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委书记关于就业再就业与部分群众的对话

思想学习范文 发布时间:2010/10/18

市委书记关于就业再就业与部分群众的对话

市委书记关于就业再就业与部分群众的对话

咸阳市的就业再就业取得了十分显著的成绩。近日,就这一话题,记者同咸阳市委书记张立勇、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局长曹兴魏及部分群众,进行了对话。

记者:就业再就业工作十分艰巨,咸阳市让那么多的下岗失业人员重端饭碗,不知采取了什么措施?
张立勇:这是关系民生、实现社会和谐的大事,也是检验一级党委和政府执政为民能力的试金石。为做好这个工作,咸阳不仅把新增就业和控制失业率作为宏观调控的重要指标,纳入全市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目标体系,而且,还把担子压到了各县市区的两个一把手肩上,夯实责任,年终进行责任考核。在具体措施上,除深入挖掘我市传统的纺织、医药、电子、能化等产业的内部潜力,让这些产业在吸纳劳动力就业上继续发挥主渠道作用外,这些年,我们还依托建筑、旅游、租赁、物流等新兴产业和利用招商引资项目的建设,扩大就业渠道,仅新兴产业,从业人员已达15万多人。

记者:听说你们的足疗业也安置了不少劳动力。
张立勇:不错,优势产业也成为我们扩大就业和再就业的路子。就说足疗,咸阳是个医药大市,医疗人才济济,发展足疗业得天独厚,但在过去只有10多户,自从我们把这一优势产业重新挖掘出来后,已发展到425户,从业人员达10480人,这些人的收入很可观。还有农村的手织布产业,年龄大的农村妇女,不耽误喂猪喂羊,不耽误做饭,每人每月可收入600多元,现在,从事这一产业的已达3000多人。有岗位,我们设法安置,没有岗位,我们千方百计开发公益性岗位,像
保安、保洁、护老、托幼等,仅去年,就开发这样的岗位近万个。另外,还鼓励下岗失业人员到农村创业,已建成了6个下岗职工大棚蔬菜种植基地、440个大棚,安置下岗失业人员880名。今年,再建蔬菜大棚360个,安置下岗失业人员1600名。

记者:咸阳市基本上消灭了“零就业家庭”,请曹局长介绍一下这方面的情况。
曹兴魏:我们在全省率先开展了“零就业家庭”就业援助行动,给这些家庭送政策、送岗位、送技能、送服务,落实社会保险,这一行动加上开发的公益性岗位,全市2369户“零就业家庭”,已有2535人端上了饭碗。

记者:去年和今年,你们让多少人实现了就业再就业?
曹兴魏:去年,全市新增就业69990人,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21425人,分别是省上下达任务的194%和191%;今年到4月底,新增就业人数14610人,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5585人,分别是省上下达任务的38%和40%。

记者:请于师傅和马老先生谈谈自己的情况。
于永锋(咸阳秦宇建材总厂下岗职工):1992年,由于厂子效益不好,我和媳妇都下岗了,一时间感到天都塌了。咱年龄大,又没有一技之长,只有去摆地摊,每月弄得好,也只收入300多元,日子简直过不下去。,咸阳市搞了个下岗职工大棚菜种植基地,号召城里的下岗职工到农村去种大棚菜,还免费提供大棚、免费技术指导、帮忙提供小额贷款呢!和媳妇一合计,这等好事,咋能不干?二话没说就报名了。我们承包了两个棚种西红柿和黄瓜,每年的收入都在1.5万元以上,生活比过去好多了。我觉得让城里的下岗职工到农村就业,政府这步棋走对了。我们现在吃在大棚,住在大棚,收入又有保障,生活又自由,现在就是让我重回厂里上班我还不去呢。只要国家的政策不变,我就一直在这里种下去。
马科(家住渭城区北平街辘辘把巷16号):多亏了党和政府开发的公益性岗位,让我67岁的老汉省心多了。1999年我女儿马春燕从肉联厂下岗,仅靠女婿赵富平每月600多元的工资维持生活,一家3口生活很艰难。我自己也不宽裕,但还得操这份心,不时接济他们一点。女儿为了生活也四处奔波,但由于没有一技之长,一直找不下个稳定工作,我和老伴愁扎咧!10月,渭城中山街道办事处的工作人员找上门来,把女儿安排到办事处的信息综合服务部工作,不但每月有了500多元的稳定收入,而且她还帮助辖区的下岗职工联系工作,这确实让我想不到,看着他们的日子好了,甭提我有多高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