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村官”政策实施与成长平台的研究
大学生“村官”政策实施与成长平台的研究第2页
虎头蛇尾”现象从大学到农村,对绝大多数大学生来说都是一个重大转变,无论从思想意识、生活习惯、角色转变等都面临着考验。到村任职的大学生普遍缺失由城市生活到农村生活的思想过渡,要么学生气太浓,要么把自己真正当成了“官”,没能及时找准位置。更有甚者,有些大学生考村官的动机本就是迫于就业形势严峻,找不到好工作这一压力,骨子里带着一种“下去只是一个过渡,混两年就到镇、街或机关当公务员”的心态,导致下去后即使挂个职务,实际上发挥作用并不大,如果基层干部不能及时有效地和大学生村官进行沟通交流,培养的缺位也就在所难免了。有一个村官,一名做基层组织工作的普通人员仅仅是和他聊聊天,他就很感动,说很久没有“领导”和他们交流了。可见,大学生村官在工作的过程中缺少关爱也应该引起我们的重视。
4、警惕村官“脱离群众、脱离岗位”现象
调研发现,在农村,有不少大学生村官不能全身心地走近群众,面对面的与群众拉家常,心贴心的与农民交朋友,工作浮在面上,走马观花,有他不嫌多,没他不嫌少,中看不中用,始终沉不下身子,做不到“先当村民,后当村官”,有的甚至让农民很是反感。许多村民只晓得村里好象来了这样一个大学生,连面也没见过,更谈不上有什么印象,这说明大学生村官深入农村、深入农户,和农民打成一片,扭成一团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还有待于进一步加强。有些地方还出现了“挂名”村官现象,笔者在调研中也发现,“村官脱岗”这一现象也不乏存在。
5、警惕大学生村官被村干部“边缘化”现象
当前,大学生村官在农村大多是书记或村委会主任助理,针对实际情况,一是手上没有“资源”,二是手上没有资金,对村上事务没有决策权,经济上没有自主权,始终处于配角和从属地位,很容易游离于乡镇和村干部的边缘。同时农村的族群意识严重,外来的大学生村官如果不能很好处理一些人际关系,很容易被基于血缘和人情的乡土村官排斥,而他们要想融入这些带有血缘关系的村里组织,往往是非常困难的。有些下去了,但是村干部把他们置于“小角色”地位,把大学生“村官”看成一个短期的助手,村里面的大事、小事一慨不让过问,无缘决策层。甚至有些村干怕威胁到自己的利益,会想:把他培养起来了,就会把自己选下去。
三、大学生村官应如何在农村开展工作
大学生“村官”在实际工作中,要和村民多做交流,切实了解村情民意,倾听民声,关注民生,融入农村;要尊重农民、心系群众,在服务农民群众的过程中增进同他们的感情,赢得他们的信任、理解和支持。只有这样,才能切实有效地开展农村工作。
1、要树立一切为了村民,全心全意为村民服务的思想
作为大学生“村官”,不能把自已看成是“官”,因为要想当好“村官”,首先就得当好村民,当好农民,这样才能得到群众的信任。“欲‘化’农民必先自身‘农民化’。”决不能指手画脚,盛气凌人,温家宝总理说过:“只有把人民放在心上,人民才会让你坐在台上”。因此,大学生“村官”应谦虚好学,抱着“我是农民,我来学习”的态度,与农民打成一片,多向其他村干部请教,学会妥善处理村务,争取真正胜任“村官”之职,为新农村建设更好地奉献才智。
2、深入细致的调查摸底,了解村情民意
大学生“村官”上任以后,首先要做好调查研究,摸清本村实际,切不可仅凭书本上学来的知识和自己的主观臆断来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要了解村情民意,就需走访群众。深入到田间地块,到一线走访群众、倾听民声,针对群众最关心、最需要、最急需解决的问题,突破性地开展农村工作。要采用了上门访谈、个别访谈、街头畅谈、集中座谈等多种方式,深入、全面地进行调查研究。农村工作有其自身的规律,要充分了解农村的风土人情、农民的生活习俗,摸索工作套路,有针对性地开展工作。农民是善良和淳朴的,但是对利益的表达又是最实际和直接的,这就要求大学生“村官”们要与广大农民多进行情感沟通,学会用农民的语言说话,与他们真诚相待、坦诚相见,从解决他们最关心最迫切的问题入手,多倾听他们的心声,多了解他们的意愿,努力赢得他们的信任与尊重,为今后工作的顺利开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3、放低姿态,深入群众,从小事做起,脚踏实地地为村里办实事
农村工作最显着的特点便是琐碎,因为它直接面对的是广大村民群众的吃、喝、拉、撒、睡问题。每一件事都是具体而细微的,但都很重要,关系到老百姓的日常生活问题,关系到他们的切身利益。所以,要有这样的思想:“群众想的盼的就是我要干的。”“对工作要有激情,真正干出点事情,老百姓才能服你。”从小事做起,并把事情做好,注重与人的沟通、交流,还要考虑各种不同的情况,和谐相处,交流后就会处理好。在村工作,所做的主要就是这些细而杂的工作,这需要大学生村官用真诚的态度面对群众,以较高的热情服务群众,树立良好的服务意识,不遗余力的为村民群众解决好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不断地学习新知识,尽最大努力为村民服务。
