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加强基层文化建设的思考
关于加强基层文化建设的思考
加强基层文化建设的思考
基层文化建设是中国先进文化建设的重要方面,是推动先进生产力发展的重要因素,也是实现广大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重要方面。基层文化建设是社会主义文化事业的基础。基层文化工作水平的高低、质量的好坏,是衡量一个民族文化素质的重要标志。加强基层文化建设,不仅是提高群众文化素质、满足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需求的客观要求,也是搞好基层思想政治工作、维护社会稳定的重要手段。党和政府历来高度重视基层文化建设。在新形势下,充分发挥文化的教育、引导、激励功能,形成万众一心创新业的社会氛围,这对全面推进小康社会的建设,构建和谐社会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就如何加强基层文化事业的建设进行粗浅的探讨。
一、基层文化建设现状分析
基层文化建设是指基层人民群众进行自我的、以满足自身精神文化生活需要为目的,以文学艺术为中心的文化活动、文化工作和文化事业,主要包括农村文化、社区文化、校园文化、企业文化等,涉及到文艺、科普、体育、教育、娱乐等人们文化生活的各个方面。基层文化是极其广泛、极其丰富的社会文化现象,是人类社会生活、精神生活重要的组成部分。
党的十五大以来,各地区、各有关部门高度重视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大力加强文化工作,城乡基层文化设施状况得到较大改善,文化生活进一步丰富,有力地促进了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就我们桐庐县来说,文化事业经费占全县财政总支出的比例逐年提高,是⒈62%,是⒈66%,是⒉17%。建成标志当前乡镇(街道)文化基础设施基本标准的“东海明珠”工程11个,占乡镇(街道)总数的84.6%;村级文化设施(包括图书室、老年活动室等)341个,有84.2%的行政村设有活动室,总面积25000平方米;社区建有“三室”(阅览室、图书室、综合活动室)的数量占77.78%。但我们也要看到,目前基层文化建设仍比较薄弱。特别是农村文化建设,总体上仍是个薄弱环节,严重滞后于经济和社会发展。尤其是一些经济欠发达地区、偏远山区的文化生活还很贫乏;一些地方愚昧迷信活动抬头,腐朽思想蔓延,“黄、赌、毒”等社会丑恶现象沉滓泛起;少数地方非法**活动猖獗,影响了社会稳定和基层政权建设。主要存在以下几方面问题:
1、一些地方领导对基层文化建设的重要性认识不够。基层党委政府对文化工作认识程度的高低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基层文化工作的发展。有些基层领导对文化建设不够重视,有的领导只注重招商引资的指标是否完成,而忽视了文化建设,这些做法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基层文化工作的开展。
2、基层文化建设的政策法规不健全,缺乏必要的保障措施。基层文化组织机构不完善,功能弱。就桐庐县来说,全县36名文化员,约有半数专职不专干,有个别甚至根本没在干文化工作。目前文化员编制转入乡镇,基层文化活动经费和人员编制都无法可依,工作存在着很大的随意性,队伍的建立缺乏法规指导。
3、投入不足依然困扰基层文化建设的发展。由于各地经济状况的差异,对基层文化事业的投入也有很大差异。在一些经济困难的地区,基层文化建设经费没有保障,文化基础设施不健全,有的图书馆藏书不足,缺乏购书经费,设备老化,影响了事业的发展。
4、基层文化发展不平衡。当前基层文化设施建设不平衡,活动开展也不平衡。领导重视,经济条件好的地区,设施建设好,活动开展也好;经济条件差的地区,发展比较慢。集镇建设中新区与旧区的发展也不平衡,有的地区注意了新城建设和新建小区的设施建设,忽略了旧城中的文化设施的改造和提高,更加大了旧区与新区在设施建设方面的差距。
5、对文化的资源共享缺乏配套的扶持政策。社区内单位的内部资源对社区群众开放,实现资源共享,是满足广大人民需求、完善社区功能、推进社区建设的重要举措。目前,在这方面还缺乏资金补偿、税收优惠等配套的扶持政策,以进一步调动辖区内各单位的积极性。
6、基层文化工作队伍不能完全适应现代基层文化建设的需要。要开展群众文化活动,必须要有骨干为支撑。现在电视、电脑等媒体“飞入寻常百姓家”,使群众对文化活动日趋冷淡。随着经济大潮的冲击,使一部分青年的思想只朝“钱”看,有力去挣钱,无心学民艺。大部分青年不愿意参加群众文化活动,他们认为参加文化活动挣不到钱,干也白干,学也没用。加上青壮年人口大量外流到沿海各大城市“淘金”,在家的大多是老弱病残或文盲、儿童。土地到了户,耕作分散,爱好吹、拉、弹、唱、跳的骨干愈来愈少,至使群众文化新人紧缺,甚至在一些地方出现“断链”现象。老年民间艺术骨干常常发出新人难寻的感叹。群众文化骨干组织起来更加困难。参与文化活动的人普遍存在着年龄老化,知识水平偏低的问题,整体素质亟待提高。
二、加强基层文化建设的主要措施
