宣传思想文化暨精神文明建设半年工作总结
宣传思想文化暨精神文明建设半年工作总结
半年来,我镇宣传思想工作在县委宣传部的指导和镇党委的领导下,坚持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统领宣传思想工作,全面贯彻党的十七大和县委十一届九次全会精神为主线,深入开展创先争优活动,紧紧围绕镇党委政府提出的“建一流队伍、干一流事业、创一流乡镇”的工作主题,按照“求创新、寻突破、树典型、抓特色”的工作思路,以“宣传工作务实、宣传眼光超前、宣传方式创新、宣传内容贴近、宣传效果明显”为目标,以“加强理论学习、强化思想教育、深化文明创建、推进文化发展、扩大新闻外宣”为内容,以“创新宣传方式、丰富宣传载体”为手段,继续探索和深化宣传思想工作“由虚转实,由软变硬”的新路子,为实现全镇各项事业又好又快发展提供有力的理论武装、舆论引导、精神动力和文化支持。
一、主要工作开展情况
(一)联系实际,求真务实,切实做好理论武装工作。
坚持联系实际、学以致用,把理论学习作为指导实践、推动工作的重要方法,把握领导干部、普通干群两个层面,不断增强理论学习的实效。
1、精心组织党委中心组学习和干部职工理论学习。今年我镇把党委中心组学习放在理论武装工作的首位予以加强和改进。首先健全由党委书记任组长的中心组学习组织,详细制定学习计划,精心组织学习活动;其次,完善中心组学习制度,严格规范集中学习、个人自学、调查研究、讨论交流、档案管理制度,以制度规范学习,增强效果。半年来,党委中心组组织了5次集体学习,突出抓调研、办实事、促工作,围绕事关改革发展稳定的课题、“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建设和谐新”等主题,召开了党委中心组专题学习研讨会,提高了镇党委中心组成员对科学发展观和执政理念的认识与理解。党委中心组成员理论联系实际、身体力行,深入基层宣讲,并结合课题开展调研,撰写调研文章。加强对干部职工的教育管理工作,不定期对干部职工进行教育培训,提高干部职工对做好本职工作,组织群众、服务群众、解决问题,带领群众创业的能力。
2、扎实推进理论进基层。抓好基层党员干部的理论学习,紧密联系镇情和发展规划,以会代培、远程教育等多种形式,不断提高基层党员干部的科学文化素质和思想道德素质。建立健全基层理论学习制度,加强对基层理论学习的组织引导,联合举办了科学发展观和十七大、十七届四中全会精神等培训会,培训理论骨干、站所职工,村两委成员等达400多人,组织宣讲团和昭通职业技能培训站等培训机构深入基层宣讲和进行新型农民培训,把中央一号文件精神、科学发展观和科技知识送到广大干部群众的身边,受教育人数达8000多人次,促进了理论常下基层,在基层形成了理论学习的浓厚氛围。
3、深入做好理论宣传研究。充分发挥报刊、广播、电视、网络等媒体作用,开辟理论专版专栏,积极营造学理论、谋发展的良好氛围。
4、创新载体推进创先争优活动。
结合“三个一”主题实践活动,深入扎实推进创先争优活动的开展,全镇掀起深入开展创先争优活动的热潮,努力实现“抓党建保障”、“举民生之策”、“促转型发展”、“建和谐”的目标;以创建先进基层党组织和争当优秀共产党员为主要内容,努力做到五好五带头;切实抓好三个载体,达到四个目标。一是认真实施双培双带工程,计划将农村致富能手培养成为党员,把党员培养成农村致富能手,使党员带头致富谋发展,党员带领群众共同致富。通过创优争先活动,力争入党积极分子中致富能手比例达到75%以上,每个党支部中至少有1名致富能手。计划用三年时间发展党员300名,其中致富能手225名。今年底消除党员空白村民小组,实现90%的村民小组长和村干部是党员。二是认真实施结对帮扶致富工程,通过城乡党员结对、党员致富能手与贫困户结对,开展一帮一、一帮二的形势,加快推进党员致富工程步伐,计划到2012年帮助1000户以上的农村贫困户脱贫致富。三是认真推进新农村建设。以集镇周边3个村14个村民小组四强新村建设为重点,通过三年时间吸纳、整合资金1.08亿元整体打造,将四强新村作为新农村建设的示范点,逐步推进和谐小康新农村建设。到完成四强新村建设,四强新村项目区人均纯收入达5000元以上,示范推动全镇新农村建设。四是建设肉禽蔬菜基地和物资集散基地,加快培育以核桃、枇杷等为主的林果业,积极推进以罗汉坝原始森林为主的旅游业,引进以来料加工为主的工业,加快转型发展,力争到2013年农民人均纯收入达3000元以上。五是在七一纪念建党89周年之际,召开创先争优活动表彰座谈会,投入资金1万余元,对全镇创先争优活动中涌现出来的52名优秀党员,28名优秀党务工作者,16名农村党员致富能手,20个先进基层党组织进行表彰。
(二)围绕中心,把好导向,着力营造起了良好舆论氛围
紧扣中心,把握导向,加强舆论引导,进一步把干部群众的思想和行动凝聚到加快发展中。
1、探索创新新闻宣传工作机制。积极探索新形势下新闻宣传工作路子,创新工作方式,整合新闻资源,构建新闻工作新模式。一是新闻宣传工作始终坚持为党委、政府中心工作大局服务,为经济建设服务的指导思想,紧紧围绕全镇经济工作的战略目标、思路和举措,组织开展集中宣传。二是提高了新闻舆论引导水平。坚持把“三贴近”原则贯穿新闻宣传的各个环节、各个方面,不断提高舆论引导水平,加强整体策划,组织宣传战役,打好服务发展这一主动仗,进一步提升了知名度,扩大了影响力,营造了较好的舆论氛围。
