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验活动在《品德与生活》课程中的实践与探索
综合论文范文 发布时间:2011/1/5
体验活动在《品德与生活》课程中的实践与探索第3页
老师。学生的许多品质与习惯都是在家庭里养成的。这里是他们学习自理自立的地方,是检验他们品德行为的重要阵地,也是他们走向生活、走向社会的起点。让学生体验亲情,引导孩子学会关爱、体贴父母,让学生感受家庭生活的苦与乐,这些品行的教育不是靠单纯的课堂教学所能完成的,必须要让孩子在家庭生活中感受、体验、并得到检验,才能一步步走向成长。 现在的孩子,大多是独生子女,他们在父母、长辈的过度呵护和关爱下,成了家里的“小皇帝”、“小公主”,养成了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习惯。他们对父母的艰辛劳动不懂得付出,只知道要求。如何扭转这种局面呢?在教学《进厨房》一课后,我通过动员,使家长明白了让孩子在家中参加践行体验的重要性。家长们纷纷表示,愿意协助老师,为孩子提供体验场所,并给予他们必要的帮助和指导。取得了家长的支持后,我要求学生利用双休日开展了“今天我当家”的系列体验活动:(1)为爸爸妈妈设计一日三餐;(2)根据自己设计的菜单去菜场为家里买一次菜;(3)用餐前帮妈妈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当妈妈的小助手;(4)用餐后帮助收拾、清洗碗筷,清理垃圾;(5)做一份水果拼盘请爸爸妈妈品尝。这次活动,收到了很好的效果。家长们纷纷打电话告诉我:“孩子好像一下子长大了,懂事了,知道体贴父母了。”的确,小朋友都从亲身实践中体验到了父母的辛劳,获得了家庭生活的真实感受,真正明白了要孝敬父母的道理。相信他们一定能逐渐养成孝敬父母的习惯。 (三)在社会实践中体验 杜威说:“准备生活的唯一途径就是进行社会生活,离开了任何直接的社会需要和动机,离开了任何现存的社会情境,要培养对社会有益或有用的习惯,是不折不扣的在岸上通过做动作教儿童游泳。”的确,学生脱离了社会实践,所学知识就会变成无源之水。因此,要让儿童形成良好的品德,就必须让他们参与社会实践活动。 实践活动是一种融说教于体验当中的活动教育,使学生在自我的需要和付出的体验当中,置自己于真实的情境之中,调动了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充分发挥了他们的主体精神,强化了德育内容,淡化了教育痕迹,激发了学生内心的波澜,从而触及心灵,生成情感,自发地形成自律的行动,养成良好的个性品德。 如:在《上超市》一课的教学中,我带领学生走出课堂,到学校附近的超市进行了一次购物实践活动。小朋友个个兴致勃勃,纷纷购买了家中需要的和自己喜欢的价值十元的商品。通过这一次践行体验活动,帮助学生梳理了超市购物的常识,拓展了教材内容,使课堂对孩子们真实的生活更富于指导作用,有利于学生知、行的统一。 心灵世界的教育不能靠“灌输”,也不能靠“塑造”,只能在师生共同参与,教学相长的过程中,由教师引领学生自主认识、自主体验、自主感悟、自主抉择、自主践行,才能寻找到自己的精神家园。 《品德与生活》课程中的每一项活动都直接指向教学目标,是为学生实现教学目标去经历、体验而设计的,不是为活动而活动。为了体现活动的有效性,我们在教学中要明确每个活动的目的,要让全体学生真正走进活动,在活动中体验、感知、感悟,提升自我。 康德先生说,世界上有两样事物美好而具有震撼力,一是头顶的灿烂星空,二是心中的道德法则。体验将架起学生的生活与心灵之间的桥梁;体验将在学生心灵最深处实现道德与内心的整合;体验将让我们已融入道德法则的心灵如星空般璀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