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岗及再就业情况调查

调研报告范文 发布时间:2010/10/18

下岗及再就业情况调查

下岗及再就业论文

打造社区就业平台积极促进全民创业

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提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要求,和谐社会的首要前提就是社会成员能够各尽所能、各得其所,这就要每个劳动者都能在社会中找到属于自己的位置,拥有一个就业岗位。就业是每一个劳动者赖以生存、实现人生价值的手段,它有利于提高人们的生活水平,并且有利于人民群众的安居乐业。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蓬勃发展,城乡居民收入大幅度提高,同时也出现了城乡及地区差距扩大、部分社会成员收入差距过大、经济社会发展不协调等问题。所有这些差距和不协调的问题,从表面上看是利益的多与少的问题。但实质上是就业机会的问题,现实的各种社会矛盾可以说都是由就业机会不公平引起的:城乡和地区的差距在于就业机会的差距,社会成员收入差距拉大的原因在于就业机会的不均等。现代社会是乐业才能安居,人们的基本生活都得不到保障,还谈何安居?因此说,加快推进就业和再就业工作,不仅具有现实的紧迫感,更具有历史的深远意义。

一、绪论
下岗再就业问题一直是社会普遍关心的热门话题。1997年底,我国失业人口达到1100-1300万人,创建国以来最高记录,成为我国经济社会中最突出的问题。失业问题是当今世界性的难题。联合国把保障失业者获得保护和再就业的权利作为全球努力的目标,发达国家也纷纷将失业问题治理上升为各自国家的头等大事来抓。中国是世界上失业人口最多的发展中国家,失业问题时分严峻,首先如国有单位和城镇集体单位出现转轨经济,使失业率突然上升,城市贫困人口迅速增加,其次城镇劳动市场已经具有发达市场经济国家的高失业率特征,不同之处在于并不是由于失业保障福利水平过高,而是劳动力供给能力太大实际失业保障覆盖率相当低下,故福利水平还十分低下。
其一,失业的存在造成社会人力资源的巨大浪费,从宏观角度看,过剩人口是劳动力资源的浪费,劳动力不能投入到生长过程中,直接堵塞了创造价值的道路,阻碍了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其二,失业人口的存在对社会稳定构成威胁,良好的社会治安和和稳定的社会环境是建立在稳定和相对公平的利益格局基础上,其三,失业人口的存在加剧了城乡贫困。大力促进下岗失业人员在就业工作,是深化企业改革、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加快经济结构调整的必然要求,是维护社会稳定的重要前提,也是缓解就业压力,解决当前突出矛盾的当务之急。显然,研究解决下岗失业与再就业问题,既是一项经济任务,又是一项政治任务。而且,解决就业问题,政府的主导作用是不可忽视的。
国家劳动与社会保障部部长田成平指出:“就业是民生之本,也是安国之册。我们任何时候都不能轻言就业问题已经得到解决。”当前,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正处于关键时期。许多国家的发展进程表明,人均gdp在1000美元到3000美元之间的发展阶段,往往既是一个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黄金期,也是矛盾凸显期。计资料称,去年,我国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已突破1000美元,正在向人均3000美元的新目标跨越。同时,随着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我国经济社会生活也发生了深刻变化,社会经济成分、组织形式、就业方式、利益关系和分配方式日益多样化,社会利益关系更为复杂,出现了许多新情况新问题。

二、我市下岗及再就业情况调查
根据市劳动保障部门统计,我市下岗职工的总体就业率为58%,其中在股份制和民营企业中占27%,吸纳下岗职工比例大大低于全国60~70%的水平。有65%的下岗职工家庭总收入低于1000元,只有4.8%的家庭收入超过元。但由于各种原因,夫妻双下岗的家庭相当多,占了71%,这无疑会对他们的生活产生重大影响。从原国有、集体企业中分离出来,失去了原单位稳定收入、相对优厚的福利待遇及各种保障,并且今后基本无望回单位去的职工在我市约有5万多人。
目前,我市的就业和再就业形势仍然十分严峻,就业和再就业工作任务将十分繁重,主要表现在:
(1)劳动力供大于求的矛盾将长期存在。据预测,未来五年内,全市每年新增城镇劳动力约人,市属集体企业中还有约名下岗职工需要再就业,农村约有万剩余劳动力需要输转,全市将面临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新增劳动力就业和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三重压力。
(2)就业结构性矛盾十分突出。主要表现在劳动力素质与就业需求不相适应。第三产业、非公有制经济和劳动密集型产业发展较为缓慢,就业渠道单一的局面没有得到根本性转变。
(3)由于长期受计划经济体制的影响,部分下岗人员就业观念陈旧,缺乏市场竞争意识和自主创业意识,单纯依赖政府安置就业,不愿到非公有制企业和个体私营企业就业,更不愿自谋职业和自主创业。
(4)职业技能培训仍是个薄弱环节。
以上这些矛盾和问题交织在一起,使我市的就业和再就业工作面临前所未有的压力,已经成为一个带有全局性的经济和社会问题。