综上所述,我们如何努力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创建先进文化,提升桐庐的文化品位,满足老百姓文化体育需要,促进“三个文明”建设,是我们文化工作者需要不断思考、不断探索、不断实践的问题。笔者认为应从以下方面着手进一步加强基层文化建设:
1、要建立有效的运行机制,保证基层文化建设的各项任务落到实处。必须着眼于引导和教育,着重于创新和发展,着力于探索规律和建立机制,包括建立动力机制、激励机制、监督机制、投入机制和齐抓共管等机制。在领导机制上,把基层文化建设列入党委和政府的重要议事日程;在考核机制上,把基层文化建设作为精神文明建设的考核内容;在激励机制上,鼓励专业文艺工作者下基层为群众服务;在市场运作机制上,倡导基层文化部门适应市场经济形势,发展文化产业,实现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双赢”,为基层文化建设注入新的活力。
2、都市文化和农村文化统筹协调,实施以推进城乡文化一体化发展为重点的特色工程。桐庐县历史悠久、人文荟萃,美丽的富春山水孕育了多姿多彩的文化艺术。我们必须结合桐庐的人文、地理环境,研究利用好历史文化、景观文化,并古为今用、推陈出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阶段,不仅要有繁荣的城市文化,而且要有繁荣的农村文化。只有面向基层、面向群众,出实招,创特色,城乡文化一体化发展,才能惠及千家万户。因此,要着重围绕“都市文化抓提升,农村文化强基础,城乡统筹抓互动”的要求,重点抓好以下三方面的工作:第一,都市文化抓提升。文化是城市的灵魂和精神,折射出城市的人文精神,体现着城市的综合实力和发展潜力。我们要大力提升文化品位,就要从桐庐的地理环境出发,如在江滨公园建造艺术雕像、文化艺术长廊,桐庐人物头像叶浅予、施肩吾、姚夔等,让桐庐的山水旅游城市更加充满诗情画意,更有艺术品位,更有历史纵深感。第二,农村文化强基础。农村需要文化,文化也需要农村。要以创建和巩固“东海明珠”工程为抓手,拓展文化阵地。要把进一步加强农村文化基本阵地、基本队伍、基本活动内容和基本活动方式的建设和管理当作农村文化建设强基础的关键。第三,城乡统筹抓互动。要大力整合城乡文化资源,实现优势互补,充分利用各种文化资源,开发拓展文化消费市场,促进城市文化多下乡、常下乡,不断加大向农村的辐射力度,带动农村文化通过展演、调演等方式多进城、常进城,在与城市文化的交流、融合中进一步弘扬特色,突现个性,促进繁荣发展。
3、实施以增强文化生产力为重点的产业工程。文化产业的建设,是发挥文化在经济发展中的动力作用和经济在文化发展中的支撑作用的重要手段,是内强区域竞争力、外增国际竞争力的重要举措。桐庐山清水秀,环境优美,“船在江中游,人在画里行”。在这样的环境里,随着人们对生活、环境质量的要求,旅游业、娱乐业、会展业等这些文化产业将会有长足的发展。笔者认为要着重抓好以下三方面:第一,构建文化产业发展框架。文化企业是文化产业发展的基本单元和载体,实现产业集团化、规模化是提高文化产业竞争力的重要途径。通过做强做大重点国有文化企业、发展骨干民营文化企业、培育外向型文化企业,形成国有、民营、外资多种所有制文化企业有序竞争、良性互动、共同发展的格局,促进文化经济健康快速发展。第二,抓好特色文化,实施品牌战略,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桐庐被誉为“越剧的摇篮”、“中国民间剪纸艺术之乡”。越剧、小品、故事、剪纸四大特色文化在全省乃至全国都有一定的知名度。要开拓创新,将特色文化资源通过市场运作转化为文化资本而发展成文化产业,进而形成文化品牌,并带动旅游和相关文化产品的消费,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第三,深化文化体制机制改革,不断增强实力活力。要充分利用非公有制经济发达、社会资金充裕的优势,降低门槛,放宽民营企业办文化的准入领域,努力形成政府投入与社会投入相结合、多元化、多渠道的投入机制。建立灵活高效的文化产品生产经营机制,不断增强企业活力、推动文化创新、多出精品、多出人才、多出效益。
4、要切实加大政府资金投入力度,确保文化事业经费投入的增幅不低于当年财政收入的增长幅度。要切实加强图书馆、文化馆(站)等基层文化事业单位建设,保证公共图书馆有一定数量的购书经费,文化馆(站)有一定的业务经费。在实施积极财政政策的过程中,要将部分国债资金用于基层文化设施建设,并带动其他资金配套投入。出台优惠政策,鼓励社会力量参与基层文化建设。文化市场费改税后,应确定适当比例返还文化部门。落实和完善文化经济政策,支持基层文化发展。充分利用财政、税收等经济杠杆,引导资金投向,调整文化布局,支持基层文化建设。事业建设费的安排使用应向基层文化建设项目倾斜。要鼓励社会力量对文化事业进行公益性捐赠,进一步拓宽基层文化单位的筹资渠道。
5、加强政策法规建设力度,为基层文化建设提供法律保障。制定建立社区、乡镇文化员队伍的具体办法,包括资格认定和确定等级等,建立制定相关标准。利用社区、乡镇辖区内资金、人才、设备、管理上的优势,制定优惠政策,采取有效措施,动员辖区内单位参与社区文化建设,促进资源共享。在保证财政预算对基层文化建设的投入且每年有所增加的基础上,着重加大政策对基层文化建设的扶持力度,坚持谁投资谁受益。如社会投资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