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层干部我心目中的群众观征文稿
征文演讲范文 发布时间:2017/6/12
基层干部我心目中的群众观征文稿
“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这些朴实无华、耳熟能详的话语,蕴含着丰富而深刻的哲理,不仅在人民群众中广为流传,而且成为了我党干部的自觉实践,成为了党领导群众战胜困难,取得胜利的重大法宝。在当前我国经济社会进入“黄金发展期”和“矛盾凸显期”交织并存的关键时期,社会环境发生多元化深刻变化的历史背景下,自觉坚持党的群众观点,自觉贯彻党的群众路线,对于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仍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一、群众观点的精神不过时
当前,正处于社会转型关键期,各种社会矛盾问题凸显,许多干部往往感到“老办法不管用,新办法不会用,软办法不顶用,硬办法不能用”。不少领导干部一提到群众工作直摇头,连说“太难”。问他难在哪里,回答恐怕都是“群众不配合,群众不理解”,什么责任都推到群众身上。恐怕群众工作难,问题并不在群众,而是在于领导干部本身。实际上,在社会管理领域,过去行之有效的一些方法难以完全适应新变化,从根本上说就是没有坚持好群众路线这个科学方法。实践总是在发展变化的,过去再有效的方法也不可能为一切变化提供现成的答案,关键就是要开动脑筋,把群众路线中包含的精神、精髓、原理、原则等等充分灵活运用于新的实际,创造出适应新形势的工作思路、工作方法来。比如,在社会结构深刻变动的情况下,如何密切联系群众?在思想意识多元多样多变的情况下,如何增进干部群众之间的信任和社会共识?在各种利益博弈加剧的情况下,如何更好解决群众实际问题?在一些干部作风不实、行为失范的情况下,干部如何更好带领群众?如果不结合实际深入思考创新,这些问题的答案是不会自己跑出来的。
作为党的生命线,群众路线是党的根本工作路线,是我们党创造的一种科学领导方法和工作方法,也是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根本方法。社会管理,说到底是对人的管理和服务,涉及广大人民群众切身利益。只有坚持贯彻群众路线,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发挥人民首创精神,坚持问政于民、问需于民、问计于民,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不断实现人民福祉,才能充分调动人民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最大限度激发社会活力、最大限度增加和谐因素、最大限度减少不和谐因素。
二、群众观点的要求并不高
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讲的是中国共产党的群众观点,是群众路线的核心内容。如果说一切为了群众讲的是目的,就是为什么要这样做,那么一切依靠群众则讲的就是手段的问题,就是如何去做、采取什么方式去做的问题;这是因为:第一,一切为了群众,全心全意地为人民服务,是党的根本宗旨,是党一切工作的根本出发点和归宿,是无产阶级政党区别于其他政党的显著标志。第二,一切为了群众,就必须对人民负责,善于为人民服务。党的一切工作,必须以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为最高标准。第三,一切依靠群众,首先要相信群众能够自己解放自己。要尊重和支持人民群众的革命首创精神;一切依靠群众,既要反对命令主义,又要反对尾巴主义。第四,一切依靠群众,就应该虚心向人民群众学习,应该善于从群众的议论中发现问题,提出解决问题的方针和政策。第五,一切依靠群众,必须在一切工作中发动群众、组织群众。要在新形势下努力创造发动与组织群众的新方式、新方法。
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讲的是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方法和工作方法,是群众路线的又一重要内容。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领导方法,是同“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的认识过程完全一致的,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在领导工作中的创造性运用。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过程,从认识论上说,也就是调查研究的过程。这就把党的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同群众路线的工作路线有机统一起来。要做到“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首先要虚心向人民群众学习,向群众做调查工作。做到从群众中来,只是完成了领导工作的第一步,更重要的是要将这些从群众中集中起来的领导意见再回到群众中去,使群众认识到这些意见是符合他们的根本利益的,号召群众实行起来、化作他们自觉的行动,使党的路线、方针、政策转化成为人民群众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力量。
