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做好电视深度报道的几点思考
怎样做好电视深度报道的几点思考
做好电视深度报道的思考
内容提要:深度报道是现代电视记者应该竭力追求的目标,然而在我国电视报道领域,深度报道仍然是一个尚未彻底开掘的领域。在媒体资源日益爆炸的信息社会,作为电视媒体及电视新闻,要很好地适应市场和受众对新闻信息的需求,必须走深度报道的路子。本文分析了电视深度报道的特点,通过对电视媒体和报道方式地探讨了解、认识电视深度报道的本体,以便在电视新闻工作中更好的运用和把握电视深度报道这一方法。
关键词:电视新闻、深度报道、新闻主体、动态新闻。
深度报道基于深度思想,深度思想是在承认客观报道合理成分的基础上,加入记者的感性体认与理性分析,更加注重反映新闻事件之间的联系,从而使报道更加深刻和全面。
深度报道起源于本世纪40年代的西方报界,本来是报刊为对抗电子新闻媒介竞争而发展起来的新闻报道模式。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报纸昔日独霸天下的地位受到挑战,特别是时效性方面,报纸与广播、电视竞争,面临危机。报界认为,报纸只有在充实版面内容、开拓报道深度和广度上发展,才有可能胜过广播电视。于是,深度报道这一形式应运而生。
电视深度报道是凭借视听形象,对重大新闻事件,对有影响的社会问题、社会现象作有背景介绍、有分析解释、归纳预测等深层次的报道;要追寻事物的本原、开掘事物的内涵、揭示事物的本质。也就是说,深度报道既要说明“怎么样”,“是什么”,更要解释“为什么”。与消息新闻相比,深度报道由于篇幅增加,有较充分的时间,可以也必须对新闻事件要作横向与纵向的开掘。纵向开掘可以展示事件的起始、发展经过,让人了解事件全貌,了解事物自身发展规律。横向开拓,可以将某一事物与其他事物相比较,置于普遍联系的大世界中,从而对比分析,找出联系与区别,揭示其独特性。
因此,电视深度报道是电视新闻深度思想的产物,是对客观报道优点的继承与缺陷的修正,是客观报道的发展和延续。是一种介于动态新闻和评论新闻之间的相对独立的报道形式。电视深度报道是指充分发挥电视媒体的优势,通过对画面、解说、字幕、现场同期效果声等多种因素的有机结合,对电视新闻的深度进行挖掘,并以最快最佳的传递形式报道给广大受众。
电视这一媒体以其直观、形象和视听结合等优势独领风骚,可它对较为抽象的内容不大容易表现,这就决定了利用电视进行深度报道有一定的难度,但只要记者精心策划、认真研究,掌握其规律和表现手法,做好电视深度报道就不是一件十分困难的事。
电视深度报道主要是利用电视媒体对新闻事件的现象进行准确观察和记录,然后进行大量地调查研究,在此基础上再进行精心分析、概括、总结和理性思辨,然后结合电视的表现手法与技巧、宣传的倾向性进行准确客观地报道,以揭示其内在的规律和新闻事件的本质及发展趋势。
电视深度报道是电视新闻报道的深化。和其它新闻报道方式一样,在采访中需要感觉,需要知觉,需要形象思维、美感思维、潜意识思维、理性思维,需要眼睛去看,耳朵去听,心灵去感受,同时更需要大脑去思索。进行电视报道,尤其是电视深度报道,重要的是摒弃旧的思维定势。从某种意义上讲,人的思维方式、语言方式是最固执、最具习惯性的。电视记者报道新闻事件,要调动自己的综合思维,必须使自己的整个感官保持一种年轻的状态。要保持情绪上、情感上的新鲜和敏锐,要有意识地调动自己的感受,任何时候,都要善于抓住第一印象、第一感觉,而且要真诚地对待自己的感觉,要有意识地接触和研究新闻事件发生发展过程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要使自己的新闻报道时时创造出令观众兴奋的“陌生感”。
电视深度报道要立足于宏观,着眼于整体,把事实的单侧面变为全方位扫描,以质朴、凝重、深邃、思辨的手法和风格,从审美的角度本质地揭示出新闻中意识到的历史内容,用当代人的眼光、当代人的意识,冷峻而不乏激情地观察和把握社会,提出并关注对这一代有重大意义的根本问题。它是电视新闻揭示新闻事件的本质和各要素之间的深层次联系,使得新闻给受众以大的信息量,容易透视清楚新闻背后所隐含的深层的内涵和实质,为此对一名电视记者而言,深度报道是应该努力的方向和必须掌握的报道方法。
笔者认为进行电视深度报道一般需要注意和把握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一、选题要体现“时代精神和三贴近”原则,在平实之中见深度。
电视新闻以其直观、形象和视听结合等特点而赢得广大观众喜爱,电视深度报道更是以其报道新闻的理性、透彻、深刻,分析新闻事件的发生、发展过程而弘扬时代主旋律,正确引导舆论,影响人们对社会、人生、伦理等问题而倍受观众广泛关注。
