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分校《品德与生活》教学中培养学生交往能力的实践研究

思想学习范文 发布时间:2010/11/17

农村分校《品德与生活》教学中培养学生交往能力的实践研究第2页

,我们要学生演一演小品“不懂事的小主人”:爸爸、妈妈出去了,外公、外婆来到家里,家里只有丁丁,而丁丁打开门后却只顾自己玩,应答外公、外婆的态度冷淡,语言生硬。在表演小品时,教师也进入角色。小品以后让学生评一评,丁丁做得怎么样?外公外婆会是怎样的感觉?如果你是丁丁,你会怎么做?通过小组交流、集体讨论使同学们知道,交往时对人要有礼貌,态度要热情,服务要周到。在学《我愿与你交朋友》时,教师也融入到学生中与同学们一起玩,一起跳,大家玩得多快乐。 总之,在教师与学生的交往中与孩子们一起参与,既有教师与学生群体之间的交往,又有教师与学生个体之间的交往,教师始终要做到尊重对方,多赏识孩子“太棒了!”有时与一年级的孩子真诚拥抱,用两个手拍一拍,学生课堂气氛活跃,告诉学生,老师与大家一起学习,感到真快乐。“亲其师才能信其道”只有与孩子们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老师亲自参与每一个游戏,一起去体验成功的喜悦和失败的懊恼,使学生们感到老师是他们中的一员和可信赖的朋友,并乐于和教师进行交往和游戏。对老师的信任感和崇拜心理,使得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获得最佳效果,有良好的交往氛围,才能使学生大胆吐露自己的心声,使学生感到老师可亲可近。 二、生生交往,激起孩子交往的热情。 著名的心理学家皮亚杰就十分提倡同伴影响法,积极鼓励儿童的互教和互相影响,以此促进儿童的学习和发展。他认为儿童在和同伴相处的过程中会感到基本平等的相互关系,孩子们兴趣相接近,相互间感情融洽,共同语言多,在交往中能摆脱同成人交往的畏怯心理,他们愿意把自己的所思所想、所喜所忧表达出来,并从别人那里获得丰富的信息。孩子间的交往,不仅可以锻炼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更能宣泄他们内心的喜怒哀乐,从而促进孩子活泼开朗个性的形成。我们努力使学生做到: 1、乐于交往。 如果教师与学生的交往是在教师的引导下进行的,那么,学生之间的交往时常是学生自发的、自觉的交往。农村孩子怯于主动与人交往;在与陌生人交流时,两眼不敢看对方,显得十分拘谨、胆小,社会交往能力比较差,不能友好与同伴相处,在游戏活动中独占玩具、争抢玩具现象普遍,攻击性行为较多,在学习活动中,对新鲜事物的兴趣淡漠,爱依赖老师解决问题,缺乏个人的主动性、积极性。游戏活动与教学的优化结合,实质是将教师有目的、有计划地组织学生的学习活动与学生自发的、自主的游戏活动灵活地、互补地、有机地结合起来,并积极参与学生的活动,这样既顺应学生的自然发展,又对按照社会的要求来发展学生,发挥游戏与教学的最大价值,培养师生之间的感情,促进学生健康快乐的发展有着巨大意义。 我们力求让同学们享受交往的快乐,并乐于交往。如:在学《我喜欢我们班》一课时,我们先让孩子把自己喜欢的玩具带到学校来,首先让孩子们一个人静悄悄地玩5分钟,要求是不能发出声音,不能看别人的玩具,只准一个人玩。然后问同学:一个人玩玩具是什么滋味?你有什么想法?在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想法后,音乐响起,让小朋友邀请伙伴一起玩,并商量好怎么玩,可以开心地说,愉快地玩。最后,让大家体会与小伙伴一起玩、一起学的快乐和收获。 皮亚杰认为:儿童从自我中心解放出来的重要途径是与同伴发生交互作用。因为与同伴交往中才认识到同样行为也许会被人以不同方式理解导致不同结果。同时也正是与同伴的交往中,开始摆脱权威束缚,相互尊重、协作。我们通过各种游戏活动中的交往行为,来培养孩子们的交往能力。 2、善于合作。 飞速发展的社会和全新的知识经济时代,要求我们的孩子必须具备善于合作交往的意识和能力。而我们的教学,由于受前苏联凯洛夫的教学理论影响,过分强调教师的主导作用,形成过于呆板的“秧田式”课堂组织形式,因而限制了学生的活动和素质的全面发展,不能培养既具有挑战意识,又具有合作精神和交往能力的人。 针对这种情况,我们在《品德与生活》教学中采用“合作交往新模式”,我们改变课桌椅的摆放,多采用小组合作学习的方法,小组内以合作为主,竞争为副,而小组之间以竞争为主,合作为副。并要求“交往全面化”,即类型、形式应形式多样,并向“组—组”交往倾斜,既重组际交往,又重组内各成员的交往。教学中,引导以小组集体的形式出现,尽管是学生个体活动,但代表着小组,学生发言时,应强化“我代表本小组”或“我们小组”等字样。并在教学中注重通过具体事例,向同学阐明只有互相合作,才能取得成功的道理,如:在教学《我们一起做》时,我们针对课程标准要求的“喜欢和同学交往,愉快地玩”等目标,设计了让学生一起做游戏,在游戏“螃蟹运球”的游戏项目,此游戏需要几个学生很好地合作,才能完成。活动要求两对学生必须背靠背、手挽手夹住球,横向跑25米,绕过小椅子,跑回来。