新时期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离不开坚实的群众基础;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离不开坚实的群众基础;提高党的执政能力,离不开坚实的群众基础。所以说群众路线是我们工作中必须坚持的政治路线。
(一)、坚持“从群众中来”——正确认识和了解群众的实际需要,使决策的每个环节都符合群众利益。
首先,要有正确认识群众利益的自觉性。随着改革的深化,大量新的社会阶层不断形成。我们必须正视不同社会主体的利益需求,在维护最大多数人利益的前提下,尽量照顾好不同方面群众的实际利益。在作决策时,如果不能客观对待社会经济成份多样化的历史必然性,不能正确认识社会主体利益需求的差异性和根本利益的一致性,不能尽力满足不同社会主体的合理要求,就难以体现执政为民的本质,难以凝聚广大人民群众的智慧和力量,工作就会陷入被动。
其次,要有及时发现群众需要的敏锐性。要改变过去“我提供什么,你享用什么”的领导方式,建立起“你需要什么,我提供什么,你享用什么”的领导方式和服务模式。要善于发现群众最不满意的地方、最关心的事情、最需要的决策,及时化解热点、难点和焦点问题,满足群众的现实要求;要从经常性地征询群众对现行政策措施的意见中,了解群众的满意程度,调整决策思路,充实和完善决策内容,满足群众新的需求;要从经济社会发展趋势的准确把握中,捕捉新的决策信息,以适度的超前决策,引导和开发群众潜在的需求。
再次,要有充分依靠群众民主决策的主动性。一切正确的决策和办法,归根结底只能来源于人民群众的实践。工作中凡是涉及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问题,都必须交给群众讨论,请群众献计献策。同时,及时发现、总结、推广人民群众在实践中创造出来的新经验、新典型,不断提高工作水平。
(二),坚持“到群众中去”——用市场的、民主的、法制的办法解决经济社会中的问题,最大限度地实现群众利益。
首先,把尊重群众首创精神与党委政府的有效服务结合起来,推动不同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现在,民营经济已经或正成为县域经济的主体。对民间资本,凡是国家法律法规没有明令禁止的,都应当允许经营;凡是国有集体企业退出的领域,都应当鼓励进入;凡是给予外资企业的优惠政策,都应当同样给予民营企业,从而不断增加民营经济总量。
其次,把生产要素的市场配置与必要的行政配置结合起来,实现群众利益的最大化。毫无疑问,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基础性作用。但是,在市场发育还不成熟,人民群众对市场信息还不了解、对市场规则还不熟悉、对市场运作还不适应的情况下,如果继续沿袭计划体制的办法管理经济,绝对行不通;同时,如果完全依靠市场配置,势必损害群众的根本利益。要通过双重力量的推动调动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使过去那种农户各自为战、东奔西投的混乱局面逐步向合理的产业分工转变。
再次,把鼓励竞争与扶贫济困结合起来,谋求人民群众的共同富裕。平等竞争,优胜劣汰,是市场经济的铁定法则。但对基础差、底子薄、交通闭塞、人才匮乏的贫困落后地区,对缺乏经营头脑、没有技术专长、缺少资金的下岗职工和农村困难户,党委和政府有责任帮助他们逐步富裕起来,通过政策扶持、集中扶贫,送项目、传技术、帮资金、找出路,解决贫困地区和部分贫困人口温饱问题。
(三)、坚持“融入群众之中”——转换角色,恪尽职守,塑造忠实代表群众利益的决策者形象。
要使决策真正实现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决策主体融入群众之中是必要前提。首先,必须正确把握角色。应当明确,党委和政府与群众两者之间是相互依存、完全平等的。领导行为只不过是联结这种关系的手段。融入群众之中,当前最重要的任务就是要把传统的“领导”角色转变为彻底的“服务”角色。只有沉下身心去了解群众对决策的需求心理、对已出台决策的评价反映、对未来决策走向的企盼,才能与群众一起平等协商,沟通内心世界,进而实现决策的完善与创新。
