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合十七大精神浅论生态文明建设的现状与对策

学习心得范文 发布时间:2010/11/19

结合十七大精神浅论生态文明建设的现状与对策

结合十七大精神浅论生态文明建设的现状与对策
在刚刚结束的党的十七大会议上,胡锦涛总书记在报告中指出:“建设生态文明,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报告还强调要使“生态文明观念在全社会牢固树立”。从十二大到十五大,我们党一直强调建设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十六大在此基础上又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十七大报告首次提出建设生态文明,这是我们党科学发展、和谐发展理念的又一次升华,是为广大人民群众谋福祉理念的重要体现。
一、正确理解生态文明是建设生态文明的必要前提
要建设生态文明,就要对生态文明理念有一个正确的理解。笔者依据近年来的学习、探索和实践,认为:第一,生态文明是最高的道德文明。因为现在人们考虑利益多于道德,考虑个人多于别人,考虑家庭多于社会,考虑人更多于其他生物。在发展过程中,人们很少对其他生命存有感恩心理,对于给我们提供衣、食、住条件的动物、植物、微生物等很少存在怜悯之心,很少崇尚自然、敬畏自然,更缺少关爱生命、善待生命的道德良知。如果有一天,全社会能够对不会说话的一草一木给予关注,不是简单地利用它们,而是呵护它们;对野生动物的态度不是吃掉它们,而是欣赏它们、关爱它们,那么人类社会就进入了一种高度道德文明的社会。第二,生态文明是全球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甚至是挽救地球生态系统的最佳选择。人类走过了原始狩猎文明、农业文明、工业文明、后工业文明,目前正在进入生态文明阶段。农业文明基本解决了“吃饱穿暖”的问题,工业文明则在很大程度上解决了“居适行捷”的问题,后工业文明或者信息革命带来的是人类传递信息的便捷性,即进入“信息爆炸”时代。然而,工业文明以及近代人类技术能力进步所造成的负面影响也达到了前所未有的程度。突出表现在:全球变暖、生物多样性下降、荒漠化加剧、臭氧层消失、环境污染、贫富差距不断扩大。工业革命后短短两三百年来,在西方文明为主导的发展思路引导下,全球爆炸了两次世界大战,大气中的二氧化碳浓度升高了80ppm,全球温度上升了0.74个摄氏度,南北极和高原的永冻冰川开始融化,物种面临第六次灭绝。上述事实雄辩地证明:人类要在地球上继续生存下去,必须考虑以生态文明为主导的发展与消费方式。第三,生态文明是中国可持续发展能力建设的需要。改革开放近30年来,中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建设成就,然而代价和损失也是惨重的,这就是愈演愈烈的环境污染。城市空气污染、乡村水体污染、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外来物种入侵、生态系统全面退化,都对我们发展思路提出了挑战。中国在扮演“世界工厂”角色的同时,环境污染也由境外转移到了境内,据有关资料显示:一方面,我国人均资源不足,人均耕地、淡水、森林仅占世界平均水平的32%、27.4%和12.8%,石油、天然气、铁矿石等资源的人均拥有储量也明显低于世界平均水平。另一方面,由于长期实行主要依赖投资和增长物质投入的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能源和其他资源的消耗增长很快,生态环境恶化问题日益突出。加之目前全国有36%的城市河段的水质为劣5类,多数城市地下水受到一定程度的点状和面状污染;受监测的341城市中,有66.7%的城市空气质量超过国家二级标准;全国城市垃圾真正达到无害化处理的面占不到总量的10%,55.7%的城市噪音处于中度以上污染,严重的环境污染导致市民染有多种疾病,异军突起的乡镇企业又将污染从城市赶到乡村,现在又有污染企业“北上西进”的趋势。要有这种趋势,必须从战略高度上认识生态环境问题,“先污染、后治理”,等有了钱再来治理环境污染和生态退化的观点是极其错误的。发达国家尽管有了钱,空气质量也得到了改善,但其单一的生态系统并不能留住动物。生态质量好不好,动物们最有发言权。日本的国鸟朱鸛选择栖息之所不在日本本土而在中国的洋县就是一个明证。第四,生态文明是人类文明的最高准则,是社会进步的最高象征。在目前地球上所有的生命中,人类已经不是传统意义上食物链上的成员,而是在制造甚至控制着食物链。并对其周围的自然形态系统施加前所未有的影响。原子武器、转基因技术的滥用足以使我们赖以生存的地球生命系统毁灭;追求享乐的消费模式所制造的垃圾将覆盖这个星球,并提前透支了子孙后代的地下资源、空间资源甚至太空资源;日益升温的地球已为人类引以自豪的技术文明敲响了警钟。目前发达国家人口不到15%,却占据了85%的资源和污染排放,如果全人类都这样发展,地球生命系统将变得更加脆弱。因此,没有生态文明指导的物质文明和技术文明是不可持续的文明。在十七大上,作为全球最大的政党,中国共产党首次将生态文明提到了与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同样的战略高度,再一次证明了中国共产党的英明伟大。第五,生态文明是一种行动。强调生态文明不是停步不前,简单机械的回归自然,而是用整体协调、循环的原则和机制调整产业结构,增长模式和消费方式,从征服型、污染型、破坏型向和谐型、恢复型、建设型转变,强调人与自然、人与人以及代际之间的公平性。那种以人类为中心或者以“我”为中心的狭隘发展理念,甚至是为了发展“可以适当破坏一下自然”的做法都是不道德的行为。今后的发展要首先考虑环境的承受能力,如果那些生态破坏者成了人人喊打的“过街老鼠”,许多棘手的环境矛盾就容易得到解决。