2、围绕中心工作开展舆论宣传。农业方面,坚持以调优结构为主攻方向,在确保粮食安全、增强基础后劲的同时,重点是打造好肉禽蔬菜基地,打响以“寸金黄瓜”为代表的蔬菜品牌,树好地方特色。基础设施建设方面,要着力解决投入上的制约因素,目前要着重抓好三方面工作,一是以3村14个村民小组“四强新村”建设为示范带动,加强农业基础实施建设。二是要加快田坝、朝营新区,麻柳湾梯级电站,岔彝二专线工程建设进度,协调各方关系,营造良好施工环境,重树良好的投资形象。三是重点是要抓好项目储备,抢抓机遇申报立项,引进交通、水利、城镇等方面的大项目、大工程落户我镇,围绕物资集散基地建设目标,把我镇建设成为仅次于县城的次中心集镇。旅游方面,我镇发展的希望在旅游业,目前,随着天罗公路建设即将建设通车,要通过宣传苗家文化促进旅游资源特别是罗汉坝景区的开发,促进落后地区和发达地区的和谐发展。
3、着力抓好系列主题社会宣传。采取发放传单、张贴标语、悬挂横幅、黑板报、宣传栏、专题专栏等形式,组织开展了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人口与计划生育、食品卫生、安全生产、政策法制、科技教育、第六次人口普查及户口整顿、环境保护、岔彝二级公路建设、重大节庆等主题宣传。在电视台、党建网,昭通日报等以专版专栏的形式广泛深入开展新闻报道,营造了积极健康的社会舆论氛围,提高了对社会舆论引导的能力和水平。
4、突出抓好破解“三农”的宣传。一是抓好创新农村工作机制的宣传。强化新闻媒体的合力,对我镇深化帮扶措施进行了大份量、有深度的宣传,二是抓好农村改革的宣传。积极做好贯彻“中央一号”文件、农村税费改革、乡镇机构改革等方面的宣传报道,让广大农村群众迅速了解政策、掌握信息,切实保障农民利益,促进农民增收。三是做好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宣传。引导农村调整优化产业结构,发展高效农业。
(三)打造品牌、树好形象,进一步加强与改进对外宣传工作
把对外宣传继续作为宣传工作的重要内容,进一步采取强有力措施,着眼打造品牌,着力树好形象。
1、加强主流媒体对外宣传。
积极争取上级报刊、广播、电视、网站等强势媒体的支持,立体式对外推介。今年6月份,在昭通日报上举办了《四强新村瓜果香,农民增收笑开颜》《镇着力打造全镇特色集镇》《镇调整农业产业结构促农增收》《镇全力以赴抓好彝岔二级公路建设》《镇创新载体推进创先争优活动》等专版专栏。
2、借助多种渠道对外宣传。
①、大胆尝试影像新闻的创作和报送。今年我镇将在新闻外宣工作中加强对各种影像资料的搜集和存档,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力争在年底前能创作一个反映镇特色工作的专题片,以提升知名度。
②、加强信息队伍建设,完善信息奖励机制。对机关各部门的信息员实行量化管理,每名信息员每月至少报一篇信息,按信息发表情况,对信息员给予相应物质奖励。半年来,报送各类信息95条,其中被昭通市党建网采用信息10条,被县党建网采用信息34条,被县委办采用信息14条,被政府办采用信息22条。
③、继续加大网络宣传力度。以政府信息交流平台为基础,及时完善政府信息公开目录,规范要求,及时发布政府信息,反映工作动态,政府信息化服务逐渐得到完善。半年来,已在镇政府信息公开网站上主动公开登录60余篇政府信息文章。
(四)、以人为本,着眼立人,深入推进了思想道德教育和精神文明建设
以群众为主体,以活动为载体,以提高人们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为目标,深入开展道德教育和实践活动,进一步增强了思想道德教育和精神文明建设的实效。继续贯彻落实《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进一步加强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和家庭美德建设。切实抓好中小学生思想道德教育,与团委、妇联等部门联合开展了青少年法律与公民道德知识竞赛、“6.26”禁毒宣传活动,广泛开展了“校园拒绝**,家庭拒绝**”活动,营造了青少年健康成长的良好环境,重点抓好“引领新风尚,惠民五进村”活动(即:科技服务进村、健康知识进村、法制教育进村、文体活动进村、典型表彰进村),极大地丰富了人们的精神生活。
一是积极开展“三个五工程”建设工作。为使“三个五工程”有序开展,我镇建立了主要领导亲自抓,分管领导具体抓,班子成员共同抓的领导机制,形成了有人管事的领导体系和有人干事的工作机制。并结合实际,制订下发了切实可行的实施方案,确定祥云村为示范点,以点带面,全力抓好“三个五工程”的实施。(三个五工程即:一进计生服务对象户,访问计生对象,解决计生工作难点问题;二进困难学生家中,访问困难学生,解决困难学生上学难问题;三进五保户,访问五保、残疾对象,解决弱势群体生活难问题;四进新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