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动保障局就业再就业工作经验材料

工作体会范文 发布时间:2010/9/6

劳动保障局就业再就业工作经验材料

是一个百万人口大县,农村富余劳动力,下岗失业职工、复员退伍军人、大中专毕业生人数较多,就业再就业形势严峻。近年来,我县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全国、省、市再就业工作会议精神,坚持以促进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为中心,进一步健全和完善公共就业服务体系、劳动力市场信息网络体系、就业服务社会信用体系和再就业统计体系,推进了市场导向就业机制的形成,确保了全县就业局势的基本稳定。至,全县城镇新增就业岗位13710个,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4%以内。
一、发展县域经济促进就业再就业
就业是民生之本。近年来,我县以发展为第一要务,采取招商引资、发展项目带动一批,发展第三产业和服务业吸纳一批,扶持发展非公有制经济安置一批,开发公益性岗位、社区就业岗位帮扶援助一批,扩大劳务输出异地就业一批的办法千方百计多途径安置就业68200人。
一是发展特色农业消化劳动力。阳新是个百万人口的农业大县,工业基础比较薄弱,农村富余劳动力较多。为此我们在调整农业结构、发展特色农业上下功夫,鼓励农民以农为主,自主创业。通过几年来的发展,我县已经成为苎麻生产加工基地,建材生产基地,面向黄石、九江、武汉等周边城市的农副产品生产基地和旅游休闲基地。全县新建吴茱萸和优质苎麻种苗基地各200亩,新发展吴茱萸1.6万亩,优质苎麻3000亩,意杨8万亩,湖蒿8000亩;发展网箱养鱼4000口,鱼珠混养1.6万亩,鱼蟹混养13万亩;发展畜牧养殖小区13个,养殖大户180户,农业总产值比上年增长8.9%。农业的规模化集约化经营,加上全面落实“两免三补”和农村土地二轮延包政策,农业的综合经济效益不断提高,从而吸引了3万名农村富余劳动力就地消化就业。
二是发展规模工业吸纳劳动力。近三年来,我们充分发挥本县的资源优势和政治优势,先后争取到了长江干堤建设、富河下游改造等国家级重点项目5个,带动就业4000人,仅华新6号窑投产就一次性招工570人。先后建成投产了鸿骏铝厂、远东苎麻有限公司等一大批产值过千万,利税过百万的规模工业,全县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己达54家,生产启动面达100%。远东二期、晨天化工二期等7个重点项目全面竣工投产,共完成投资2.3亿元;华新二期、长阳蒙特锰业、远东新区扩建等总投资9.4亿元的15个重点项目相继开工。据统计,三年间,规模工业为全县新增就业岗位6200个。
三是发展第三产业分流劳动力。我县出台多项优惠政策,鼓励劳动者立足当地资源,自筹资金,自主经营,自我发展,自主创业。据工商部门统计,末,全县从事饮食、商贸、加工等第三产业的从业人员己达24600人,比末净增7000人。
四是扩大劳务输出转移劳动力。我县加大宣传力度,引导劳动者转变择业观念,扩大劳务输出。每年春运期间,到大车站、汽车站和劳动力市场设立“民工有序流动服务站”免费提供政策信息咨询,方便广大民工顺利出行。并在民工相对集中的广东中山、浙江温州等地设立劳务管理站,实行跟踪管理和维权服务。经过多年来的市场历练,我县的劳务输出已经形成了以沿海发达城市输出为主,西部大中城市输出为辅,辐射韩国、新加坡等国为一体的总体格局,并呈现出由“盲目自发型”向“政府组织定向输出型”转变、由“体力型”向“技能型”转变、由“打工族”向“创业族”转变的发展态势,使打工收入成为我县一个新的经济增长点。全县有16.9万人在异地就业,年挣回资金10亿元。打工经济己成为我县农村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之一。[本文出自那一世范文网m.nayishi.com-http://m.nayishi.com]
五是鼓励能人创业安置劳动力。一方面引进外地能人,兴办规模企业。我县通过大规模的招商引资,一大批企业落户阳新。全县共引进外地老板百余个,千万以上规模企业12个,为阳新安置劳动力5000人。另一方面动员本地能人,回乡创办企业。外出打工者中不乏一批市场意识比较超前,管理经验比较丰富,自有资本比较雄厚的佼佼者。我县先后出台种种优惠政策,鼓励他们回归故里,就地创业,反哺家乡,安置乡亲。全县先后有名打工者回乡创办经济实体1680多个,安置6000名劳动力就地就业。
二、落实优惠政策促进就业再就业
中发[]12号文件下发后,我县及时召开了进一步促进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工作会议,成立了落实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扶持政策领导小组,出台了《关于下岗失业人员%26lt;再就业优惠证%26gt;发放工作的通知》、《阳新县下岗失业人员小额担保贷款实施意见》、《关于搭建社会保障工作平台的通知》等一系列配套政策措施,大力推进就业再就业工作。
一是免费发放优惠证。我县按照中发[]12号文件精神,组织专班对具有劳动能力并有就业愿望的国有企业下岗职工、国有企业失业人员、国有企业关闭破产需要安置的人员和享受最低生活保障并且失业一年以上的城镇其它失业人员进行了全面的调查摸底,按照“应发尽发,必发快发”的原则,累计发放《再就业优惠证》6333本。
