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危机对中国交通建设行业影响的思考与对策
金融危机对中国交通建设行业影响的思考与对策
苦练内功全面提升企业素质抢抓机遇实现公司稳健发展
——金融危机对中国交通建设行业影响的思考与对策
一场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金融风暴席卷全球,惊骇世界,并对各国实体经济形成巨大的冲击。对全球众多企业来说,应对危机,求得生存成为当务之急。但对中国建筑行业来说,这是继1998年亚洲金融风暴后面临的又一次难得的发展机遇。为应对金融海啸,中央迅速调整宏观政策,适时提出了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通过加大基础设施投入,扩大内需保持中国经济平稳增长的战略决策。中央政府公布了4万亿的投资计划,各地方政府相继公布了近18万亿的投资计划。面对这场金融危机,我们中交二航局的应对方略是:苦练内功,全面提升企业素质,抢抓机遇,实现公司稳健发展。
一、正确把握国际、国内经济的“大势”
1998年亚洲金融风暴爆发的10年前,中交二航局还是一家年施工总产值不到15亿元,利润仅1000余万元、产品结构单一的建筑企业。10年弹指一挥间,中交二航局已经发展成为一家总资产近百亿元,年总承包产值近150亿元,在港口码头、特大型桥梁、高速公路、高速铁路等交通基础设施领域具有强大竞争能力和较高知名度,管理规范的大型建筑企业集团。近10年的跨越式发展,得益于中交二航局善于把握国际、国内经济发展的大趋势,善于把握顾客与市场变化的快节奏,发挥好自身优势,适时调整企业发展战略。由于国际经济金融环境的急剧变化,当前中国经济下行压力不断加大,这已成为经济运行中的主要矛盾。中国经济11月份cpi涨幅在上月回落的基础上继续大幅度下降,预测为2.8%左右,明年初可能出现通缩。今年1-10月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实现利润已经连续三个月出现负增长。上半年,中小企业倒闭6.7万家。
为抵御国际经济环境对我国经济的不利影响,防止经济增速过快下滑和出现大的波动,中央对宏观经济政策做出了重大调整,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提出了当前进一步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增长的十项措施,今后二年仅中央政府将有4万亿元投资,并决定在今年第四季度新增1000亿元中央投资,加快民生工程、生态环境、基础设施建设,加快灾后重建的各项工作。
综合对国内外经济环境透析,未来一二年我们面对的外部经济环境是:经济衰退,金融动荡,投资减少,成本上升,货币贬值。内部经济环境是:积极的财政政策,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投资加大,gdp增长在8-9%之间,生产物价指数上升,建筑业及相关的钢铁、水泥等行业有可能再次过热,而与出口外贸相关的制造业可能过冷。
因此,从总体上看,是建筑业的转折年,《劳动合同法》的实施,原材料、油料、人工费的大幅上涨或犹如过山车一样的剧烈波动,节能减排政策的实施,环境保护的成本日益上升,这些综合的因素使建筑行业进入了高成本时代,同时面临的成本的不确定因素更加难以控制,履约风险加大。
二、科学审视交通建设行业的“危”与“机”
中国交通建设行业,主要业务集中在港口、公路、铁路工程建设领域,当前世界经济危机对这一行业的影响是直接的、显而易见的。
港口建设市场,可能面临3至5年的萧条期。港口码头是中交二航局的传统主业,占主业的30%左右,这一板块将面临较大冲击。由于外需不振,国内出口下滑,航运业不景气。波罗的海干散货指数由5月的11067点跌至现在的824点。造船业遇上寒冬,钢铁企业、能源企业景气度下降。航运企业运力过剩,现有港口、船厂业务萧条,相应的业主货运码头建设会大幅下降,在建项目也将面临资金不到位而停工下马的危险。从中长期来看,随着国家经济建设发展思路的调整,依靠外贸支撑gdp增长的格局将转变为依靠消费、外贸、投资协调拉动经济增长,港口建设必然与之同步调整,要从出口外贸港建设为主转向内陆港口建设与内河整治工程齐头并进。
公路、铁路、城市轨道交通、地铁工程迎来了新的一轮黄金发展周期。由于公路、铁路、轨道交通建设对经济的拉动直接作用明显,国家在今后二年的4万亿元计划投资中,公路、铁路、电网投资高达1.8万亿元,公路与铁路市场,将出现3至5年的快速发展期。公路及特大型桥梁系中交二航局的拳头产品,经过近十年的拓展,中交二航局已成为国内最著盛名的建桥企业之一,建造和参与建设了百余座跨江、跨海湾特大桥,成功建设苏通长江大桥、杭州湾跨海大桥等世界级桥梁;同时,近几年中交二航局抓住铁路市场开放和加快发展的历史性机遇,在中交股份的大力支持下,至进入铁路工程建设市场以来,承接的高速铁路(客运专线)及地铁、轨道交通项目已经超过100亿元,成为新的主业增长点。面对新一轮的铁路发展机遇,我们中交二航局必将大有可为。
