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局教育事业再发展半年工作总结

半年工作总结范文 发布时间:2011/1/5

教育局教育事业再发展半年工作总结第3页

各项工作落到实处。

首先,要完善好“三个机制”。一是完善“以县为主”的管理体制。实行“以县为主”的义务教育管理体制,是新形势下我国基础教育体制的重大调整与改革,是促进农村义务教育持续健康发展的治本之策。其实质是加大县级政府举办义务教育的责任,核心是解决教育经费投入不足和师资流动不畅的问题。《省政府意见》明确规定“县级人民政府在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中承担主要职责,要认真履行调整布局、建设学校、投入经费等责任”。二是完善经费投入保障机制。要全面落实义务教育经费的各项投入政策,积极争取上级专项资金和教育捐赠项目资金,完善“校财局管”制度,加强经费的预算编制和使用管理。三是完善督导评价机制。要建立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综合督导检查制度和监测评估体系,对区域内义务教育学校之间的差距进行逐校监测和分析,建立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信息库,并以适当方式公布监测结果。省政府教育督导室将制定出台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督导评估指标体系和督导评估实施方案,各地要结合实际,制定相关配套方案,并组织好实施,推进区域内义务教育均衡发展。

其次,要实施好“三大工程”。一是实施“义务教育教学质量提高工程”。推进均衡发展,要以提高教育质量为核心任务。要深化课程改革,转变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提高课堂效率;要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落实义务教育学生“划片招生、就近入学”制度,有效解决中小学生“择校”问题;要深化评价制度改革,逐步建立学校、学生、教师、教学四位一体的评价体系;要进一步规范班级班额设置、课程开设、作息时间安排等,切实减轻学生课业负担,促进素质教育全面实施。二是实施“义务教育教师队伍建设工程”。推进均衡发展,要以教师队伍建设为根本途径。要推进县域内教师资源的统筹管理和合理配置,在总量控制的基础上,县域内中小学教师编制可统筹使用;要改革完善义务教育学校校长管理办法,推行中小学校长聘任制和任期制;要改革完善教师的补充、交流和培训机制,深入实施“农村教师资助行动计划”和“农村教师素质提高工程”,建立城乡教师定期轮岗交流制度,加强教师培训工作;要切实保障和改善教师待遇,落实绩效工资、医疗保险、住房公积金、农村教师周转房等政策性规定。三是实施“义务教育关爱工程”。推进均衡发展,要以教育机会平等为基本原则。要保障流动人口子女接受义务教育,坚持“以流入地政府为主、以公办学校为主”的原则,妥善解决好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入学问题;要加强对留守儿童的教育和管理,建立和完善学校教职工与留守儿童结对帮扶机制;要切实关爱残疾学生健康成长,建立残疾儿童确认、登记和组织入学制度;要加大贫困学生资助力度,确保不让一个学生因家庭经济贫困而失学。

第三,要实现好“三化目标”。一是实现“教育质量一体化”。学校生源得到均衡分布,办学质量差距逐步缩小,整体教育质量明显提高,各类择校现象有效缓解。二是实现“师资配备均衡化”。教师补充渠道畅通、科学,教师定期交流、培养培训制度健全,教师整体素质不断提高。三是实现“基础设施标准化”。学校数量、规模满足生源变化需求,学校办学条件、教学设施逐步达到统一标准。通过实现“三化目标”,使区域内义务教育学校在师资水平、生源分布、教育质量等方面基本均衡,切实体现义务教育的公益性、平等性原则。

围绕全省实施“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行动计划”,根据教育部和省政府的意见要求,要抓紧研究制定和组织实施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工作方案,开展“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示范县(市、区)”创建活动,我们将适时召开“全市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现场经验交流会”,及时总结推广先进典型和经验。

(三)以中等职业教育为重点,着力推进职业教育快速发展

近年来,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和职业教育改革发展政策的调整,我市职业教育发展面临许多新情况和新问题。年初,我们提出实施“职业教育攻坚工程”,目的就是要通过改革创新的办法解决发展中的矛盾和问题,走出一条具有黄冈特色的职业教育发展之路。

一是要努力扩大招生规模。要树立正确的育人观、人才观,加大职业教育宣传力度,推动中等职业教育就业准入制度、“双证书”制度、免费教育制度等引导政策的实施,增强职业教育的社会吸引力。要严格执行高中阶段教育招生计划,确保普通高中、中职学校招生人数大体相当。各地各学校要调动一切积极因素,确保完成今年的中职招生任务。

二是要努力增强办学实力。要整合市区职业教育资源,努力拓宽融资渠道,加快黄冈职教园区和黄冈市中等职业学校(集团)建设。要健全县域职业教育和培训网络,加强县级职教中心(理工中专)建设。要注重提升职业教育基础能力,切实抓好实习实训基地和“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加强职业教育示范学校建设。

