办公会,定期召开民主生活会,从讲政治、讲团结、讲廉政的高度,积极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通过会议加强沟通,增进理解,使领导班子呈现出了团结奋进的良好工作氛围。第四,做到勤政廉洁,严格执行了党风廉政建设的各项规定。班子成员能够按照“四大纪律、八项要求”,模范遵守县委提出的“八不准”,自觉抵制各种歪风,规范从政行为,接受群众监督,真正做到了情为民所系,权为民所用,利为民所谋。总之,几年来,班子成员能够把更多的精力投入到党校的改革发展上,投入到党校工作规律的探索中,坚持一手抓勤政工作促发展,一手抓廉政建设树形象,以对党的事业高度负责的态度和精神状态,认真抓好党校工作,圆满完成了干部教育培训的各项工作任务。
2、注重质量,在师资队伍建设上下功夫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高教学质量是党校建设的“主体工程”和“重点工程”。我校现有专职教师18人,其中高级讲师1人,讲师13人,助讲4人;研究生学历1人,本科学历16人,大专学历1人。除此,为适应各类培训的需要,还外聘兼职教师12人。总体来讲,理论水平较高,教学能力较强,能够胜任党校教学、科研工作。但按照“政治强、业务精、作风正”的要求来衡量,还有一定的差距。教师队伍整体知识结构不尽合理,知识面不宽,在“三基本”、“五当代”的教学、党的创新理论、科学发展观、新农村建设、构建和谐社会等方面,研究和学习的还很不够,尤其是一些教师调查研究的能力不强,理论联系实际不够紧密。这些都远远不能适应当前和今后越来越繁重的“大教育”、“大培训”要求。特别是我校开始招收中央党校函授本科班后,在教研教学上向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几年来,县委党校采取五项措施加强了师资队伍建设。一是坚持一帮一、结对子、以老带新、集体教研、集体听评课等教学科研制度;二是加大教师理论学习力度,注重加快知识更新,扩大知识储备。我们严格要求教师认真加强自学,积极开展调查研究,在提高理论水平上下功夫;三是加强师德教育。要求教师严格遵守党校教师行为规范,严肃讲台纪律,树立职业道德,增强事业心、责任心和进取心,形成良好的教风。四是充分发挥中央党校远程教学网的作用,让承担教学任务的教师通过收听中央党校专家教授的讲解,拓宽思路,加深理解,从而达到充实自己、提高自己的目的。五是加强对年轻骨干教师的培养。通过培训、进修、教研活动等多种形式,创造年轻教师脱颖而出的良好环境,提高年轻教师的业务能力和教学水平。以来,县委党校先后共派出15名教师到中央党校、省委党校培训进修,使师资队伍在理论水平和教学科研能力上有了较大的提高。
3、明确任务,大规模开展干部教育培训工作
党校是学习、研究、宣传马克思主义的重要阵地和党性锻炼的熔炉。在新的形势下,县委党校在学习宣传“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宣传贯彻科学发展观,培养和造就高素质干部队伍和推进党的理论创新中肩负着重大的责任和光荣使命。几年来,党校始终把握正确的办学方向,紧紧抓住党员干部培训这个工作重点,按照中央党校“一个中心、四个方面”的教学新布局要求,不断深化教学改革,认真加强教学研究,努力提高教学质量,圆满地完成了各级各类干部的培训任务。
,举办了全县农村基层干部培训、全县蚕桑技术培训,培训人数约1600人;,举办了全县副科以上和新任科级领导干部培训、全县农村基层干部培训、村委换届选举培训,培训人数约1700人;,举办了全县农村支、村两委主干培训、新任科级领导干部培训、法制干部培训,培训人数约1400人;,举办了新农村基层干部培训、“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理论骨干培训、全县农村会计《新会计法》培训,参训人数约人。在全县开展先进性教育活动中,我们成立了由14名骨干教师组成的宣讲组,深入县直机关、厂矿、乡镇、农村进行理论宣讲,共外出宣讲170余场,受教育人数达11600人;举办了全县农村基层干部培训、治保主任培训、全县农村村委主任新农村建设培训、农村档案人员专业培训,培训人数约1700人。在近几年的干部培训中,县委高度重视,每次培训,主要领导和分管领导都亲自到班进行培训动员和授课,召集学员进行座谈,并帮助解决一些实际问题,所需培训费基本到位。
另外,县委党校还主要承担了县直工委、经贸工委以及各乡(镇)党委入党积极分子培训的教学任务,部分承担了县人事局组织的专业技术人员岗位培训的教学任务,承担了全县农村党员冬训的教学任务,扩大了党校的影响力,拓宽了培训的多渠道,提高了党校在全县干部教育工作中的辐射力和覆盖面。
几年来,县委党校坚持“管理高水平、教学高质量、学校好声誉、学员好形象”的办学目标,认真搞好全县中青年干部的函授学历教育,努力构建和谐发展的函授教育工作体系。以来,共招收省函大专班学员700余人,中函本科班学员510余人,已毕业学员580余人,现有在校学员632人。
4、强化保障,党校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取得进展
几年来,在县委县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县委党校发扬勤俭节约、艰苦创业的精神,力求把有限的资金用在刀刃上,力所能及地改善办学条件,美化校园环境。以来,共投资110多万元先后对办公楼、学员宿舍楼、会议餐厅楼进行了楼体改造、门窗更换,对办公楼前进行了绿化、亮化;为校领导和各科室配备了电脑、安装了局域网,安装了远程教学网,为教师提供了现代化的教学平台;对培训用餐厅厨房进行了维修改造,配备了餐桌和必要的食品卫生设备;在办公楼内改造了卫生间,购置了学员用铺盖,改善了培训住宿条件;同时每年千方百计挤出一定的资金购置办公设施,努力改善教职工的办公条件,为搞好干部教育培训工作提供了有力保障。
三、党校建设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我县党校建设做了不少工作,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也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政治理论学习抓得不够。结合党校工作实际学习贯彻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特别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还不够深入,对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中央、省委、市委关于党校工作的指示精神学习领会还不够深刻,特别是在结合党校工作实际,贯彻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用改革精神办好党校,与时俱进、创办一流党校方面需要进一步提高。
二是在教育培训和教学工作创新求进不够。在面对党校职能扩大新的形势和任务,面对大面积、大规模培训干部、大幅度提升素质等新的要求,党校建设出现了新的困难、新的矛盾,迫切需要校委领导班子创新求进,党校创造性举措不多,缺乏创造性突破,教学工作中教学方式、教学管理、教学手段的创新都显得迟缓、突破性不多,内部管理上还缺乏管理制度的创新,激励机制的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