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验活动在《品德与生活》课程中的实践与探索
综合论文范文 发布时间:2011/1/5
体验活动在《品德与生活》课程中的实践与探索
曾经看到这样一个故事:一位中国的历史老师到美国去讲学,他只带了一个盾牌和一把水枪。课堂上,美国学生问了他许多有关中国的问题。他根据学生的提问,分别给他们打了分数。然后告诉大家:如果前排学生交上10美元,就可以把低分改成高分。这下激起了同学们的愤怒,尤其是坐在后排的同学,纷纷用粉笔头砸他。他就用盾牌抵挡,并以水枪还击。一阵喧闹之后,这位老师才切入正题,原来他要介绍的是一位为争取权利而斗争的著名黑人领袖。也许有人觉得这样的“课堂设计”有些“过火”,但教学效果却极好。因为学生有了切身的体验,真正感受到了争取权利的迫切性和重要性。上面的故事让我们感触颇深:体验是置身其中的心灵感受,体验能震撼心灵。我们的品德教育不正需要这样的“体验”吗?它能彻底改变“黑板上讲道德”、“书本上学道德”的传统的“知性教育”模式,引导学生通过亲身经历和实践活动获得真实的感受,而这种伴随着丰富情感活动的内心体验又是形成认识、转化行为的基础。可以说,“体验”犹如一座桥梁,能让道德直抵儿童内心,从而实现主体与外部世界的沟通,实现道德知识向情感能力的转化。
一、转变理念:让体验充盈课堂生活
苏霍姆林斯基说:“道德,只有当它被学生自己去追求,获得亲身体验的时候,才能真正成为学生的精神财富。”的确,体验是最真实、最感性的一种内心感受。生活的体验、情感的体验,能内化学生的道德认识,激发学生的道德情感,培养学生的道德意志,引发学生的道德行为,使知、情、意、行在品德形成过程中成为和谐的整体,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而大量事实也证明,学生只有获得切身体验的东西,才能入脑入心,珍藏永久,对人生的成长与发展起到引导作用。因此,在《品德与生活》课的教学中,我们要让体验充盈学生的课堂生活。[本文转载自那一世范文网-http://nayishi.com找文章,到那一世范文网]
(一)打造生活课堂:由“说教道德”走向“体验生活”
生活是道德的田园。离开了生活,道德只是干瘪、抽象的条文,不可能在学生的心灵中生根发芽。而传统的思品教学忽视对教育主体的关注,往往把品德从儿童的生活中剥离出来,以教材为中心,重说教、重灌输,常常是“一根粉笔一张嘴,唠唠叨叨讲到尾”,这是造成德育实效性不强的根本原因。其实,学生真实的生活是最好的课程资源,因为学生只有在自己的真实生活中才能进行有意义的学习。就像《新课标》中所指出的:“道德寓于儿童生活的方方面面,没有能与生活分离的‘纯道德的生活’。儿童品德的形成源于他们对生活的体验、认识和感悟,只有源于儿童生活实际的教育活动才能引发他们内心的而非表面的道德情感、真实的而非虚假的道德体验和道德认识。”
新课程中,我们品德教师应是“派往儿童世界的大使”。因为小学低年级儿童的心智发展并未进入到抽象或相对宏观的层面,儿童的体验活动大都围绕其能够看得见、摸得着的具体生活进行,因此,我们在教学中要善于从他们的实际生活中捕捉、提取和开发有教育意义的内容,不断丰富和推进体验活动的进程,使课堂生活成为一种快乐、积极、有意义的生活,促进学生在这种生活中体验、感悟。
1、链接儿童的以往生活
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我们的教育对象的心灵绝不是一块不毛之地,而是一片已经生长着美好思想道德萌芽的肥沃的土地。教师的责任首先在于发现并扶正学生心灵土壤中的每一株幼苗,让它不断壮大,最后排挤掉自己缺点的杂草。”的确,每个儿童都有自己的生活经验,这是我们开展品德教学的基础。我们教师要从了解儿童已有的生活经验和他们对生活的感受、认识、体验和感悟开始,唤起学生以往的生活经历,寻求已有生活经验与教学内容的最佳结合点,提升学生对现实生活的体验和理解。
例如:在《有人生病时》一课的教学中,我首先创设了一个情境:奶奶生病了,你怎么照顾奶奶?让学生进行表演。然后交流、讨论:你认为他哪些方面做得好,哪些方面做得还不够?你平时的生活中碰到过这样的事吗?联系实际,说说你是怎么做的。通过引导学生回忆以往的生活经历,让他们在积极的自我教育中促进生命的健康成长。
2、关注儿童的现时生活
很多老师有这样的体会:课堂上,学生能够对答如流,懂得的道理也很深刻,但一回到实际生活中,却常常出现“我行我素”的现象。究其原因,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我们忽视了品德教学与学生现实生活之间的联系,使得课堂教学成为“空中楼阁”、“纸上谈兵”。如今,新课程倡导教育要回归生活,我们特别应该关注儿童正在进行中的现实生活。这种关注有双重意义:一方面,学校教育要为学生的未来生活做准备;另一方面,我们的课程更重视关注怎样去改善、促进儿童正在进行中的生活。因此,在教学中,我们要让课堂与生活接轨,让儿童学会营造一种属于他们自己的健康、积极、快乐、负责任、有爱心、有创意、肯动脑的生活。
