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层银行支持县域经济发展的思考
基层银行支持县域经济发展的思考
基层银行支持县域经济发展的思考
县域经济是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国民经济的基础,是最基本的行政和经济单元,其发展离不开金融有效的信贷支持。近几年来,和县在县委、政府的重视下,坚持发展三大块状经济,推进郊区型经济发展,抢抓机遇、乘势而上,县域经济呈现出难得的发展势头。当前如何加快县域经济又好又快的发展,基层央行面临着更加重的责任和压力。对此笔者认为,首先克服畏难情绪,有所为,才能有所作为;第二要正确引导金融机构加大有效的信贷支持;第三,尽快加强县域金融生态环境建设。
一、有利因素
随着金融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特别是银行监管职能从人民银行分离出去,基层县级央行作为总行的派出机构,有一种担心认为人民银行职能将会空心化,基层央行的工作缺少必要的手段。但是,通过这几年工作实践,我们越来越感到,振兴地方经济,基层央行大有作为,围绕中心服务大局,把工作重点放在调查研究、监测和金融基础设施建设和金融服务方面,我们逐步从思维和行动上适应这种变化。
(一)基层央行的“窗口指导”作用越来越明显
1、树立“大金融”意识,把贯彻执行货币政策落实到支持地方经济发展上来。充分发挥基层人民银行的作用,为进一步贯彻实施货币政策,加强货币传导搭建有效的平台。我们的主要做法:一是参加全县金融工作座谈会,及时准确传达当年国家货币信贷有关政策以及我县金融运行情况与金融工作的思路;二是及时到金融机构了解金融运行情况,掌握信贷投向和投量,做到心中有数;三是在政府大院开辟宣传橱窗,按季将全县金融运行情况对外公布;四是通过各种渠道和途径把当年国家货币信贷政策传导到地方党政部门、金融机构、企业和社会大众;五是配合政府成功召开五届银企对接会,促进了银企合作,缓解了企业“贷款难”银行“难贷款”问题。银行与企业共签订了11.14亿元贷款意向合同,实际共落实发放贷款6.38亿元,今年新签订合同3.72亿元正在落实当中;六是支行积极做好引导金融机构发放下岗失业小额担保贷款工作。近三年来,共发放小额担保贷款682万元,一定程度上缓解了下岗再就业“贷款难”问题。七是积极响应政府东向发展战略,为县东向发展献计献策。,依据我县经济金融发展状况,制定《加快东向发展实施意见》。同时,还根据政府有关要求,编制了我县“十一五”期间金融发展规划。八是率先在全市成功协助县政府制定出台了《和县银行业金融机构支持和县经济发展考核奖励办法》,并根据实际操作情况多次对其进行修改完善。《奖励办法》的出台有效地激发了金融机构支持地方经济发展的积极性。
2、积极响应政府东向发展战略,为县东向发展献计献策。第一是高度重视,及时成立机构。为积极响应和县县委、县政府东向发展战略号召,支行领导班子高度重视,就金融支持东向发展召开专题会议,成立了和县支行东向发展领导小组。支行行长亲自挂帅,并确定了一名副行长具体负责,各相关职能部门负责人任成员,明确分工,责任到人。第二是积极应对东向发展战略,在全行范围内展开“和县东向发展,我们怎么办”的大讨论。支行各个职能部门,就县东向发展进程中如何加强货币政策传导、维护金融稳定、提高金融服务水平展开了座谈讨论。通过讨论,理清了工作思路,找准了工作重点,进一步明确了基层央行各职能部门的工作目标和工作任务。第三是围绕我县“壮工、强农、扩城、兴旅”中心工作主动服务大局,深入开展调查研究,反映问题,当好政府领导的参谋,为东向发展出谋献策。在县东向发展战略实施期间,我支行先后组织人员深入有关部门、基层乡镇和民营企业,调查了解我县经济金融运行中存在的问题和有关政策出台对我县经济的影响等方面的专题调研活动,积极撰写调研材料,上报县委、政府。先后完成了《对和县金融机构存差加大的原因分析》、《人民币升值对和县外贸企业的影响》、《县域担保公司存在的问题及建议》、《和县与浦口区区域经济对比分析》、《南京都市圈对和县东向发展的影响及建议》、《应将一定比例的资金投入到当地》、《农村信用社贷款“借新还旧”对央行票据置换考核工作产生不良影响》、《关于民营企业融资“瓶颈”问题的探讨》等多篇有质量的调研报告,得到了地方党委、政府领导的重视和肯定,也引起总行和政府有关部门的关注。
3、着力营造“诚信和县”氛围。几年来,经过我们不懈的努力,初步建立了辖区十年间经济金融数据库,并利用银行征信系统平台开展辖区征信体系宣传和建设。截止5月底,辖区征信系统已采集企业752户,发放贷款卡733户。今年根据总行的统一部署,我支行现已将征信系统数据采集延伸到非银行信息类和公安、质监、环保等相关部门。,我支行还有效地制止了一起企业逃废债的发生。和县面粉厂欠农行贷款1296.1万元,利息578.7万元,该企业于向法院申请破产,破产清算组擅自将企业资产和农行抵押物变卖。我支行获悉后,严把企业开户关,制止企业逃废债发生,最终使破产企业与农行达成清偿协议,维护了农行的债权。为加快县域金融生态环境建设,彻底改变不讲诚信的局面,力争从根本上解决“企业贷款难”、“银行难贷款”的瓶颈。我们先后采取一方面向县委政府主要负责人汇报,引起他们的重视。政府率先讲诚信,打造“诚信政府”,要求全社会讲诚信;另一方面,通过新闻媒体和各种形式进行征信宣传,在全社会营造“讲诚信光荣”、“无信可耻”的社会风气。