三是要努力提高教育质量。要围绕市场调整专业设置,使职业教育的层次结构、类型结构和人才培养模式适应我国发展方式转变和经济结构调整要求,建设一批特色专业、品牌专业。要面向企业用人需求,推行“校企合作、产学一体化”的办学模式,实行顶岗实习、“订单式”培养。要深化教学改革,通过课程、教材、教学模式和评价方式的转变,推进就业创业教育,实现人才培养方式转变,着力提高学生的职业道德、职业技能和就业创业能力。

(四)以学生健康成长为根本,着力推进素质教育

胡锦涛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指出,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是教育改革发展的战略主题。我们必须深刻认识到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性、必要性和紧迫性,加快推进素质教育的步伐。

一是要切实加强德育工作。这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首要任务。要认真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把德育放在教育工作的首位,全面落实育人为本、立德树人的要求。要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学校党的建设和思想政治工作,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要求贯穿到教育、教学和日常管理中,引导学生树立社会主义理想信念和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培养学生的集体主义精神、团队合作意识、基本道德规范和法制意识。要加强校园文化建设,深化学生行为习惯养成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改进德育课程教学方法和综合考评办法,营造全员育人、全方位育人、全过程育人的浓厚氛围。

二是要扎实推进课程改革。这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关键环节。要深入推进义务教育课改工作,着力抓好农村义务教育学校音乐、体育、美术、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实施。要积极稳妥地推进普通高中课程改革,努力形成“政府推进有力、课程资源共享、课堂教学高效、教材选用规范、质量监管有效”的高中课改工作机制,积极探索新课程背景下的有效班级管理模式、课程设置和课堂教学模式。各级教研部门要及时关注全省、全市课改动态,加强课改研究,正确解读课程标准,指导帮助学校准确把握课程标准和课改进程,做到既不超前,也不滞后。

三是要认真抓好体育、卫生和艺术教育。这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载体。要进一步改善学校体育、卫生设施,广泛开展“阳光体育”运动,保证学生每天锻炼一小时。要加强学生体质健康情况调研,引导学生养成健康的生活方式和良好的卫生习惯,增强防病抗病能力,促进青少年学生健康成长。要深入开展“大家唱、大家跳”艺术教育活动和“中华经典诵读进校园”活动,营造校园浓厚的艺术氛围,陶冶学生的高尚情操。各地各学校要从各自实际出发,积极开展丰富多彩的各项文体竞赛、科技竞赛以及校园文化节等活动,积极参加全省、全国组织的各类比赛,提高学生综合素养,促进特色教育发展。

(五)以提升队伍素质为关键,着力推进政风师风行风建设

推动教育事业科学发展、办人民满意教育,关键在于造就一支适应教育改革发展需要、素质优良、结构合理、富有活力的教育工作者队伍。要通过“抓政风、带师风、促行风”,塑造教育部门的良好形象,提高人民群众对教育的满意程度。

一是要加强教育政风建设。市、县教育局作为教育事业的管理部门,必须高度重视政风建设,加强机关管理,提高干部素质,为全市教育系统作出表率。要通过抓制度建设和落实,建立健全政风建设的长效机制,深入开展学习型、服务型、效能型、廉洁型、平安型“五型机关”创建活动,抓好文明创建工作。教育行政干部要严格遵守政治纪律、组织纪律、工作纪律、作风纪律,正确认识和行使自己的职责权利,展示良好的精神风貌,树立良好的教育形象。

二是要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各地各学校要以“学为人师、行为世范”为准则,以“爱岗敬业、教书育人、为人师表”为核心,以提高教师思想政治素质和职业道德水平为重点,以解决教师队伍中的突出问题为关键,以深入开展向汪金权同志学习活动为契机,引导广大教师严格遵守师德规范,大力弘扬高尚师德,切实提高师德素养,造就一支学生爱戴、人民满意的教师队伍。

三是要加强教育行风建设。要加强教育电子政务、校园网络建设,全面推行政务、校务公开,确保教育重大事项公开透明。要严格执行教育收费政策,切实规范学校收费行为,全面开展规范教育收费示范县、示范校创建活动;以维护考生合法权益为根本,深入实施招生考试“阳光工程”;继续开展优化经济环境“十佳三差”评议活动,完善行风评议制度和监督体系,切实解决群众反映突出和舆论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提高服务质量,建设优良行风。

(六)以优化育人环境为目的,着力推进校园安全稳定工作

学校安全责任重于泰山,要深入开展“平安校园”创建活动,全力维护校园安全稳定。

一是要建立安全管理长效机制。要按照“谁主管、谁负责”,“谁办学、谁负责”的原则,严格落实安全管理责任,加强安全工作目标管理考核,构建教育行政部门、学校和安全责任人“三位一体”的学校安全防范体系。要完善各项安全管理制度和各类事故处置预案,建立安全隐患定期排查机制,将安全隐患的排查与整治工作制度化、规范化。教育行政部门每季度至少进行一次安全大检查,各学校要坚持安全工作日志、周查、月报制度。对检查中发现的隐患,要落实整改责任人,规定整改期限。近期,各县市区教育局、各学校要利用暑假期间,组织学校安全检查、校舍改造维修加固,加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