二、建设生态文明,必须提高人们的环保和生态意识
笔者认为,建设生态文明是一个宏大的社会系统工程,必须促使人们从不可持续发展思想向可持续发展思想转变。其内涵包括:从追求近期的直接经济效果转向追求长期的间接经济效果;从追求单一的经济高效率转向追求经济、生态、社会并重的高效率。这是生态文明建设的思想基础。没有这个转变就不可能有忧患意识、危机感和责任感。这对决策者和企业家尤为重要。因为决策者的思想影响一片,企业家影响一个企业,企业往往又是环境污染大户。我国目前的干部制度是任期制,任期内的绩效考核主要还是经济绩效,这很容易使他们产生急功近利、杀鸡取蛋的思想,要完成这种思想转变必须把干部任期内对环境和生态保护的功与过作为绩效考核内容之一。
提高公众的生态意识,就是使人们认识到自己在自然中所处的位置和应负的环境责任,尊重历史文化,改变传统的消费方式,增强自我调节能力,维持社会生态系统的高质量运行。提高公众和生态意识除了用各种形式加强宣传和教育外,还应让公众亲身感受到环境和生态保护带来的好处;使公众形成“向自然资源索取是有代价的,污染是要付费的”理念;营造社会公德的大环境,规范那些有失道德和规范的环境行为等。
三、建设生态文明需要有阶段性目标
生态文明应该是以生态及其保护为主线的一种社会进步的成果,具体讲就是以尊重自然和保护环境为核心价值的、以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为基础的经济社会进步的成果或状态。
如果生态文明是一种社会进步成果的话,那么建设生态文明就是长期的过程,需要有阶段性目标。现阶段的目标应该是改善生态环境质量,建成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就这一目标而言,生态文明至少有3个基本内涵,即:遵循一条规律、创新一种发展模式、创建一种新的社会氛围或文化。
遵循一条规律,就是经济社会发展的活动必须遵循生态规律,确保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建设一个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这既是我们发展的原则,也是发展的目标;创新一种发展模式,就是在生态规律指导下建立节约资源能源和环境友好的生产模式、消费模式及技术模式;第三,将生态环境的重要性提高到“文明”的高度,还有一个重要的涵义,即生态文明还是一种重视生态文明的意识、价值观乃至文化,是确保遵循生态规律和创新发展模式的思想基础和社会氛围。生态文明的重要标志之一,就是十七大报告提到的“生态文明观念在全社会牢固树立”。
四、建设生态文明要加快形成可持续发展的体制机制
调整经济结构、发展循环经济、创新技术节能减排等都是遵循生态规律和创新发展模式的重要举措,但更重要的是要建立一种自觉遵循生态规律和创新发展模式的机制,如经济激励机制。环境问题是在经济活动包括生产和消费过程中产生的,其本质是经济问题,解决环境问题要充分考虑按经济规律办事。
在去年召开的第六次全国环境保护大会上,温家宝总理强调,做好新形势下的环保工作,要加快实现三个转变,其中“第三个转变”要求我们从主要用行政办法保护环境转变为综合运用法律、经济、技术和必要的行政办法解决环境问题。十七大报告还指出,“要完善有利于节约资源能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法律和政策,加快形成可持续发展体制机制”、“实行有利于科学发展的财税制度,建立健全资源有偿使用制度和生态环境补偿机制”,这些都体现了党和政府对环境问题经济根源的准确把握。
另外,按照市场经济规律的要求,我们还可以运用价格、税收、财政、信贷、收费、保险等经济手段,调节或影响市场主体的行为,建立保护和可持续利用资源环境的激励和约束机制,以实现经济建设与环境保护协调发展。
总之,由于生态文明建设是个庞大的社会系统工程,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又是一个长期的奋斗目标。因此既不能靠政府部门和环境部门单枪匹马,孤军作战,必须要有全社会的共同参与,共同关注,也不能急功近利,速战速决,而要稳扎稳打,循序渐进。除此之外,还要加快理论研究,制订生态文明的指标体系;充实和加快环境保护队伍和环保执法队伍建设,通过一系列的有效措施,把环境保护和生态文明建设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
十七大首次把“生态文明”写入党代会的政治报告,这仿佛是一声春雷,又仿佛是一面旗帜,透过这四个大字,我们看到了一幅人文的、生态的、文明的美好画卷,人民群众呼吸着新鲜的空气,徜徉在美丽的乡村,步行在城市的花园,中华大地不再有浑浊的空气,江南的水域澄澈见底、北方的山城湖光山色,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