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发行支持新农村建设问题的分析与思考
农发行支持新农村建设问题的分析与思考第3页
负债率居高不下。国有粮企虽致力于减员分流改革,破冗除弊,提升了运营能力,获得了一定的减损止亏经营绩效,但资产负债率普遍在80%以上,部分粮企甚至超出百分之百警戒线,已严重资不抵债。粮食产业化发展滞后,粮食产业化的实质是在市场化基础上,集聚产、购、加、销多种功能于一体的综合性经营,而目前粮企普通沿袭单一的购销功能,买原粮卖原粮初始交易,没有形成产业化经营格局。实践证明,脆弱的粮食流通载体未能演绎出高效率的粮食流通,国有粮企主渠道功能减弱。3、金融体制变革抑制了“三农”发展。农业银行进城“务工”,农村信用社“带病”务农,农业发展银行失去支农功能,加上邮政储蓄银行只存不贷,使得我国“三农”发展一度“贫血”,抑制了“三农”发展。1994年农发行组建后,农村信贷资金投入虽有过显著增长,但没有维持多长时间,粗略估算不到四年。1998年国家金融政策调整,农发行退出了农业综合开发贷款、扶贫贷款及粮食加工贷款等信贷业务,专司粮棉油收购资金管理,而收购资金本身不直接参与粮食生产、加工过程的资金运作,只能间接地促进粮食生产,实质是剥离了粮食生产及加工领域的信贷资金配置,既抑制了粮食生产发展,又制约了粮油加工企业经营。划走的国有粮油加工业由于失去了政策性资金的扶持,使得本来就难以为继的经营普遍滑落低谷,处于停产或半停产状态,民营粮食加工企业因资金配置不足,设备的科技含量差,产品普遍档次低,缺品牌。前后,国家相继扩大了农发行业务范围,农发行信贷支持范围扩大到农、林、牧、副、渔、农业科技和农业基础设施建设领域,我国“三农”才感觉到了国家金融政策的温暖,但仍存在业务范围不能覆盖“三农”发展需求的问题,这也是导致基层农发行业务发展缓慢,贷款营销效果不显著的主要原因。
三、农发行支持新农村建设的对策与建议
上世纪九十年代中期,按照国务院金融体制改革的部署,“四大专业银行”一起开始了泛专业的商业化转轨。经过十余年的调整、改革,过去一直承担服务“三农”重任的农业银行与股改前的原三大国有商业银行已没有什么区别。“天变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农发行如何体现服务“三农”支持新农村建设的市场定位与商业化运作的科学统一,怎样把两者有机结合起来,怎样在不忘农业政策性银行责任的同时履行支农职能,这首先就要解放思想,而“解放思想需要勇气决心献身精神”。
(一)坚持政策性银行商业化经营。商业化经营是银行的基本要求,是农发行发展的必然选择。经过十余年的改革洗礼,农发行的机制、流程、管理模式、组织体系,以及员工的观念、心态和综合素质都有了明显的转变,更加贴近市场、贴近时代,已经逐步适应了商业化运作。十多年来的实践证明,农发行坚持政策性不利于农发行的现代银行建设,扩大业务范围坚持商业化经营才是农发行脱困兴行的必由之路。农发行只有以客户为中心、以市场为导向、以效益为目标,转变观念、创新思路、灵活经营、精细管理,才能化解包袱、摆脱困境,实现发展,做大做强,把农发行建设成为真正的现代银行。以地处中部的农发行湖北省鄂州市分行为例,从事政策性经营向商业性经营转轨这十年以来,存款规模从1997年末的1916万元增长到末的4828万元,增长2.52倍;贷款规模从1997年的72421万元减少到末的59432万元,减少18%;经营利润从1997年的亏损1597万元增长到的盈利405万元;中间业务收入从无到有,末已达到24.69万元。在政策性业务向商业性业务转轨过程中,尤其是国家扩大农发行业务范围以来,经营利润逐年上升,实现利润826万元,比增加421万元,内部各项改革稳步推进,营业网点、服务设施达到当地先进水平,服务水平、服务效率和竞争能力大大提高。只有农发行自身足够强大,才能承担起服务“三农”支持新农村建设的重任。“发展是硬道理。”发展是农发行解决业已存在的诸多问题并承担相应社会责任的前提。没有足够的实力,自身都应接不暇,何以妄谈服务“三农”支持新农村建设造福社会?更何况我国“三农”问题由来已久、农村地域之广,亦非一般银行能够担当其金融“主导、骨干”的重任。因此,“三农”和农发行要实现长足的发展,就必须坚持效益化取向,实行商业化经营,这就客观上要求国家要按照我国现代农业建设的政策需求继续扩大农发行业务范围和服务功能,允许农发行吸收居民储蓄存款、贷款范围不受政策限制。限制农发行贷款范围实质上是从政策上限制“三农”发展,从原理上讲对农发行贷款范围进行政策限制本身就是矛盾的,导致出现业务萎缩、“叶公好龙(农)”现象,要按经济规律办事,将农发行办成真正的支持新农村建设的银行。
(二)坚持服务“三农”建设新农村市场定位。为“三农”服务,支持新农村建设是党中央国务院赋予给农发行的一项重要的政治任务。“三农”是中国经济和社会最基础的层面,“三农”的兴衰关系到国民经济全局,关系到我国经济和社会的整体发展,关系到国运的兴衰。我国“三农”问题一直没有得到有效解决,其中有诸多因素但农村金融信贷投入不足是困扰“三农”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没有活跃的农村金融就没有农村经济的发展繁荣。