如:在上《美丽的校园》一课时,我考虑到一年级新生刚入学,对自己的学校还很陌生。于是在上课时,我就带着学生到学校的各层大楼去参观,让学生边走、边看、边听老师介绍。通过实地参观,同学们认识了自己的学校,也知道了学校的各种制度,比如:上下楼梯要靠右走,走廊上不能追跑等等。我还特地带领同学们看了学校里的评比橱窗,使他们初步体验到要努力为班级争光。这样,我们的《品德与生活》课帮助学生尽快地认识了学校,为适应小学生活打下了基础。在课中,同学们可以自由提问,有什么不明白的地方可以从交流中得到解答。我们在关注学生现时生活的同时,渗透了爱学校、爱班级、爱公物等方面的品德教育。
3、引领儿童的未来生活
学生的生活不是一成不变,而是发展变化的。课程中有些内容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的确有距离,但现实生活中没有不等于将来生活也没有。这就要求我们教师不能只停留于学生自然或自发的日常生活,而应该着眼于儿童的未来。我们要对儿童的未来负责,要关注儿童的未来生活,对儿童的未来生活进行必要的指导。因此,在教学中,我们应该围绕发展性目标设计教学体验活动,更多地选择一些“源于生活而又高于生活”的教育内容,提炼出一些与时俱进的教育元素,展开一些有期待效应的活动,来帮助学生获得积极的体验,促进他们的健康发展。
(二)唤醒参与意识:由“被动接受”走向“主动体验”
现代教育理念告诉我们:“学生的思想品德是接受外部影响并经过主体内化过程才形成的”。因此,品德教育并不是一种由外到内的简单灌输过程,也不是光靠一般的讲课所能解决的。只有激发学生的自主参与意识,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道德生活,亲身去感受、体验、思考和实践,才能使外在的道德要求与学生内在的思想、情感发生相互作用,变为他们自己的需要和行为动机,让学生在体验感悟中发展道德。
1、激发参与体验的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想来这句话真的很有道理。对于感兴趣的事物,谁不乐此不疲?激发学生积极参与体验活动的兴趣,绝不是用一些形式上的东西吸引学生,更不是搞花架子取悦学生,而是应该用我们的“真诚”去打动、唤起学生参与体验的激情。首先,教师的态度要真诚,要用百分真心去尊重学生,尊重学生的权利。这样,才能让学生愿意接近教师,愿意积极参与各项体验活动。其次,教师要学会真诚地欣赏学生。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应以欣赏的眼光看待班上的每一个学生,善于捕捉学生在体验活动过程中闪现的智慧火花、情感火花、德性火花,并给予充分的肯定和鼓励,使其由小变大,由弱变强。教师欣赏的眼光、欣赏的手势、欣赏的语言,将进一步激发孩子参与体验活动的热情。 2、丰富参与体验的形式 有效的体验活动形式能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兴趣,调动他们的参与热情,强化其活动体验。尤其是低年级儿童,形象思维占优势,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在设计体验活动时能重视学生自身的兴趣、经验、生活习惯和道德水平,确保活动能从学生的兴趣、爱好、经验、关注点而非教师的主观愿望出发,多采用游戏、制作、实验、故事、表演等等儿童喜闻乐见的活动形式,引导学生用多种感官去观察、体验、感悟,使他们在主动积极的参与中,生活得到充实,情感得到熏陶,品德得到发展,为儿童形成积极的生活态度和实际的生存能力打下良好的基础。 3、关注参与体验的快乐 让学生体验到参与活动的快乐,不仅仅要求活动形式活泼有趣,更重要的是要让学生在参与的过程中体验到成长的快乐。一方面,我们可以创设条件,把学生的体验成果如:自己收集的资料、自己的感受、自己的创意、自己的作品等等,用各种形式加以展示,让学生在相互交流、相互欣赏的过程中产生共鸣,并从中获得成就感、愉悦感。而这种成就感、愉悦感又将成为一种动力,推动学生自主地投入到新的体验活动中去。另一方面,我们教师要切实帮助他们解决现实生活中的困惑、难题,他们在活动过程中获得了宝贵的生活经验,自然就会为他们带来巨大的参与的快乐,而这种快乐又能大大促进学生的社会性发展。 二、立足课堂:搜寻情境体验途径 人的精神世界之所以丰富,情感起着重要的作用。一个感情冷漠的人,是不会也不可能有高尚的道德情操的。因此,品德教育只有努力引发儿童内心的而非表面的道德情感,才能提高实效。 道德情感是道德需要是否得到满足所引起的内心体验。在思想品德形成过程中,道德情感起着“穿针引线”的作用。道德情感有助于道德认识的提高,有助于道德意志、行为的培养,并能促使行为习惯的养成。 道德情感具有情境性,一定的道德情境能激发相应的道德情感。在教学过程中,根据教学需要,为学生创设与现实生活紧密相关的各种情境,通过亲历情境,回顾交流生活经验,使学生在情绪上受到感染,情感上产生共鸣,从而拨动学生的心弦,引发学生的体验。情境体验的途径很多,在实践中,我觉得效果最好的是以下几种: 【游戏活动】 我们传统的品德教学往往局限于书本知识,教师唯教材马首是瞻,只注重知识的传授,强求学生对道德知识的记忆。我们要求孩子坐得端端正正的,不插嘴,专心听。于是,一个个孩子成了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