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与企业合作共同培养新型人才之路探索
高校与企业合作共同培养新型人才之路探索第2页
外国公司手中。就连我国目前普遍到几乎全民拥有的vcd播放机,其解码技术及芯片,仍然控制在飞利浦、c-cube等公司的手上,更不用说电脑产品了。实际上我国许多高技术产业,只不过是一个国外产品的组装车间,关键技术必须从国外进口,受制与人,因此,在市场上就没有了竞争力。为了扭转这一局面,抢占人才这个新经济时代最核心的生产要素,实现扩张,各企业应该与能够培养高层次、高水平、高素质的适合知识经济发展需要的人才的高等院校建立合作伙伴关系,直接于高等院校一起培养新型人才,为企业的后备发展资源,并向社会源源不断的输送新型人才。其实,如果我们认真观察都会发现新技术一般都临近于学术中心。比如在美国,新技术勃兴于波士顿一带的学术机构附近,或者兴起于靠近两海岸的学术机构。这两地发展新技术的优势并不是靠海,而是其临近主要的学术中心。飞利浦半导体公司总经理彼得·考克先生在考察中国西部时说:“这里的开发型人才不仅多,而且质量高,这是我们所需要的重要资源。”原来,只西安、成都、重庆,各类专业技术型人才就超过130万人,以西安为例,全市目前有近40所大专院校,140多个独立科研机构和几十个国家重点实验室,在38万名各类专业技术人员中,从事软件和网络开发的人才有2.5万。由此可见,各高校是新型人才的主要培养场所,企业要想增强市场竞争力,争夺高科技人才,应该主动与高校合作,与高校共同培养人才。综上所述,基于高校和企业在培养新型人才之间各自的优劣势考虑,以及新型人才的培养条件和现状分析,我们得出:高校和企业共同培养21世纪新型人才是很必要的。
三、高校与企业合作共同培养新型人才的可能性
目前,不管是教育界还是企业界人士,他们都认识到了自己拥有什么以及还需要什么,他们都渴望扩大自己的发展空间,加强互相合作,增强自身的竞争力。高校的职责不只是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能适应社会的人才;企业的职责也不只是赚钱,更重要的是创造财富。“麦当劳”的管理者认为,企业首先应该是培养人的学校,其次才是快餐店。
(一)高校希望与企业建立合作伙伴关系
1、高等教育模式急需改革。正如前文所述,现在我国许多高校的教学管理模式是与新经济时代极不协调的,高等教育中传统的模式必须进行改革。信诺立网络公司创办人陈成堂先生深有感触地说:“21世纪是科学技术的竞争和民族素质的竞争的时代,其实质是人才、教育的竞争,随着教育教学改革的深入,教学模式、教学手段的变革,越来越依仗以多媒体技术和网络技术为核心的现代教育技术的支持,校园信息网络将成为教育面向现代化的重要途径和重要标志之一。”随着网上虚拟教育的发展,正如美国纽约莱茵贝克未来趋势研究机构专家预测,他成为未来教育的发展模式势不可挡。
2、等教育改革和教学研究急需资金投入。要改革,要引进新的先进的教学设备,采用先进的教学手段,就需要有很大的资金投入,而我国国家在教育经费上的投入却远远无法满足教学改革的需求。据统计,我国的教育经费投入仅占国民生产总值的3.5%,而世界的平均水平已达到5.5%,每年用于教育方面的投入才1000亿人民币,人均年教育经费只有70元,而在发达国家80年代人均年教育经费就以达到了1000美元。为了缓解资金危机高校热切地希望有一具有雄厚势力的企业做后盾。
3、他山之石,可以攻玉。从美国西部的加利福尼亚大学和东部的麻省理工学院等高等院校发表的一系列报告表明:大学参与经济发展,直接与大型公司企业合作所带来的利益是巨大的,他们在提供最新知识,孕育高新技术,培养高科技人才后输送大批技术劳动力等方面发挥了不可代替的作用。21世纪将是一个全球一体化,人才公有化的时代。美国的这一认识对我们中国也是同样具有很重要的意义的。
(二)企业需要与高校合作并且具备合作能力
1、企业的形式及其发展潜力。从企业的组织形式划分来看,中国企业划分为私营企业、乡镇企业、外资企业、国有企业。目前,国有企业的绝大多数已经完成或正在进行改造股份制企业,在不久之后,将会成为庞大的股份制公司(企业)。美国等一些资本主义国家的企业划分为独资企业(又称单人业主制企业)、合伙企业和股份公司企业。根据鲍莫尔·马里斯维廉逊的研究结果,股份有限公司的出现,使得所有权和经营权分离,并使企业最高管理当局在企业利益结构和决策中的地位上升(这也证明未来人才的管理能力一定要很强)。经理层受雇于资本的所有者并为其服务,他们是具有科学管理知识的专职经理人,而且大多数经理层拥有企业股份,也是公司的股东。所以无论从他们自身利益还是科学管理的角度上,经理层都会重视企业的长期发展,重视在职职工的继续教育。而且,股份有限公司可以广泛筹集社会资金,企业规模大,可以满足技术创新大量的r%26amp;d经费的投入,及其有风险承担力。因此,象ibm、英特尔这样巨大的股份有限公司匀重视企业的创新,重视新人才的输入和在职人员的追加性教育,并从中获得企业的成功和持续发展。