活动时,先向学生讲清游戏规则方法,然后由学生自由组合,这时交往能力强的学生很快的就找到了合作伙伴,而平时不善言语的学生就无人问津,基于这种情况,我根据学生求荣爱美的心理,因势利导,鼓励弱势学生大胆与人交往,再次组合,经过多次尝试与鼓励,这些学生逐渐增强了信心,敢和其他小朋友进行搭讪和交谈。在游戏中,继续鼓励这些学生在互相合作的基础上,大胆和其他小组的学生进行交流经验,并给予表扬。最后评出优胜队。另外,象“三条腿走路”、“老鹰捉小鸡”等,在这样一系列的游戏活动中,学生的交往能力和交往欲望得到大幅度的提高。 学生小组与小组交往,简称“组——组”交往。开放环境,培养交往学习的意识。交往意味着对话,意味着参与,意味着相互建构,它不仅是一种教学活动方式,更是弥漫、充盈于师生之间的一种教育情景和精神氛围。学习《我们一起做》中,让学生在交往中学习合作。确定小组长并进行组织协调的培训,教师要对组员的性格、智力类型、学习能力、成绩了如指掌,以便优化组合,教会学生合作交往的步骤、方法、如何发言、交流、讨论、归纳,协调小组合作交往中出现的新问题。学《和小树一起长大》等课时,我们尽量放手让学生自己去交往,结交合作伙伴,自己商量、互相提醒,互相欣赏,共享快乐。 通过各种活动,使学生意识到我们每个人都是集体中的一员,彼此要拧成一股绳,才会成功,鼓励他们去真诚地关心帮助同学,在充满相互合作、相互交往、相互沟通的课堂生活中得到他人的肯定和赞许。在新的课程生活中的小组学习、合作学习中,满足交往的需要,在交往中感受人与人之间达成的融合、沟通的快乐,得到集体、小组的认同,看到自己在小组中、合作中的力量,找到了自己与他人之间许多共同感受,这些都令孩子们品尝到善于合作的快乐。 3、分享快乐。 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学习交往,在自主活动中学习交往,在体验活动中学习交往,在综合活动中学习交往,在开放的活动中学习交往。活动主题由学生自主确定,使学生愿意参与交往活动。活动方式由学生自主设计,使学生积极参与交往活动。活动组织形式有利于学生广泛参与交往活动。如:在学习《和小树一起长大》一课时,我让小朋友自己组合好小组去玩泥巴,并自己商量好打算怎么玩,用泥土做成一样你们认为最棒的物品。学生们开心极了。分工、准备,发挥了集体的智慧,用矿泉水瓶子盛水,用小棒搅拌,还争论着做什么最好,不时地告诉老师和同学,“这是过新年时吃的蛋糕”、“这是爷爷最爱的小树”……不一会儿,各个小组的孩子们用泥巴做成了大乌龟、小树、小馒头、蛋糕……我再让他们介绍作成了什么怎样做成的,有什么用,大家争着说,争着做,甚至到下课还不肯停下。 有时,让小学生自己组织编排活动,从准备到开展活动都是一种交往合作的过程。如学习《欢天喜地过大年》、《进厨房》等,除此,还开展座谈会、辩论会、郊游、比赛等各种游戏与活动,创造机会,彼此交往、合作。从小培养学生的自主意识,班级中的事多授权给学生,小助手、小干部轮流做,使每人都有与人交往、交流的机会。 这样让学生自己去发现、去思考、去辨析,这一切都使大家感到某种程度上的自我实现,得到某种成就感,从中获得快乐和喜悦。 三、社会交往,培养孩子交往的能力。 《品德与生活》有他的特殊性,有些交往活动需要走向社会,如“春天的歌”、“快乐的春游”等需要孩子们与社会交往,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努力使学生做到: 1、主动交往。 有的农村孩子因为胆小、自卑,不愿主动跟人交往,结果有时受到了冷落。离开人与人的联系与人与人的交往,人就不存在了;离开人与人的联系、人与人的交往,人就不能发展。在诸多的联系、交往中,总有至近的、感情亲密的一圈人。我们的孩子应该在与人的交往中长大成人,这对于今天的独生子女来说,尤为重要。学生与社会交往的形式较为简单,形式主要有问路、自我介绍、公共场所活动、探视、走亲等。社区活动是学生同社会交往的主形式,我们学生利用节假日联系敬老院等场所,开展学生与老党员共度国庆,为孤寡老人献爱心,与大哥哥、大姐姐共联欢等形式多样的活动,培养学生与各种人进行交往,增强学生的社会性。如让孩子走向田野找春天,与农民们一起交往农作物的生长情况,走进商店去购买必需品,到敬老院与老人们联欢,和孤寡老人一起做“钓鱼”(纸鱼)的游戏,和老人结对,共同协作进行“钓鱼”,不仅给老人们带来了欢乐和童趣,在快乐的交往中,还加强了学生与他人交往的信心和能力。放手大胆地让学生走出校园,走进社会,参加各种实践活动,让学生成为“社会人”,从而学会主动交往。 2、悦纳他人。 我们必须培养学生悦纳他人,关心他人。在教育的过程中,我们要帮助学生学会悦纳他人,要有一种博大的关切心,学会对亲近的人如父母、同学、小伙伴等的关切。为此,我们的《品德与生活》课往往需要与家庭配合,与社会活动结合,有时需要课外延伸。在学《有人生病时》一课时,我先让学生说说生病时的感受,然后让学生做做小医生、做做小病人,让小医生诊断是什么病。通过这样的小游戏,不仅让学生体会到生病是一件非常痛苦的事,也让同学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