蹲点某村的调查报告

调研报告范文 发布时间:2010/9/21

蹲点某村的调查报告第2页

大问题,引发社会矛盾的激化与升级。这样,和谐村庄就难以构建,和谐路桥建设的任务就要落空。

三、几点思考与建议

(一)更加重视农村经济发展,确保农民持续增收

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是农村工作的首要任务。影响农民增收的因素很多,但农村经济发展快慢与农民素质高低是关键。根据我区农村实际情况,着重抓好三项工作。一是大力发展现代农业。优化农业生产布局,加强农业特色生产基地建设、农民专业合作社建设和农产品行业协会建设,发展高效农业,推进农业现代化。进一步发展海洋经济,加大海洋资源综合开发利用。大力培育现代化农业经营主体,深入实施“强龙兴农”工程和“强社富农”工程。二是大力发展农村二、三产业。认真做好农村工业发展的规划,正确处理发展家庭工业和工业园区建设的关系,推进农村工业的集聚优化,发展块状特色经济。支持鼓励发展农村服务业,积极引导城区服务产业向农村延伸,发展交通运输、现代物流、商贸餐饮、金融保险、“农家乐”休闲旅游等服务业,加快农副产品批发市场的升级改造,畅通鲜活农产品运输“绿色通道”,加快建设区域性农产品物流配送中心,推进镇(街道)连锁超市和农村放心店建设。三是加强农村劳动力素质培训。充分利用我区现有教育培训资源,重点对低收入农民、被征地农民和农村青年的培训,加强对农业龙头企业、专业大户、农业合作社经营者的培训。积极鼓励工商企业参与农村劳动力培训,探索定向培训与就业转移相结合的途径。通过培训,使广大农民都能熟练掌握一门专业技能,让继续从事于农业生产的农民成为懂技术、会经营、善管理的现代职业农民,让农村剩余劳动力能够及时转岗就业或自主创业。同时,要完善相关政策,千方百计提高低收入家庭的收入水平,扩大中等收入家庭数量,保障困难家庭的基本生活费用。

(二)更加重视村级集体经济发展与管理,加快建设新农村

村级集体经济发展与管理重点要加强以下几方面工作:一是进一步拓宽增收渠道,增强发展后劲。继续实行村集体非农建设留用地政策,对土地被征收的村优先安排非农建设留用地,允许村集体经济组织以集体非农建设用地使用权转让、租赁、入股等形式,参与兴建标准厂房、商贸设施等,以发展村级物业经济为重点,为村级集体经济提供长期稳定的收入来源。同时,在租赁过程中避免一次性收取租金而长期使用,不能吃光子孙饭。二是进一步研究薄弱村集体经济发展的办法和措施,加大对集体经济薄弱村的帮扶力度,切实增强造血功能。区财政要切出一块资金对薄弱村实行有重点的专项补助,但补助方法要讲究激励性,避免长期靠吃“救济粮”过日子。还要进一步深化“百村百企”结对共建新农村活动,把项目开发与发展村级集体经济结合起来。通过合理开发和利用村集体留用地、整合村老宅基地、利用村集体房产改建标准厂房或农村服务业用房等途径,增加村级集体经济收入。三是进一步加强村集体资产的监管。特别要重视集体经济发达村的资产管理问题,进一步强化民主理财、民主监督措施,完善村级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落实惩防措施,避免集体资产流失和不良资产的出现,达到保值增值。另外,加强《台州市路桥区统筹城乡发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规划纲要》的组织实施工作,重点研究村庄规划与土地规划的衔接和可操作性的措施,全面推行农村宅基地有尝选位,强化村庄建设的配套能力。

(三)更加重视农村综合改革,不断增强发展动力

进一步深化农村改革,创新体制机制,拓宽增收渠道,建立健全长效管理机制,为加快新农村建设提供强大动力和有力保障。一是深入推进农村综合改革。按照“转变职能、完善服务”的原则,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加强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逐步建立起精干、高效的镇、街道行政管理体制。推进村务公开、民主管理规范化建设和示范单位创建活动。探索建立农业信贷担保体系,积极推行政策性渔业保险制度。二是加大“三农”投入力度。深化区、镇财政管理体制改革,研究建立“三农”资金投入项目库。政府要完善公共财政体系,对农村增加财政投入,特别是新增教育、卫生、文化等事业经费和固定资产投资增量要重点用于农村。加大金融支农力度,特别是农村合作银行要发挥在农村金融服务中的主力军作用,使每年用于“三农”领域新增贷款总量比上年有明显增加。同时,要充分运用市场机制,引导各种社会资本增加对“三农”的投入。三是建立健全农村环境卫生长效管理机制。完善村规民约,建立卫生保洁专职队伍,加强农村环境卫生和河道的日常管护,切实改变农村环境“脏、乱、差”现象。区级主管部门要研究制订激励措施,促进农村环境条件不断改善和环境质量的提高。