其次,必须忠实履行职责。把决策真正变成人民群众用来实现、维护和发展自身利益的法宝。为此,一是要准确把握决策依据。人民群众的利益需求是决策的根本出发点和归宿。二是要端正决策动机。是为谋求个人、小团体或某个组织利益而决策,还是为实现、维护和发展最广大人民群众根本利益而决策,是判断是否真正走群众路线的分水岭。决不能利用执政优势,去干那些利己主义的决策行为。三是保证决策落实。再好的决策产品,不能到达人民群众手中,就不能实现其价值。实现“货”畅其流,一要充分发挥党政组织在决策产品流通中的主渠道作用,防止和杜绝“截流”现象;二要高度重视基层组织、中介组织、群众组织等在决策产品流通中的重要作用,重构决策产品流通网络;三要建立决策产品阻滞的应急处理机制,防患于未然。
三、群众观点的传统不能丢
跨越了近百年的历史长河,经历了近一个世纪的风风雨雨,中国共产党在领导人们群众取得一个又一个胜利的同时,党的理论和领导方法,也在不断丰富完善,党的组织和党的干部也在不断发展壮大。特别是近些年来我们的干部队伍结构发生了很大变化,一大批年轻同志走上了各级领导岗位。欣欣向荣,社会生活发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变化。党员干部作为时代的领头人,一些党员干部逐渐淡忘了党的群众观点,不懂得或不熟悉群众路线的原理和方法,不能自觉坚持群众路线,产生了脱离群众的现象。我们也,在坚持党的群众路线这个问题上,有少数领导干部存在着认识不清、处理不好的问题,已经丢掉或部分丢掉了党的优良传统和作风,有的甚至严重脱离群众。相对来讲,这些年轻领导干部对于党的优良传统和作风还不那么熟悉,对于依靠群众的极端重要性体会得还不那么深刻,对于贯彻执行党的群众路线在行动上还不那么自觉。因此,要下大力气抓好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的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再教育,使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成为各级领导干部的基本工作方法和自觉行动。
无论是在战争岁月还是和平时期,无论是困难年代还是改革开放,共产党员的身影,共产党员的奉献,始终扎根于群众之中,水乳交融,生生不息。
在新时期新阶段,我们面临的形势和任务虽然发生了重大转变,但人民群众作为时代主体的地位、推动时代发展的历史作用并没有变。群众观决定着群众工作,群众工作决定着群众基础。缺乏坚实的群众基础,什么事情也办不成。
社会分化与重组是经济发展的产物。新中国成立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经济结构的调整,产业层次的升级,社会分工的细化,人民群众的状况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许多新的社会阶层、群体在迅速发展,因而社会阶层、群体从过去的单一变得多样,特别是形成了一些新的社会阶层和群体。社会阶层的分化、利益团体的出现、社会共识的滞后等,使得群众概念在不断发展延伸。面对复杂多变的新情况,有必要重点关注以下三方面内容,第一、新时期的群众包括不同阶层,凡是拥护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维护祖国统一、遵纪守法的公民都属于群众范畴。第二、人民群众的政治思想水平、见识与才干显著提高,政治鉴别力、参与意识和能力明显增强,促使群众的构成结构发生显著变化。第三、随着党组织队伍的日益庞大,普通党员实际上具有双重身份。相对于更为广大的非党群众来说,他们是执政党党员,具有区别于一般百姓的政治身份;另一方面,与相对较少的党员领导干部相比,他们又属于群众。
在多元社会中,不同阶层间容易产生利益纠葛和问题。因此,提高党的社会整合能力,是转型时期坚持群众路线的关键所在,党的群众工作的“对象”也变得更加广泛。近年来,快速发展起来的各种社会组织为执政党合理利用社会力量来提高自身的整合能力及开展群众工作提供了可能。当前,中国根本的决策规范是群众路线
四、应用群众观点要与时俱进
领导干部要深刻认识新形势下群众工作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坚持马克思主义群众观点和党的群众路线,以高度的政治责任感扎实做好联系群众、宣传群众、组织群众、服务群众、团结群众的工作,不断提高群众工作水平。
(一)新时期群众观的内涵不断丰富、外延不断延伸,丰富了党的群众路线,扩大了党的执政基础
群众观点是群众路线的核心所在,是贯彻群众路线的思想基础和前提。
社会分化与重组是经济发展的产物。新中国成立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经济结构的调整,产业层次的升级,社会分工的细化,人民群众的状况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许多新的社会阶层、群体在迅速发展,因而社会阶层、群体从过去的单一变得多样,特别是形成了一些新的社会阶层和群体。社会阶层的分化、利益团体的出现、社会共识的滞后等,使得群众概念在不断发展延伸。面对复杂多变的新情况,有必要重点关注以下三方面内容,第一、新时期的群众包括不同阶层,凡是拥护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维护祖国统一、遵纪守法的公民都属于群众范畴。第二、人民群众的政治思想水平、见识与才干显著提高,政治鉴别力、参与意识和能力明显增强,促使群众的构成结构发生显著变化。第三、随着党组织队伍的日益庞大,普通党员实际上具有双重身份。相对于更为广大的非党群众来说,他们是执政党党员,具有区别于一般百姓的政治身份;另一方面,与相对较少的党员领导干部相比,他们又属于群众。