2、企业寻求技术引导者和职工继续教育基地。企业的发展是一条曲线,当企业的技术落后时,当企业的设备陈旧时,当企业的管理混乱时,当企业的人才不足时,都会导致企业效益的下降。设备陈旧可以及时更新,管理混乱可以及时作出决断性的调整,但技术落后和人才不足就不是在一夜之间可以解决的问题。而且,有些企业甚至连效益下降的原因都无法洞察,最后导致企业的亏损或破产。所以为了防范于未然,聪明的企业家总是设法寻找技术的引导者(或企业“医生”),和为在职员工进行继续教育的基地。当然高校就是他们的最佳选择。扬子石化公司是国家特大型石化企业部门,他们在企业内传播现代科普知识,提高青年职工的科技意识,开展英语爱好者协会,学术报告专题讲座,研讨会等类似于高校学生的活动。他们的这些活动都很精彩,但从职工的收效看,他们总觉得缺少了一种氛围,这种氛围的最佳地点就在高校。
3、企业具备与高校合作的能力。从某种意义上说,企业是资金的代名词,一个规模大、效益好、有远见的企业是完全有能力而且非常重视在培养和吸收人才上的投资的,因为人才就意味着效益。国外的一些大企业几乎将产品销售收入的20%用于新技术开发和人才的培养。而且,目前高校所面临的资金困难一时是很难以得到解决的。企业的投资,将为高校的发展带来福音,将为新型人才的进一步培养带来无限希望。
(三)大学生日日盼“统一”
从大学生的角度来看,绝大多数人都希望能多与外界联系,多了解一些社会动态,了解市场行情。有些大学生还主动与公司联系,在校内成立某某公司总代理。比如,西南交通大学机械工程学院九九级的王某同学就是某牛奶公司的交大总代理理事长;成都电子科技大学某寝室的八名同学都是老板,在同学中起了不小的影响。的确,目前许多人认为大学学习应该向商业化和实用性方向发展,各种创业计划也应运而生。“创业计划”又名商业计划,是技术创新和风险投资结合的产物。这就意味着学生在创业时与企业有着必然的联系。一心只读圣贤书的学习模式已经不是21世纪大学生所能接受的,创新和创业已经代表了大学生的一种新朝向,“世界上有一个比尔·盖茨,但这个世界并不是都属于比尔·盖茨;世界上有一个杨致远,但这个世界上并不是仅仅只有一个杨致远;我们同样可以去梦想,去创造,去建立属于我们的‘私人王国’。让我们一起迈出成功的第一步!”——这是《电子科技大学首届大学生创业大赛手册》扉页上印着的宣传口号。
综上所述,高校、企业、大学生、人才四者之间是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的,高校和企业之间在培养新型人才上是相辅相成,互相补充的,而作为被培养对象的大学生们又热切地希望这两者的完美统一,使自己的个性得到更充分地发展,自己的能力得到更全面的提高,使自己能更好地具备新型人才的各方面能力和精神,更好地服务于社会。于是,高校、企业、大学生三者之间便发生了碰撞,在知识经济时代里产生了永恒的火花。
四、我国高校与企业合作共同培养新型人才的方式
培养具备学习能力、创新能力、管理能力、活动能力以及爱国敬业精神的21世纪新型人才,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虽然高校与企业间在培养新型人才方面具有许多互相补充,互相完善的地方,但要真正达到培养新型人才的目的,有效的合作方式是至关重要的,既关系到高校和企业自己的利益问题,也关系到人才培养的好坏问题。高校和企业合作的方式主要有:
(一)现实型合作
即高校技术入股,企业集团资金入股,高校的教授、研究生和本科生均可做一些研究课题,最后课题成果两家共享。(有些企业担心本科生不能参加科研工作,其实这是多余的,西南交通大学计算机九五级陈某同学自己制作了一个心理测试软件,现在已投入了使用,就是一个佐证。)这种合作方式对一些科研型企业或新兴的企业集团最为有利,比如机械制造产业,基因产业,电信产业等。这种互惠互利的合作方式,有顺畅的科研成果转化机制,就是说高校与企业集团所研究的成果可以很快地转化成为市场需求的产品,或者说市场需求的技术可以很快地在高校研究项目内找到,从而解决了高校有很好的技术却到处找投资困难与企业带着资金找高校困难之间的矛盾。这种合作方式,目前在有些高校与企业之间已经被采用,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二)高校内建立企业研究院
即在高校内专门开辟一块为企业培养特长型人才,并为企业的生存和发展提供研究和咨询的基地。在研究院内,高校可以根据在校学生自己的需要推荐一些具有这些方面专长或爱好的同学参加内部活动。企业可以选拔在职职工到这里进行特别培养并亲自监督。研究院的学员们兼学高校必修的课程,特别是一些文化素质教育课程和爱国主义教育课程,如思想道德修养、马克思哲学原理、邓小平理论研究等,以提高学员的综合素质和爱国敬业精神。并且请企业巨头,高校专职教授或高等技术人员授课,从企业中派出职业指导老师进行实践指导。学员学习期满,要通过论文式考题、实践操作或研究性课题并以等级制评价的资格考核认定,考核通过,才能取得由高校和企业共同颁发的毕业证。
(三)实施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