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文化建设的若干思考

调研报告范文 发布时间:2012/9/21

关于文化建设的若干思考第2页

文化素质教育,使其成为文化基础教育的主流。青少年是文化主体的重要部分,是传统文化传承的星火。要启动“中华古诗文经典文化诵读工程”,依托学校的阵地,在学生中经常性地开展古诗词及传统文化名篇的诵读、讲解和结合要义的实践活动。同时,在中小学开展路桥乡土教育,将路桥民间文化丛书列入中小学生课外阅读教材,组织观看路桥历史文化拓碑展,举办路桥民间文化知识竞赛等,让传统文化在下一代的心中生根发芽。

2、经典文化的渗透。相对于流行文化,经典文化具备了精致、纯粹的质地和高层次的美感,更具感化人的作用。要抵制流行文化中部分消极因素的侵蚀和劣质文化产品的冲击,必须加大经典文化的渗透力度。充分利用图书馆等文化设施的承载和辐射功能,扩大经典文化的覆盖面,营造“书香城市”的氛围。依托各类文化阵地,举办经典文化系列讲座、经典文化丛书阅览周、读书征文、读书报告会、名曲名画欣赏及古玩鉴赏讲座、文化艺术沙龙等文化活动,借助广播电台、电视传媒,进行经典文化的传播,使经典文化深入人心。加强经典文化教育,开设中小学生美学课、艺术课等,让经典文化润泽和渗透下一代的心田。

3、家庭文化的渗透。家庭是社会的细胞,家庭文化是社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陶冶情操、丰富人们精神文化生活的有效载体。因此,要加强家庭文化建设,以“文明家庭创建”为载体,以社区学校、社区文化服务中心为阵地,以深化家庭道德内涵、知识内涵和审美内涵为重点,运用家庭成员并进、邻里之间互动的方式,面向社区开展以教育人、以文怡情的家庭文化活动,带动家庭成员人文素养的积淀,从而推动全社会人文素质的提高。

(三)大力发展文化产业,增强城市文化的竞争力

1、立足路桥实际,整合文化资源。加强对当地民间文化、乡村文化、**文化、名人文化、旅游文化资源的挖掘、整合、提升,并朝产业化方向发展。对媒体、印刷、演艺、体育健身、文教培训等文化资源进行多方整合,合理开发,提高文化资源综合利用率。扶持具有一定规模、一定实力的龙头文化企业组建集团,形成较强的核心竞争力。同时,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对路桥的文化资源、自然资源、旅游资源等各类资源进行有机整合,促进各种资源的合理配置和综合开发利用,推动文化产业与旅游、休闲娱乐、信息服务等相关产业的互动发展。

2、发展优、特、新文化产业,努力打造文化产业的品牌。一是加快发展印刷发行业。充分发挥印刷企业在我区文化产业中的主导力量,推动印刷产业进行技术改造,朝多色、高速、数码化和个性化方向发展,并带动印刷业设备会展、器材销售、技术管理培训等产业链的发展。同时,加强印刷业与出版发行单位的联合,探索出版印刷发行一条龙的运作模式,做强出版印刷发行区块,打造“印刷之乡”。二是优先发展文体娱乐业。利用我区演出、音像、娱乐、体育健身市场相对繁荣的优势,进一步激活潜在的生产力。加大宣传、策划、营销力度,组织文艺团体来路演出,培育市场消费主体;加强对音像、娱乐市场的正确引导,促其健康有序地发展;进一步满足群众的体育健身需求,开发体育健身的新兴项目,培育一批综合性大型健身娱乐场所;加快体育用品生产行业的发展,努力打造健身器材、球类、运动服装鞋帽等体育用品生产基地。三是积极发展文化旅游业。依托十里长街、世纪广场、南山生态旅游区、陈安宝烈士陵园、五凤楼等文化资源,建立旅游网点,开辟文化旅游市场,开发根雕、古旧家具、工艺品和民间艺术品等旅游文化产品,使文化旅游业成为带动经济增长的重要文化产业之一。四是大力发展文教培训业。充分利用各类业余学校、演艺团体、文化馆的师资、场地、设施,开展多层次、多种类、多形式的文化艺术培训,带动文化艺术产业的快速发展。

3、加大文化体制改革创新力度,增强文化产业发展活力。积极稳妥地推进文化体制改革,转变文化行政管理部门职能,理顺文化管理部门与文化企事业单位的关系,实行政企分开、政事分开、事企分开、管办分离,使政府职能真正转到对文化建设的宏观指导和调控上来。建立政府文化采购制度,逐步实行公益性文化招标采购模式。探索国有文化企业投资主体多元化的发展道路,吸引外资、民资投资文化产业,使国有文化企业单位真正成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发展、自我约束的文化市场竞争主体。对经营性国有文化设施,面向社会招标经营,委托管理,部门监管。加快影剧院改制的步伐,着重做好文体中心管理体制改革,借鉴海宁体育馆的管理模式,探索、推行租赁(托管)、参股、合作等经营模式,提高公共文化设施的资源利用率。