在多元社会中,不同阶层间容易产生利益纠葛和问题。因此,提高党的社会整合能力,是转型时期坚持群众路线的关键所在,党的群众工作的“对象”也变得更加广泛。近年来,快速发展起来的各种社会组织为执政党合理利用社会力量来提高自身的整合能力及开展群众工作提供了可能。当前,中国根本的决策规范是群众路线
总书记告诫干部要从人民群众最关心、要求最迫切、最容易见效的事情抓起,不断让人民群众,特别是广大农民得到实实在在的好处。广大干部要弘扬求真务实精神,做到关心农民群众、尊重农民意愿、维护农民利益、增进农民福祉。他指出:“从我国的未来发展看,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最繁重、最艰巨的任务在农村。我们说现在达到的小康还是低水平的、不全面的、发展很不平衡的小康,差距也主要在农村。”“进一步解决好‘三农’问题,加快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是保持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必然要求。农业是安天下的战略产业。无论经济发展到什么水平,无论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下降到什么程度,农业的基础地位都不会变。古语说:国以民为本,民以食为天。我国是人口众多的发展中大国,确保解决十二亿多人的吃饭问题,始终是头等大事,任何时候都不能掉以轻心。”
“进一步解决好‘三农’问题,加快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是确保国家长治久安的必然要求。对于我们这样一个农村人口占大多数的国家来说,保持农村稳定是保持全国稳定的重要基础。没有农村的稳定,就没有整个国家的稳定。近年来,农村一些地方干群关系紧张,群体上访事件增加,社会治安不好,其中固然有很多种原因,但农民收入增长缓慢、部分群众生产生活困难等是其中的一个重要原因。只有加快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增加农民收入,同时加强农村基层民主政治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在广大农村形成和谐安定、健康向上的良好局面,保证广大农民安居乐业,农村社会稳定才能有坚实的基础,国家的长治久安也才能有可靠的保障。总之,我们必须从巩固工农联盟、加强国家的政权基础,从我们党坚持执政为民、更好地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的高度,深刻认识进一步解决好‘三农’问题的重要性和紧迫性,下更大的气力做好工作。”
“以群众利益为首”是和谐社会理论和科学发展观基本内容,也是新时期群众路线的特色
胡锦涛同志提出和强调,要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不断探索促进全面发展、协调发展和可持续发展的新思路新途径,实现更好更快发展,维护好、实现好、发展好人民群众的利益。在总结改革开放实践经验的基础上,他又提出和论证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战略思想,他说“构建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总书记:《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能力专题研讨班上的讲话》,《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中),中央文献出版社版)“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一个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必须统筹兼顾、突出重点,坚持把群众利益放在首位。”(《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人民出版社版)把这个战略思想归结为我们党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必然要求,是我们党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的重要体现,也是我们党实现执政的历史任务的重要条件。