三、在现形势下如何解决下岗再就业问题的探讨
针对当前存在的主要问题,我们重点要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一)努力拓展就业渠道,积极创造就业岗位。一是要从产业结构调整中要岗位。要大力发展第三产业,增加就业岗位,这是解决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的重要途径。第三产业领域广阔,就业容量较大,许多是劳动密集型行业,吸收劳力多,这对于解决下岗失业人员就业很有利,因此,要把发展第三产业作为促进就业的主攻方向。二是要从所有制结构调整中要岗位。三是要支持有条件的企业,通过改组、改造和优化资本结构,主辅分离,精干主体,增强企业自身活力,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稳定就业岗位。四是要面向农村,扩大就业。鼓励和支持农村富余劳动力参与农业综合开发、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和农村市场流通服务等项目,在城乡联手发展经济中探索出缓解就业压力的新途径。
(二)继续加大宣传力度,切实转变择业观念。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运作机制条件下,一些人的择业观念还没有彻底转变过来,至今摆脱不了计划经济条件下传统就业的老观念。要加大宣传力度,彻底改变那种认为只有到国有、集体企业“按时上下班,按月领工资”才算真正就业,单纯依靠政府安置。彻底改变那种在职业选择上不切实际地追求稳定、高薪、轻松、舒适,对待遇低、苦、脏、累活不愿干,不愿从事阶段性就业和弹性就业的思想观念。
(三)加强劳动力市场建设,强化技能培训,切实搞好再就业服务。就业、再就业工作,有大量工作要做。首先,要尽快建立完善我区劳动力市场,建立公共就业服务制度。其次,要积极开展职业技能培训,重点做好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培训和创业培训,引导各类培训机构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不断提高培训的质量和层次。同时,把加强职业技能培训摆到更加突出的位置,根据劳务市场需求,坚持定向培训、订单培训、专业培训等多种方式,不断提高培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切实提高劳动力就业技能和自我发展的能力。第三,要建立再就业援助制度,为就业困难对象提供专门的帮助和服务,开设专门窗口,提供免费职业介绍。对“4050”人员要给予特殊扶持,实行更加优惠的政策。
结合外地经验,推行“全民创业”。通过政府促动、全民发动,让每一个具备条件的人都成为活跃的经济细胞,使大量沉淀的民间资本成为创造物质财富的源泉。开展全民创业,关键是培育和发展创业主体,尤其要着力培育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创业主体:
一是扶持下岗职工自主创业。开展全民创业活动,下岗职工是最为重要、最具潜力、最应关注的群体,要重在激活下岗职工内心潜动的创业欲望上下功夫。政府职能部门要带着深厚感情,去组织和服务于下岗职工创业,为之提供穷其所有的支持、倾其所能的服务,切实做到把有关政策的潜力挖掘到极限,把政策外的支持与服务发挥到极致,鼓励广大下岗职工振作起来,树立“面对挑战闯市场、不在家里等低保”的人生理念,主动利用好各项扶助政策,以己之长,自主创业。
二是动员待业转业人员投身创业。不管是转退军人、大中专毕业生,还是待业青年,思想上往往是在等分配和挖门子进机关、进事业单位上下功夫。因此要搭建好创业平台,充分发掘他们的创业潜能,积极投身于全民创业的实践中去。
三是引导私营个体业主二次创业。各类私营个体业主资本积累有基础、创业发展有载体、市场开拓有商路、生产管理有经验,多数具备二次创业的潜能和条件。要营造一种氛围,让私营个体业主充分认识到,创业永无止境,也只有坚持不懈地创业、再创业,才能放大自身存在的价值。广大个体工商户要充分发挥自身熟悉市场、善于经营、信息灵通和具备资金实力的优势,促进小业变大、旧业更新、一业多元,加快完成向民营企业的转变的发展理念,进一步加大企业的制度创新、管理创新和技术创新力度,加快实施企业规模再造和体制再造工程,争相全国知名民营骨干企业行列。
四是激励各类人才以技创业。各级各类科技人才中的多数人已经积累了相当数量的科技成果亟待转化,构成了其它创业主体不可比的创业优势。发挥好这些优势,就能够充分释放科技成果转化对经济发展直接的促进作用和间接的影响辐射作用。科技人员只有投身创业,才能实现科技与经济的更有效嫁接。
五是吸引域外人士来创业,拓宽本地就业路子。按照招商引资出台的优惠政策和措施,进一步加强经济发展软环境建设,努力创建投资芜湖无障碍的发展平台,以相对最优的政策、最好的环境,吸引更多的外商来芜湖创业,促成他们创业有成,来得舒心、发展安心、创业顺心。
六是推动机关干部离岗创业。机关历来是人才汇聚的地方,推动机关干部离岗创业,是立足实际培养优秀企业家的重要途径,是影响和带动广大群众积极创业的重要措施。机关干部特别是一些领导干部都要认真思考创业的问题,坚定树立起从政是创业、从工从商更是创业的观念,做到思想上真正解放,观念上真正转变,角色上真正转换,勇做创造财富的实践者。
总之,“全民创业”的主要目的还是进一步促进民营经济发展,带动下岗人员再就业。只要我们放手发动广大干部群众领办创办民营企业,鼓励更多的人办企业、搞流通、做老板、当经纪人,积极参与各类社会投资,让更多的农民变市民、市民变商人、公务员下海当老板、商人老板变成企业家,切实在全市形成争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