4、输入新思想、传播新观念,推广农业高科技、新知识
大学生“村官”思想活跃,接受能力快,掌握新东西多,能把网络带入农村,把市场经济意识带给村民,对农村落后的思想观念带来了极大冲击,给农村输入了现代化、科学化的新思想、新血液,这对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快速实现农业现代化具有巨大的促进作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最终要依靠农业科技的迅速发展。农业科学技术的推广和普及,需要高素质、懂科学的带头人。大学生“村官”们可以利用自身所学,开办讲座进行技术培训,或想方设法发挥母校师资力量搭建信息、市场服务平台。这些做法能够促进高效、立体农业的实施,农产品深加工的推广,农村工业、商业的发展,从而培养出一批新型高素质农民,对于粮食的稳定增产、农民的稳定增收,农村改变穷困面貌,起到积极的作用。
四、应为大学生村官成长成才搭建一个什么样的平台
1、搭建好选聘平台
大学生“村官”能不能“下得去、待得住、干得好、流得动”,笔者认为选人最关键。在选聘过程中除了学生自愿报名,组织考试、考察外,对报名的大学生进行实地考察,听取报名学生所在班级班主任、辅导员、学生的意见也非常重要。在选聘工作中,要通过多种渠道把报名学生的想法摸透,性格搞清,看是否适合农村工作。对于拟选派“村官”进驻的村子来说,组织有关部门也要通过召开座谈会、发放征求意见表等形式,广泛征求各地所需村干部数量和专业需求等情况,摸清底数,统筹安排,精心制定选聘工作方案,使选聘工作有的放矢、有条不紊地进行。据中国农业大学针对“大学生村官计划”的追踪调查显示,当前所选聘的大学生村官具有农学背景知识的仅有4%。
2、搭建好培训平台
到村任职的大学生充满热情,充满朝气,由于刚刚走出校门,对农村的工作大多都处于个人的想象中,与现实的农村要存在很大的差距,如何让这些想干事的大学生“村官”能干事和干成事,就有必要对他们进行岗前、岗中培训。在上岗前,要对大学生“村官”进行农村政策、法律法规、基层工作经验的学习培训。要聘请高校科研院所的专家,通过对科学种植、水产养殖、村级集体经济如何壮大和创业基础课程的教学,增强大学生“村官”致富创业的意识和本领。同时,为大学生“村官”订阅有关做好农村工作的报刊杂志,促使其进一步了解党在农村的各项路线方针政策以及农村工作的方式方法。要适时组织大学生“村官”到新农村建设示范村和经济发达地区参观学习,让他们开阔眼界、更新观念、拓展思路,全面提升工作能力。
3、搭建好交流平台
要利用互联网建立大学生“村官”网络交流平台,建立大学生“村官”网站,及时传递大学生“村官”的工作信息以及党和国家、各级党组织和政府对大学生“村官”的关注和关爱;要通过在网上建立大学生“村官”社区,吸引大学生在网络上谈工作,讲体会,互相启发,共同进步;要通过在网上建立大学生qq群,及时为大学生“村官”提供有关农村建设、农业发展、村干部管理、会议通知等信息。要在报纸、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体上设置相关栏目,关心关注大学生“村官”的成长。
4、搭建好创业平台
首先,要成立大学生村干部创业领导小组,加强对大学生村干部创业工作的领导。创业领导小组通过发放调查问卷,全面了解大学生“村官”对创业政策、信息等方面的需求,要在大学生“村官”自主申报项目的基础上,创业领导小组组织专业人员实地考察,对当地土质、水分、地势环境等进行分析论证,提出可行性建议,避免大学生村干部盲目创业。其次,要通过基金注入和信贷支持,建立大学生村干部创业投入融资机制。政府财政每年要拿出扶持资金,对农村产业进行专项扶持,向大学生村干部创业实行重点倾斜。第三,要通过专家服务和专题培训,建立大学生村干部创业技术联动机制。加大大学生村干部创业的技术支持力度,组织农业、农机、农技、畜牧、林业、水利等涉农部门专业技术人员及企业业主、种植养殖大户,成立大学生创业专家服务团,为大学生村干部创业提供技术支持。第四,要通过基地示范和协会带动,建立大学生村干部创业运营抗险机制。根据行业性质不同,建立禽畜养殖、果树栽培、蔬菜种植等大学生村干部创业专业协会,对大学生村干部创业进行具体指导,落实专人定向帮助,降低创业风险。同时,在工作方法方式上,积极引导他们“以点带面”,帮助想干事的村官干成事。
5、搭建好出口平台
当前大学生“村官”在成长过程中之所以出现一些问题,其中一个主要原因就是许多大学生“村官”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