因此他要求我们:必须紧紧依靠人民群众,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调动一切可以调动的积极因素,把人民群众以及各方面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都充分发挥出来,为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而奋斗;必须正确认识和妥善处理人民内部矛盾和其他社会矛盾,协调好各方面的利益关系,不断在发展的基础上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保证人民群众共享改革发展的成果;必须抓紧解决人民群众生产生活中的突出问题和困难,夯实党执政的阶级基础和群众基础,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
做好新形势下的群众工作,必须改进工作作风,创新工作方法。正确的方式方法是做好群众工作的重要保障。要在总结运用成功经验和有效做法的基础上不断改进工作作风,创新工作方式方法,尤其要在密切联系群众上下功夫、在解决实际问题上下功夫、在增进信任上下功夫、在增强法治观念上下功夫、在运用现代科技手段上下功夫,把实际情况和工作部署向群众讲清楚,虚心听取群众意见,努力满足群众在教育、劳动就业、社会保障、医疗卫生、住房等方面的基本需求,严格按照法律和政策开展工作,以模范行动带动群众,增强群众工作的亲和力、感染力,把群众工作开展得有声有色、丰富多彩。
针对从群众中来的方式方法,我们要在继续坚持完善传统的以民主、法制的为主要手段的基础上,切实畅通群众利益和诉求表达的渠道,解决群众问题。同时应高度重视**、媒体、网络在了解社情民意、反映群众诉求、征求群众意见、教育引导群众中的作用,注重发挥信息化通讯科技工具作用,充分运用高科技时代提供的一切手段、渠道及时了解群众意见,排查矛盾,解决群众困难,创新领导方式、工作方式。切实把问政于民、问需于民、问计于民落在实处。要建立正常的信息反馈机制,最大限度地消除党委、政府和群众之间的信息不对称。
网络的开放性和互动性,信息传播的快速与便捷、内容的及时与广泛,形成了一个信息透明、交流畅通,直接对话、平等沟通的网上社会。“网络通四海、网络达网民”,网络连接社会的方方面面。这一切,都为人民参与管理国家事务、“当家做主”提供了便利和保证。广大人民群众通过网络真实客观地表达自己的所思、所喜、所忧、所怨、所盼;党委、政府利用网络可以最直接地听到社会各方面的反应,做到下情上达,上情下传,增进网民和干部之间的相互了解,相互沟通,使政府与群众之间联系更为紧密。网络已成为党和政府联系群众的重要载体、了解民意的重要渠道、凝聚民智的重要方式。
利用网络问政于民、问需于民、问计于民,是新形势下坚持党的群众路线的体现,也是党委、政府工作的一个创新。关注网络、重视网络、充分利用好网络,是各级党委政府深入群众、发扬民主、推动发展的一种崭新方式。研究熟悉网络,善于运用网络,学会用网民能够接受的语言和方式开展网络交流,是现代领导干部必备的素质之一,必须掌握的一门学问。我们相信,只要善待善引,蓬勃发展的互联网将为实现公众有序政治参与、政府汲取民间智慧提供一个重要平台,必将成为促进社会文明进步的建设性力量。
群众工作信息化。在当前信息化的背景下,党一直强调的“密切联系群众”“到群众中去”的“群众路线”工作方式,正通过全新的途径和方式——互联网络的渠道来补充实现,以实现更广泛的群众联系和“零距离”接触。截至底,我国网民总数达到4.57亿,网民规模已占全球网民总数的23.2%,网络已经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深刻地反应和影响着当今社会。网络的开放性和互动性,信息传播的快速与便捷、内容的及时与广泛,形成了一个信息透明、交流畅通,直接对话、平等沟通的网上社会。党委、政府利用网络可以最直接地听到社会各方面的反应,做到下情上达,上情下传,增进网民和干部之间的相互了解,相互沟通,使政府与群众之间联系更为紧密。继胡锦涛总书记与网民在线交流后,,温家宝总理也在网上直面网民、真情互动。温家宝首次和网民在线交流时就说:“我觉得这种交流能使我看到网友的意见和要求,网友也知道政府的政策。一个为民的政府应该是联系群众的政府,与群众联系的方式可以多种多样,但是利用现代网络与群众进行交流是一种很好的方式。”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纪委书记贺国强11月在考察中央纪委监察部网络信息工作时强调,要充分认识互联网发展带来的深刻影响,切实加强新形势下反腐倡廉网络信息收集、研判和处置工作,拓宽了解社情民意渠道,充分发挥广大人民群众在反腐倡廉建设中的积极作用。
网络已成为党和政府联系群众的重要载体、了解民意的重要渠道、凝聚民智的重要方式。利用网络问政于民、问需于民、问计于民,是新形势下坚持党的群众路线的体现,也是党委、政府工作的一个创新。关注网络、重视网络、充分利用好网络,是各级党委政府深入群众、发扬民主、推动发展的一种崭新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