1、要正确处理好商业运作定位与“三农”的关系。农发行是从农行分设的。回眸农业银行的发展,我们不难发现,农业银行从设立到恢复,都应国家发展之需,促“三农”腾飞之势,与“三农”共生共融、相伴成长。尤其是1978年农业银行的恢复,为农村改革和经济发展插上了翅膀——上世纪80年代成为我国农业发展、农村建设和农民增收最快的一段时期,也是农业银行持续发展壮大的一个时期。商业化转轨后,在效益目标驱动下,农行进军城市;农发行分设后,在国家政策限制下,专营粮棉油收购贷款;农村信用社受资金来源限制,支农力度无法满足农村建设资金需求,我国的“三农”失去了国家的强力支持,发展速度明显受到影响,城乡差距开始放大。1978年,我国农民人均收入与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差距比为1:2.57,1986年缩小到1:1.95,而到又扩大到了1:3.22。与此同时,农业银行在城市的经营受到强烈挤压,农发行的业务极度萎缩。
服务“三农”与商业化经营并非完全不可调和。我国以市场经济为取向的改革最早是从农村开始的。实践证明,市场经济、商业化经营是最切合“三农”实际的,“三农”最乐意按市场经济规律办事,按价值规律开展生产、经营和配置资源。农业是向人们提供基本生活资料的产业,尤其对于我国来讲,用占世界7%的耕地养活22%的人口,这在全世界独一无二。党中央国务院对农业一直高度重视,“没有农业的牢固基础,就不可能有我国的自立;没有农业的积累和支持,就没有工业的发展;没有农业的现代化,就没有整个国民经济的现代化。”国家绝不会坐视农业的落后,这些年来对农业的投入正在逐年提高,农发行在农村发展壮大的环境正在日渐成熟,并非只有储备贷款、调控贷款、简易建仓贷款、挂账贷款、财政贴息贷款、不问综合效益的贷款才是农发行的“专利”;按照过去专业银行经营时期那种粗放的、忽视效益的、不考虑风险的模式经营农发行,不会有利于市场经济,也不会受到“三农”的欢迎;对农发行贷款范围进行政策限制,“不得越雷池一步”,不可能发挥好农发行农村金融的骨干和支柱作用。对于农发行来说,一要有责任意识。把农发行服务“三农”、支持新农村建设当作自身的责任,尽心尽力。二要坚持互利双赢。要着眼长远,只有真正促进农业发展、农村繁荣、农民增收,同时又为农发行创效,达到互惠互利,这样的“服务”和“支持”才有不竭的动力,才能持之以恒。三要了解国情带着感情。我国的农业依然低效、农村相对落后、农民还很贫弱,“三农”总体弱质,因此,要有全局观念、大局意识、长远眼光。对于涉农业务不能完全以经济利益来决定取舍,而应该深爱一层、高看一等、亲惠善待。要区别于大中城市和工商业,根据“三农”经济规模小,抗风险能力弱,生产周期长和弱质低效的特点选择经营模式和货币信贷工具,开发新产品,再造新流程。
2、要突出支持“三农”和新农村建设的热点。农村是我国最广阔天地,幅员辽阔,蕴藏了国家建设和人民生活所需的绝大部分资源。农村山河的治理,生态环境的建设,道路桥梁建设,资源的开发等都需要大量的资金融通、金融服务。农民是我国最大人群,占全国人口近三分之二农民的消费需求,活跃了农村市场,带动了教育、医疗、电信和工业品零售等产业的跟进,同样也需要金融服务的跟进。新农村建设为农发行的快速发展提供了难得的机遇。 底国家启动的“新农村”建设汇集了各方面的力量,尤其是大量的建设资金,这势必促进推动农村金融需求的增长。,仅中央财政安排用于“三农”的资金就高达3917亿元,比去年增加520亿元。农村建设步伐的加快,财政支农资金的增加,引发更多的信贷需求。,按照“三个高于”,即“国家财政支农资金要高于上年,国债和预算内资金使用于农村建设的比重要高于上年,其中直接用于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的资金要高于上年”的原则,中央财政用于“三农”的支出达到3397亿元,比上年增长14.2%。与此同时,各级地方政府都大量增加了对“三农”的投入。然而,我国农村的广袤与落后,农业的弱质与低效,农民的众多与贫困,远非这些资金就能解决问题的,还需要银行业的配套贷款。可以肯定的是,农发行在已有财政投入基础上的配套贷款,风险将比过去小很多。只要选准支持项目,强化风险控制,农发行支持“新农村”建设必将是互利双赢。
农村农民收入的增加,生活条件的改善,社会事业的发展,保障机制的完善,必将大大增强农民的信心,拉动消费需求和金融服务。温家宝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要求“切实把国家基础设施建设和社会事业发展的重点转向农村”。20o6年开始的全国农村“水、气、路、电”四大工程已取得明显效果,解决了200多万人的饮水问题,新建乡村公路近20万公里,消灭了无电乡、无电村和推广洁净能源沼气的工作取得重大进展。同时全面取消农业税,以前全国农村义务教育全面免收学杂费,这一系列的惠农亲民政策和措施.不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