海外工程承包市场将面临一个不确定的时期,快速发展的势头将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过去两年中交二航局承揽的海外合同额超过8亿美元,在主业板块中异军突起,成为公司又一新的经济增长点。但金融危机带来海外工程承包市场三个方面的改变,一是基于中国自身保持平稳较快增长,就是对世界经济的最大贡献的认知,中国政府将着眼于拉动内需,以投资海外拉动出口的政策将有所改变,对发展中国家进行项目投资将大幅下降,国家投资性框架项目将减少;二是由于国际油价的大幅下挫,非洲、中东、俄罗斯等产油国外汇收入大幅下降,必然导致这些国家的投资项目大幅减少;三是由于金融危机加剧了利率和汇率风险,特别是汇率风险,目前尚缺乏有效的对冲手段,成为中交建设行业扩展海外工程承包市场面临的一大难题。
再从资本运作层面看,金融危机导致全球股票市值大幅缩水,香港恒生指数由高位的3万点下降到目前的1.2万点左右,a股市场上证指数由高峰的6100点下降到目前的1800点左右。同时,因企业毛利率下降,负债率提高,资产缩水,与股票市场形成恶性循环,导致再融资困难,这将对企业的扩大再生产、项目投资产生极大的影响。
同时,我们还应该看到,随着加大基础设施的投入,扩大内需战略决策的实施,施工企业可能面临原材料再次大幅上扬,项目成本上涨风险十分巨大;地方政府乱铺摊子,自不量力地加大投入,致使大量资金不落实项目出现,垫资项目、假bt项目增多,而政府因债务负担沉重,偿还能力下降,这些风险如果应对不当极有可能导致施工企业因资金链断裂而陷入绝境。
三、化“危”为“机”,实现公司发展新跨越
如何化“危”为“机”,实现公司新一轮跨越式发展,我们中交二航局的主要对策是:苦练内功,全面提升企业素质,抢抓机遇,实现公司稳健发展,推动企业生产、经营方式的战略性转型,通过三至五年的努力奋斗,为实现公司“成为世界一流的工程建设企业,成就基业常青的百年二航伟业”的愿景打下坚实的基础。
一是实施大铁路战略,成为中交行业铁路建设的排头兵,推动产品结构的调整。高速铁路网包括城际轨道交通的建设将成为新一轮投资的热点,中交二航局将从战略上布局、筹划,集中投入设备,加快人才培养,迅速打造一支能够克难攻艰的铁路(含地铁与轨道交通)建设队伍,形成新的市场板块,真正成为高速铁路市场的主力军进而争当排头兵,实现产品结构的调整。
二是稳步实施大海外战略。从长远看,海外市场的发展潜力巨大,没有海外业务的支撑,也就谈不上世界一流的工程建设公司。但目前我们在海外营销网络建设、项目管控、人才培养上还有漫长的道路要走。“罗马不是一天建成的”。我们要本着“干好、干精、干一个成一个”的原则,以点带面,形成对海外工程项目的系统管控,逐步把海外市场打造成新的业务增长极。
三是加速企业技术创新,技术升级的步伐,推动企业向智力密集、管理密集的知识型企业转型。重点是建设特大型桥梁国家重点实验室,建设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加大技术创新与管理创新投入,形成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占领交通建设的高端市场,发挥行业领军企业的应有作用。
四是加快资本积累,在交通基础设施领域加大投资力度,通过bt/bot项目的运作,推进中交二航局经营方式、资产结构和盈利模式的转变,实现企业可持续发展。要通过3-5年的努力,形成100亿元的经营性资产,再造一个全新的中交二航局。
五是建立全面的风险管控体系,建立以财务管理流程再造为基础、以现金流为核心的全面预算管理体系,构建“垂直、统一、高效”的财务管理系统,以财务、合同管理的信息化为抓手,实现企业的精细化管理。特别要避免“规模冲动”,从源头控制参与资金不落实项目的投标,加大现金流预算刚性管理和有效平衡的力度,促进企业健康发展。
六是发挥好“采购交易中心”集中配置资源的作用,特别做好钢材、水泥等大宗材料的集中采购,发挥规模优势,防止因原材料大起大落而导致成本失控。今年宏观调控的一波三折让我们充分领略了经济全球化背景下,“虚拟经济”对实体经济的巨大冲击,其显著的特点就是快速变化,大起大落,股价、油价、钢材价格都体现出这一特点,这是我们以前没有遇到过的挑战,这大大增加了我们履约和成本控制的风险,如果没有很好的应对措施,目前材料低位的投标在明年材料恢复性上涨时就可能导致成本失控。
总之,金融危机是挑战,但对有准备的交通建设企业更多的是机遇。这一轮的发展是中交二航局“三步走、两个三分天下”战略全面落地的大好时机,千载难逢!随着中国经济“保八”保卫战的打响,中交二航局有信心将自身的发展定格在年增长15%左右,这既是对企业自身发展的郑重承诺,也是对国家和社会应该承担的责任。
注:“三步走”:第一步,通过管理领先,进而实现综合绩效在行业的领先;第二步,通过铁路、地下工程和海外市场及bt/bot项目主业的拓展和延伸,实现赢利模式的优化和可持续发展;第三步,最终成为世界一流的工程建设公司,打造基业常青的百年二航。
两个“三分天下”:产品结构:路桥、水工、铁路(地下工程)三分天下;盈利模式:传统市场、国外市场、投资类项目三分天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