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化进程中城市管理的对策研究

经验交流范文 发布时间:2010/10/31

城市化进程中城市管理的对策研究第2页

场、停车场、环卫设施等配套基础设施建设严重滞后,最终增加城市管理的难度,也影响了管理的质量。
如由于居民区市场设置不足,执法人员去管,他们会抱怨“不准在街头巷尾摆摊,叫我们到哪里卖”;又如行人乱扔废弃物问题,市民也很无耐,“满大街找个果皮箱很困难,不扔地上扔哪里?”这种现象反映出城市功能完善与否。如果各类市场、停车场、环卫等设施比较完备,就可以使那些为生计所迫的占道摊贩、乱停乱放的各类车辆“有场可进”、“有市可归”,而随地乱吐乱扔等不文明行为了会减少许多。
(六)城区正处于大建设时期,客观上给城市管理带来了新的难度
城正处于大建设时期,按照县委政府确定的“扩大城市外延,提升城市内涵、完善城市功能,改善城市环境”城市发展思路,县城南北、两冀都在进行大规模开发和建设,各个建筑工地的建材、渣土运输车辆无可避免地对城市环境卫生造成严重污染,虽然城管部门也积极采取多项措施进行管理,沿途扬、溢、洒、漏,带泥上路现象仍时常发生,治理工作收效甚微;且由于今年以来河滨农贸市场、沙坝市场、水果市场拆建,其余市场容量有限,不能满足消费者及经营者的需求,导致违章占道经营现象突出。上述原因严重影响了城区市容环境卫生。
三、对策与建议
(一)树立现代化的城市管理观念
1、坚持“以人为本,以环境为中心”的指导思想。
城市管理要忠实代表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一是遵循“人性化”原则。所谓“人性化”就是要充分尊重人的存在和价值,不断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包括现实的需要和可持续发展的需要。现实的需要已由过去的“水电路房”四大瓶颈转变为绿化、环卫等方面的滞后。可持续发展的需要则应大力加强环境建设,确保资源的可持续开发。二是追求“人格化”品质。所谓“人格化”,就是把城市赋予具有吸引力的人文色彩和特色风范,从而产生独到的人格魅力。对于来讲就是建设“壮苗民族文化特色浓郁的山水园林城市”。三是发挥人的创造性。人是环境建设的主体,必须发挥广大人民群众的主动性和创造精神,使每一个人都成为环境建设中的活力“因子”,成为我们美好家园的风景线。
2、坚持“依法治城、以德治城”的基本方针。
“依法治市”的基本方针就是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把城市管理纳入法制化的轨道,不断提高依法行政的水平。一是要彻底解决城管综合执法的合法地位问题。二是要坚持“严管重罚”的原则。三是不断强化执法手段,加大执法力度。“以德治市”的基本方针就是要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急群众之所急,想群众之所想,用优良的作风感染群众,用优秀的品德鼓舞群众,用优质的服务方便群众。一要坚持以民为本的执法理念。执法中要讲究执法艺术,针对管理对象的在社会各阶层的不同特点,有的放矢地采取不同的管理方法。尤其是对下岗职工、进城农民、残疾人等弱势群体,更要注意方式方法区别对待。二要尊重和保障人权。执法中既要坚持原则严格管理,也要换位思考,多为管理对象着想,运用疏堵结合、管理与教育并重的方式,尊重其人格、维护其权益、体恤其需求、顾及其感受,通过实行柔性管理,来体现人文关怀,充分尊重和保障人权。
3、坚持“丰富文化内涵、提升城市品位”的工作思路。城市就象一本书,有的粗俗浅薄,有的博大精深,之所以给人的感受不同,就在于文化内涵的多寡、城市品位的高下。城市管理工作要代表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必须不断丰富文化内涵,提升城市品位。对我县而言,一是提升城市个性品位。发挥我县作为全州政治文化中心和窗口的优势,充分展示繁华边城景象和独具特色的壮苗文化色彩,使其独特个性焕发出无穷魅力。二是提升城市经济品位,构筑区域性的科教、文化、商贸、信息中心,明确经济发展的侧重点和主攻方向,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存、经济与环境的良性互动。三是提升城市建设品位。做到给排水、供电、通讯、道路交通、自身建筑等多系统并举,实现层次递进、功能升级、协调发展,从而不断改善人的生存状态。四是提升城市管理品位。增强公德意识和法制观念,理顺综合执法、行政管理等体制,引导市政、环卫、园林走社会化、市场化的路子,形成相互协调、运转自如、精简高效的管理格局。