二是落实扶持政策。有10866人通过再就业扶持政策实现了再就业。其中:协同有关部门减免税费420万元,通过税费减免政策实现了自谋职业或灵活就业3820人;发放小额担保贷款49万元,有34名下岗失业人员实现了自主创业并带动266人再就业;对21家商贸服务型企业和1家主辅分离企业给予社会保险补贴239万元,吸纳安置下岗失业人员1174人。
三是加大财政投入。我县财政在比较困难的情况下,根据上级文件精神,按不低于本级财政上年度一般预算收入的1—1.5%,共预算安排促进就业再就业资金592万元,直接用于就业再就业工作。还从财政拿出900万元,用于再就业援助和企业改制经济补偿金的支付。
四是开发公益性岗位。我县大力开发从事街道环卫、社区保洁、园林绿化、配送快递、医疗守护等服务性社区就业岗位2910个,帮助3850名下岗失业人员实现了再就业。其中公益性岗位502个,帮助300名“4050”人员和202户双下岗失业人员家庭中的至少1人实现了再就业。
三、强化技能培训促进就业再就业
由于多数打工者缺乏技能,在外靠吃“青春体力饭”,不仅择业的机会少、收入低,而且工作无固定,有时连权益也得不到保障。为此我们把大力推进职业培训和创业培训作为促进就业工作的重要手段一抓到底。
一是重组教育培训网络。逐步建立起了以县劳动就业训练中心为主体,以黄石一技校、阳新电大为依托,以民办培训机构和乡镇培训网点为补充的三级就业培训网络。末,全县有资质的各类培训机构发展到11家,常年任课的教师增至260人,年均在校学生达到3000人。
二是实施“三大培训就业”工程。我们采取自办、合办、联办等多种办学形式和短训、长训等教学方法,通过免收或减收培训费等政策鼓励,积极实施“三大培训就业”工程。“技能就业培训”工程。由劳动保障部门牵头,对下岗失业人员和进城务工的农村劳动力作为重点培训对象,组织培训后由劳动部门推荐就业。“阳光培训”工程。由劳动、农业等部门牵头,省“阳光工程”办公室认定的县电大、黄石一技校、01电脑和亿达电脑学校四个培训基地承办,组织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并以代金券的形式对农民培训费用予以直补。“扶贫培训”工程。由扶贫办牵头,重点对农村“零转移”农户进行帮扶,确保每户至少培训1人,外出就业1人。截止目前,全县共培训农村劳动力7600人,有4200人实现了异地就业(其中帮扶247户“零转移”农户外出就业262人),3400人就地就近从事农业深度开发就业。组织下岗失业人员免费再就业培训6800人,70%的学员实现了再就业。
三是发展订单定向培训。我们先后与台资广东中山宝元鞋厂等10家企业建立了稳定的“企校合作”关系,每年按用工单位提供的用人标准实施培训计划,毕业后安排学员到委托培训的企业就业。三年来全县累计开办各种类型的培训班300期,培训劳动力3.6万人次,其中组织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培训120期6800人;组织农村劳动力培训170期7600人;举办创业培训班10期420人。全县先后有6200人通过技术培训实现了异地就业,5800人就地就近从事农业深度开发就业,280人实现了自主创业。
四、构筑服务平台促进就业再就业
由于我县经济发展相对滞后,需要就业的劳力特别多,为使更多的人能够尽快就业,我们多方疏通就业渠道,着力构筑就业平台,为外出打工农民和下岗再就业职工提供全方位的就业服务。
一是打造就业“主阵地”。我县筹资110万元,建成了占地400多平方米、可同时容纳千余人交流洽谈的阳新县劳动力市场。市场内配置了信息触摸屏、大型电子显示屏等现代信息显示设备,设置了信息中心区、信息查询区、洽谈面试区、民办职介区和一条龙服务区。建立了市、县、社区相通的局域网,通过局域网和互联网与全国多家劳动部门建立劳务“热线”,通过网络平台进行网上供求对接,从而确保了就业时效,减少了求职的盲目性,提高了职介的成功率。三年来劳动力市场共发布用工信息3460条,求职登记2.8万人,组织劳务输出170批4820人,举办大中专毕业生、复员退伍军人、大龄特困下岗失业人员专场劳务招聘洽谈会和再就业援助活动18次,现场招聘1126人。
二是构筑就业“桥头堡”。我们在务工比较集中的浙江省温州市设立了劳务管理站,后升级更名为“湖北省驻温州市劳务管理站”,并分别在沿海和西部10多个省市建立了同样的驻外劳务站点。通过这些驻外劳务站点,搜集市场用工信息,沟通用工单位感情,处理各类日常事务,维护在外打工人员合法权益。三年间,驻外劳务站点向县劳动力市场反馈劳务信息1840条,组织劳务输出3800人次,处理劳务纠纷11起。
三是形成就业“补给站”。我县先后建立了21个镇(场)、社区基层劳动保障服务机构,并为他们配备了微机。各基层机构在入户调查的基础上,适时将下岗失业人员基本情况和农村劳动力资源状况输入微机,并建立了就业困难对象和双下岗失业家庭台帐,以便进行跟踪服务。三年间,基层劳动保障服务机构援助困难人员就业1800人,订单输出农村劳动力3000人。同时我们还鼓励支持民办中介组织参与职业推介活动,不断规范中介组织的职介行为。全县民办中介劳务组织己发展到25家,三年累计推荐1730人就业。
四是开辟就业“一条街”。通过招商引资兴建了兴国州古商城,改造了莲花池招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