(四)更加重视解决民生问题,努力构建和谐村居

要构建和谐路桥,就应该要把落脚点放在构建和谐村居上,就应该要更加重视民生问题的解决。一是加快发展农村各项社会事业。大力发展农村教育事业,促进城乡教育均衡发展。深入实施“农民健康工程”,建立健全区、镇、村三级公共卫生服务和农村卫生监督网络,加强镇(街道)卫生院基本设施和基本装备建设,改善农村卫生服务条件和服务能力。继续加大文化事业建设向农村倾斜力度,完善“文化下乡”机制,鼓励农民开展各种文化体育活动,丰富农民文化体育生活。坚持以人的全面发展统筹解决人口问题,稳定低生育水平。二是完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进一步完善农村新型社会救助体系,建立城乡最低生活保障标准联动增长机制,逐步提高农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加强困难农户的医疗、教育和住房救助,并规范“低保”动态管理。进一步完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和医疗救助制度。大力发展慈善和社会福利事业,加快镇(街道)敬老院建设力度,逐步推进社会福利事业社会化。重视和解决农民正常性建房所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完善农民住房套式安置政策,建立政策性农村住房保险制度,加快农村危房改造,规范发展农村房东经济。进一步落实被征地人员社会保障。三是建立健全农村公共安全管理体系。加快建设覆盖城乡的突发公共事件的预警机制和应急管理体系。高度重视农村出租房、农村家庭工业生产场所、农村危旧房等方面的消防安全。深入开展平安村庄建设,健全农村矛盾排查调处机制,完善农村治安防范体系。高度重视群众来信来访工作,全面落实领导干部**责任制,坚持重心下移,及时发现和处理**苗头,做深做细工作,切实维护农民利益。

(五)更加重视外来人口的管理与服务,充分发挥其建设新路桥的积极作用

区四届一次党代会上提出“新路桥人”的概念,并以此规范对外来人口的称呼,目的是为了进一步重视外来人口的管理与服务,发挥其建设新路桥的积极作用。因此,做好外来人口的管理与服务工作,各级各部门、社会各界首先要更新管理和服务的理念,要尊重他们的人格,尊重他们的劳动,肯定他们所作的贡献。他们都是路桥建设者,绝大多数人的本质是好的。其次,给他们予以更多的人文关怀,为他们的工作和生活创造良好的环境。关注外来民工子弟教育,改善民工子弟学校的办学条件,提高教学水平。重视改善外来民工的居住条件,完善他们的养老保障、医疗保险、工伤保险。加强外来民工的司法援助工作,维护他们的合法权益,努力使他们逐步享受市民待遇。第三,要切实加强外来人口的管理。按照“属地管理”和“分级负责”相结合的原则,进一步健全有效的管理体制和协调机制,改进和创新管理办法。公安、计生、劳动等相关职能部门要建立外来人口管理信息共享机制,降低管理成本。各级各相关部门要齐抓共管,在增加财力、人力投入的同时,讲究管理效率。

(六)更加重视基层组织建设,努力增强“村两委”的凝聚力和战斗力

实践证明,凡是新农村建设走在前列的村,都有一个强有力的村级班子。目前,我区农村基层组织在一定范围内还存在村党组织战斗力不强、村干部素质不高、“村两委”班子不协调等问题。因此,在农村继续实施“先锋工程”,认真抓好村级领导班子建设,加强农村基层干部的能力建设,深化村官论坛和民情夜谈会制度,提高村班子谋事、理事、促发展的能力,让村干部成为“想办事、会办事、办成事”的基层组织带头人。进一步加强农村基层党风廉政建设,形成基层干部廉洁办事、干净做人的良好风气。建立和完善村干部激励保障制度,使现职的干得安心和尽心,退职的感受到党和政府的关怀和温暖。

(七)更加重视机关作风建设,进一步密切党群、干群关系

按照胡锦涛总书记“倡导八种良好风气”的要求,切实改进工作作风,努力增强新农村建设工作的针对性和有效性,继续深入基层开展调查研究。在此次蹲点调研过程中发现,镇街道干部机关化倾向比较普遍,部分干部做群众工作能力不强、群众意识淡漠,在群众面前“失语”。应以“作风建设年”为契机,切实加强机关作风建设,深入群众,把工作做实做细。坚持和深化领导干部下访、约访等制度,扎实推进“恳谈日”活动,勤于体察民情、倾听民声、了解民意,热心为群众解难题、办实事。切实加强领导干部自身建设,领导干部要以身作则,率先垂范。年轻干部向老干部拜师结对,提高镇街道干部的执行力和做群众工作的能力。在全区树立正反两方面典型,激励先进,鞭策后进。落实责任追究、绩效考核、干部交流三项机制,确保作风建设动真格,出实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