4、制定文化产业政策,加大文化产业发展的扶持力度。要在进一步论证的基础上尽快正式出台文化产业政策。一是税收优惠政策。对新办的文化企业,减免若干年的企业所得税;社会力量向公益性文化事业捐赠,可享受税前扣除优惠政策;直接用于公益性文化事业的进口仪器、设备等,免征关税和进口环节增值税;图书馆等公共文化设施及区文物保护单位举办的文化活动,免收第一道门票营业税。二是文化市场主体培育的优惠政策。对民间巨额投资的文化企业,正式运行一年后给予一定数额的资金补助;总部在我区且有一定规模的连锁(直营)企业,如新增拥有较大营业面积的网点,开业后给予相应补助;连锁企业在农村的连锁(直营)店,根据投资金额和营业面积大小给予适当的补助。三是土地优惠政策。公益性文化设施用地实行行政划拨,指标优先安排。公益性文化单位转让、开发土地获得的级差地租,应全额返回文化单位用于公益性文化设施建设。

(四)、强化政府职能,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构建

公共文化服务是现代政府公共服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是文化建设一个很重要的目标。政府要按照建立公共服务型政府的要求,切实转变职能,从办文化向管文化转变,努力构建运营高效、服务优质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1、加强公共文化体育设施建设。把公共文化体育设施建设纳入当地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结合城市中心体系的建设,建设文化中心,统筹兼顾,合理布局。一是加快建设重点公共文化体育设施的步伐。加快区图书馆、游泳馆、体育训练中心等重点设施建设,力争早日投入使用。二是不断改善居民住宅楼的文化体育设施。新建居民住宅区需相应建成配套文化体育设施,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入使用。改建、扩建居民住宅区,应充分考虑公共文化体育设施建设用地。经批准拆除公共文化体育设施或改变功能用途的,应择地重建并不小于原有规模。三是建立和完善公共文化信息体系。加快实施数字图书馆工程,建立网上博物馆、网上艺术馆、网上培训中心以及流动图书馆,利用现代化服务手段提供公共文化服务。

2、注重文化人才的培养和文化精品的创作。本着德才兼备、结构合理、分类指导、动态管理的原则,努力发现、加快培养、积极引进、合理使用文化人才,加强人才储备,建立我区的文化人才库。着重建设一支热爱表演、富有活力的专业和业余文艺表演队,一支热爱艺术、扎根生活的艺术创作队伍,一支善于经营、富有创意的文化经营管理队伍,一支责任心强、业务出色的农村、社区群众文化百名业余辅导员队伍。在建设“四支队伍”的过程中,要进一步完善“人尽其才、才尽其用”的人才使用和引进机制。建立文化馆、文化站用人制度,文化专职干部须专业对口并具备相应学历;完善文化体育特殊岗位人才引进制度,开辟人才引进绿色通道,促进文化人才合理流动。此外,要以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为龙头,大力实施文化精品工程,建立文化精品创作激励机制,鼓励创作一批反映时代风貌、体现路桥特色的优秀作品,鼓励结集出版文学、书法、美术、音乐、曲艺作品,带动路桥文化精品创作群的形成。

3、加大文化市场的管理力度。一方面,积极培育市场,促进市场发展。提高市场准入门槛,调整结构,转变市场增长方式,由粗放增长为主转向集约发展为主;扶持一批有规模、上档次、能够产生品牌效应的龙头文化企业,扩大需求,刺激消费;建立良好的竞争机制,营造公平的市场竞争环境,逐步形成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文化市场体系。另一方面,严格执法,整顿和规范文化市场秩序。完善文化市场群众监督和举报奖励制度,保护知识产权,维护合法经营;坚决打击侵权盗版、偷运走私等非法经营活动;禁止制造和传播不良文化的行为,对网络文化市场接纳未成年人和超时营业的行为、演出市场的淫秽色情表演从严予以处罚。

4、建立多元化的投融资机制。改革现有的财政投入机制,逐步建立政府投入为主导、公众参与、市场推进的多元化投融资机制。一是发挥公共财政的主导作用。每年安排一定的文化发展基金,保证公共文化事业、文化产业、基层文化设施建设的必要补助。通过财政贴息、贷款、补助等方式,推进公共文化设施建设。二是引导社会力量投入文化建设。吸引民间资金,特别是民营资本进入文化领域,参股参营,投资文化事业,兴办文化产业,鼓励文化实体合资、合作,使民营文化成为路桥文化建设的新亮点。三是加强招商引资。吸引外资参与大众娱乐项目的经营和文化设施的建设。通过资金的社会化、服务的市场化,促进公共文化服务的良性运转,为社会提供高质量的公共文化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