4、坚持“由突击型到长效型、由粗放型到精细型”的历史转变。城市管理应当由过去被动迎检,突击执法转向经常性、规范化的管理,由过去粗线条、低层次、低水平徘徊的局面转向从细微着手,注重塑造精品的高级阶段。一是要运用综合手段来管理。在运用行政手段的同时,要同时运用经济、法律等手段,真正实现标本兼治。比如处理乱摆乱卖问题,在驱赶、取缔的同时,要出台配套招商政策加快相关市场的建设,引导马路市场归市经营,马路摊担归店经营,从根本上解决严重影响市容的顽症。二是要逐步延伸推进。城市管理要上新台阶,上新水平,必须由主干道向背街小巷延伸、由公共地域向居民小区、单位庭院延伸、由城区向城郊结合部延伸、由重点时段管理向全天候管理延伸、由市容管理向综合管理延伸。在地域上,应当整治一片、巩固一片,然后逐步推进,最终实现城市的每一角落都没有脏乱差的容身之地,但这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必须一步一个脚印扎扎实实地抓,不断巩固和扩大成果。在时间上,由现在的着力抓违章现象出现较多或特定的重点时段的管理到全天候24小时的监控跟踪管理。在内容上,通过巩固市容管理的基础上,推进对环保、静态交通等多面、综合性管理。
5、坚持“管理现代化、城市现代化”的目标取向。我国正处在新世纪大发展的重要历史时期,无论国际还是国内,说到底就是环境竞争,环境是金钱、是品牌、是生产力,哪个城市环境好,人就往那去,资金就往那里流,各种物质就往那里聚集。因此,城市管理从某种意义来说就是发展生产力,通过管理现代化,促进城市的现代化。一是要创新管理观念,打造服务型城市管理。二是创新作业方式,通过引入市场竞争机制和高新技术,使传统的市政、环卫、园林等的作业方式发生革命性变化。三是创新管理手段。要加速“数字城管”信息基础设施建设的进程,真正把城市管理的水平提升到一个崭新的高度。
(二)建立规范高效的城市管理体制
1、积极探索城市管理综合执法路子,加强执法队伍建设,促使城市管理由经验型向法制管理型转变。改革现行城管执法体制,相对集中行政处罚权。也可以效仿其他城市,组建城市管理综合执法机构,负责集中行使市容环境卫生、市政设施、城市规划、城市绿化、环境保护、工商行政管理、公安交通等方面管理法律、法规、规章、规定的行政处罚权,有效地解决分散执法,效率不高的弊端。
2、建立和完善现代化综合管理体制,在宏观调控强化的前提下,转变政府职能,采用“两级政府、三级管理”的管理体系,明确关系,重心下移,合理划分县、镇、社区在城市管理中的范围、责任和权限,进一步落实管理责任,发动和增强全民参与城市管理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可在县镇两级政府都设城市管理机构,县设城管综合执法大队,各社区设立城管综合执法中队,形成“以县为中心、以社区为重点、以街道为基础”的城市管理体系。
3、统一执法队伍。注重执法队伍“内强素质、外树形象”,统一执法身份、统一执法职能、统一执法牌证、统一执法程序、统一执法服装,树立城管执法新形象,提高执法工作效率和质量。
(三)建立完善城管法规体系,实现城管有法可依、有章可循
1、要制定统一的综合行政执法实施细则,将行政处罚的依据、行政办案的程序、管辖范围加以明确规定。现行的行政处罚法规定的不完善,且无具体的实施办法。要加快行政立法工作,出台具有可操作性的地方城市管理法规,同时建立完善的对执法队伍的管理规章制度,定期检查、考核、评比,使行政执法人员有章可循,有法可依,尽量减少诉案的发生。
2、要落实各项规章制度。“徒法无以自行”,再好的法律法规,制度不落实,如一纸空文。行政执法就是要维护法律的严肃性和政府的权威性,城市管理实行综合行政执法是管理好城市的一个重要手段,是一项长期而又艰巨的任务,在执法和管理过程中,必须要落实各项规章制度。
(四)加强城市环境源头管理,以科学合理的规划指导城市建设,注重环境保护,促进城市管理良性发展
1、高度重视环境保护,严格控制污染项目、行业准入,清理整顿城区污染区、污染源。
自然生态环境是人类生存和社会进步的物质基础。良好的环境,可以提高城市的对外吸引力,促进城市经济的持续发展。要对环境保护工作给予高度的重视。第一,严格控制污染项目。在项目审批中,坚持把环保标准作为第一标准,达不到国家规定标准的不予批准;在项目的建设过程中,要求将环境治理和项目建设同步。对影响城区环境的历史遗留的污染企业,限期搬迁并进行治理。第二,加强城市绿化工作。巩固提高园林绿化水平,逐年增加公共绿地面积,搞好平面绿化、垂直绿化,广栽地被草坪,实现城区内黄土不裸露,建设小品园林,使城市景观不断发生新的变化;要完善新建道路的绿化工程,建成绕城公路绿化带,形成以城区绿化为核心,以面山绿化为城市生态防护网架,以道路绿化为纽带的高水平的点线面结合、大中小配套的园林绿化网络体系。第三,加强水资源的保护利用。要以保护盘龙河水源为重点,划定若干饮用水源保护区,严格进行控制;逐步建立较为完善的城市污水处理系统,提高城市生活污水和综合污水处理率,要努力实现“污水不下河、河水变清、死水变活”的整治目标。第四,提高全社会的环境保护意识。要建立健全环境质量监测体系,定期向市民发布环境质量预报。继续大力开展全民参与的创建“省级卫生城市”、“山水园林城市”活动,实施市容卫生长效管理,使城市环境、卫生状况有明显改善,努力在全社会形成“人民城市人民管,管好城市为人民”的良好氛围。
2、从城市功能、城市管理角度合理调整城市布局,指导城市建设,进而逐步完善城市功能。加强城市公益性基础设施的合理规划并力争建设得更多更快更好,为广大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