(二)基层央行的服务效用在加快县域经济发展上越来越有力
1、在全市四县中率先开办外汇远程核销业务,为企业提供便捷的金融服务。4月份,我支行为我县外汇企业开办远程核销业务,截止目前一共办理业务211笔,金额606万美元,大大方便了企业,为企业节约了成本,从而进一步改善我县招商引资环境,为支持县域经济快速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
2、着力加强支付结算体系基础建设。继大额、小额支付系统顺利上线运行后,我支行正在按计划全面推广支票影像交换系统、公民身份信息联网核查系统,为加快我县经济发展提供金融服务技术支撑和支持。人民银行提出票据为1023笔,金额为27845万元,提入票据17705笔,金额为56173万元,同城票据交换所共提出票据25918笔,金额为234643万元,办理退库74笔,金额1867万元;利用人民币银行结算账户行政许可的系统程序,严格账户的审查审批手续,为企事业单位、个人提供银行结算账户的开销户服务,截止目前,银行结算账户系统共有银行结算账户339094户。
3、切实履行反洗钱职责,不断提升依法行政的水平,维护和保障我县良好的经济金融秩序。做好反洗钱知识和金融法律法规的经常性宣传工作,尤其是利用“12.4”普法教育日、在政府网站上开辟的金融法律法规宣传窗口及县三届蔬菜博览会的机会对金融法律法规进行宣传。由于我支行“四五”普法工作突出,我本人被县委政府授予“四五”普法先进个人;近几年来,和县支行运用行政执法手段,多次开展账户、现金、支付结算等现场和非现场检查,特别是支行在依法行政工作过程中始终坚持按照法律规定的程序操作,在对辖内四家金融机构的反洗钱工作检查过程中发现的违规事实,严格按照“一个规定、两个办法”对责任单位下达了行政和经济处罚决定书,极大地维护法律的严肃性,推动了辖区反洗钱工作水平的全面提升。
4、建立我县信用担保体系
由县镇两级财政及华星化工、江标集团等两家民营公司共同出资组成的县振兴担保公司已组建完成,注册资本为5000万元,并加入了省担保集团体系。经过努力,省担保集团补充我县800万元担保基金。目前,新增在保贷款1544.7万元,解除担保责任530万元,正在办理担保审查手续贷款1957万元。此外,我县组建典当行的申请正在审批当中。
二、不利因素
(一)金融组织体系不健全。一是国有商业银行推行集约化战略,纷纷撤并基层营业网点、裁减人员,给金融支持县域经济发展带来了诸多困难。二是农信社支持县域经济的后劲不足。农信社历史包袱沉重、风险较大、资金少、服务方式和服务手段落后,使得支持县域经济心有余而力不足;三是农业发展银行少机构,单业务。全县只有一家农业发展银行机构,且只提供粮棉油贷款,成了粮食部门的总管。金融组织体系的不健全导致了县域金融服务,尤其是乡镇金融服务的功能弱化、服务水平下降和信贷萎缩,延缓了县域经济的发展。
(二)金融管理体制的影响。一是国有商业银行实行一级法人治理以及出于集约化经营和风险控制的需要,业务管理上实行了逐级授权授信管理,使县域国有商业银行信贷权限过小。二是金融机构对县域经济的信贷重视程度不够。由于诸多原因,今年以来,我县银行共投入信贷资金204766万元,但都集中支持重点项目和大型企业的发展,发放县域中小企业、农业贷款和基础设施建设较少。
(三)资金外流。一是存贷差继续扩大。据统计资料显示,末,我县存贷款差高达29.25亿元,比扩大5.13亿元。二是农信社在利益的驱使下,转存存款。三是邮政储蓄机构吸收了大量的储蓄存款,却仅能办理小额质押贷款,对支持县域经济的有限资金近似于釜底抽薪。据统计资料显示,截止末,邮政储蓄存款余额90847万元,占全县金融机构储蓄存款的19.04%。
(四)中小企业经营管理不规范。一是管理模式僵化,管理观念陈旧。中小企业相当一部分属于私营、个人合伙性质,企业的投资者同时就是经营者,典型的管理模式是所有权与经营权高度统一,企业领导者集权、家族化管理现象严重,对于财务管理的理论方法缺乏应有的认识和研究,致使其职责不分,越权行事,造成财务管理混乱,财务监控不严,会计信息失真等。二是会计基础薄弱,管理缺乏制度规范。相当一部分企业都未建立与财务管理相关的企业管理制度和规范,尤其是会计账簿设置不规范。三是财务人员素质参差不齐。由于受个人私利的影响,对财务人员缺乏必要的信任,由业主管账、夫人管钱的现象较多,缺乏民主理财和监督意识。四是税收法制意识淡薄,税务管理不规范。由于受上述诸多因素的影响,中小企业经营者的税收法制意识普遍较为淡薄,往往因为无知而多次违反税收法规政策被查处,偷逃税金额和比例时常触及刑律,对企业和经营业主都造成较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