但是,要搞好电视深度报道,并使新闻对观众有较大的吸引力,新闻选题显得至关重要。在选题中牢牢把握“三贴近——贴近生活、贴近实际、贴近群众”的选题原则,力求探寻主题鲜明,具有典型人物、事件和深刻思想内涵的选题,要体现平实之中见深度。电视深度报道的选题,应侧重于百姓生活中的热点、为百姓利益鼓与呼,要求电视记者具有前卫意识,即超前意识和超前思维能力。超前思维作为电视记者的基本功之一,往往与敏锐性联系在一起。记者站在时代的前沿,敏锐地捕捉新闻事实,透析新闻事件发展的规律,进而揭示出事物发展的内在动因。可以说,敏锐性是超前思维的前提,而超前思维则是敏锐性的独特表现或深入。超前思维以理性思维为基础,它不是直觉思维的主观想象,而是电视记者从已经发生的新闻事实中预测新闻事件的主体在外来的发展趋势和方向。一名好的电视记者,特别是资深记者,应该善于运用理性思维,从事物的发展中发现和提出关乎时代发展的重大问题,并以此报道来推动社会向前发展。
新闻选题要立足百姓视角。新闻报道只要立足百姓,就可以发现具有较大新闻价值的新闻线索和材料,同时,时刻注意配合党和政府特定时期的工作重点,尽量避免主观色彩很强的硬性宣传以及经验材料似的介绍,努力寻找普通百姓的审视角度或思维方式。只要不是停留在就事论事的浅层次报道上,独辟蹊径,努力寻找百姓视角,深度报道就会做到既真实可信,又具有很强的可视性,同样能够贴近生活、贴近百姓,进而形成很好的电视深度报道。
二、及时拍摄新闻现场的真实素材,注意抓取新闻细节。
在电视深度报道中,对新闻现场素材的摄制,一定要及时、全面、完整。紧紧围绕六要素,采用“调拍、等拍、抢拍、隐拍”等方法及时抓取和捕捉能够充分体现新闻事实、新闻主体、反映新闻主题、揭示新闻本质的全部现场镜头,这一点在电视深度报道中尤为重要。因为深度报道需要典型的能够揭示新闻主题及相关的背景材料,以展现新闻主体的运动轨迹和发展变化过程,这就要求电视记者在新闻现场既要有准确的判断能力,又要在把握新闻主题的条件下进行素材的精心选择与拍摄。
只有在掌握和拥有了大量的镜头与画面资料的基础上,才有进行深度报道的创作前提,否则两手空空,只能是毫无根据和毫无意义的空谈,根本谈不上报道深度化。
现场镜头的前期录制要尽可能的丰富和全面,如果条件允许,应将其相关素材全部录制。在拍摄时要巧妙构思,注意抓取最具体生动、最鲜活、最真实的资料,同时要讲究镜头的逻辑层次。我们都知道,电视新闻的镜头可分为两大类,即新闻的介绍性镜头和中心镜头。介绍性镜头,一般要交代新闻六要素中的四个要素,即时间、地点、人物及事件。中心镜头,要着重反映新闻事件的发展过程,每个阶段的基本情况和新闻事件发生的背景原因,既要突出重点,又要抓住细节和富有可视性的场面。在电视深度报道中,一定要恰当合理地掌握介绍性镜头和中心镜头的比例,在一条新闻报道,介绍性镜头一般占整体镜头比例的百分之三十,而中心镜头应站整体镜头比例的百分之七十,只有这样,才能从镜头上求得深。
三、真实拾取现场同期声,强化形声一体化的镜头功效。
电视主要是通过图像和声音相结合的手段传递信息的,观众也是通过视觉和听觉两个通道来接受信息的,而现实生活中的新闻事件往往是有形有声的,恰恰这些声音传递着新闻事件发生现场的情况。如果电视新闻在深度报道中只有图像而没有声音就会失去其真实自然,图像本身也就失去了现实性和感染力。此外,在电视新闻中,让新闻人物直接讲话,比起用解说来代替,更为真实可信。特别是有些新闻内容,无法单独用画面表达,这时声音就担负着传递深层次新闻信息的任务,因而记录和拾取新闻现场的同期声是十分必要的,对电视深度报道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电视新闻拍摄中拾取的声音不外乎有两种,即新闻现场的同期声和记者采访的问答声。同期声是新闻事件发生过程中相伴随的原始声音,它能真实地再现新闻事件在发生过程中的原貌和各种反应,可增强新闻的现场感和观众听觉上的联想感。记者采访的问答声主要指记者在新闻事件现场的提问及被采访对象根据记者提问所作的相应回答。记者在采访时首先要抓住新闻的主体人物和相关人物进行全方位、立体化、深层次地采访,提问要切中新闻事件的主体和主题。同时,采访应采取封闭式提问的方式,即要求在采访中对新闻事件本身及相关的重点问题进行细化和分解,每个问题都要具有很强的针对性,问题与问题之间注意内涵上的区别和外延上的交叉关系,层层推进、逐步深入,只有这样才能使采访对象严格按照深度报道的需要提供有关新闻信息,才能从采访对象身上了解到客观、真实、准确和较为详尽的资料,还能从采访中不时地发现新问题,挖掘新主题,让被采访者用自己的直接感受和判断力结合自己的表情、手势和有特点的语言进行生动具体地表述。
在新闻现场拾取声音时,准备工作要做得扎实而细致,既要充分考虑采访话筒的拾取性能,又要考虑现场录制的效果。对同期声的录制,切记一个原则,那就是不管后期制作能否用得上,都要全部录音。
三、注重现场采访,极力挖掘更加深度的新闻事实与背景材料。
俗话说:“要想得甘泉,井要挖得深。”电视采访亦是同理。电视记者若要得到深度报道,就必须在采访中抓住新闻事件的特点和本质,这是进行深度报道的标志。在深度报道中,记者若想使自己的采访如愿以偿,除了掌握必要的采访方法、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