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思品课堂的教育细节

学术论文范文 发布时间:2010/11/19

关注思品课堂的教育细节

哲学家苏格拉底的父亲是一位著名的石雕师傅。在苏格拉底很小的时候,有一次他父亲正在雕刻一只石狮子,小苏格拉底观察了好一阵子,然后问父亲:“怎样才能成为一个好的雕刻师?”“看!”父亲说,“以这只石狮子来说吧,我并不是在雕刻这只狮子,我是在唤醒它!”“唤醒?”“狮子本来就沉睡在石块中,我只是将它从石头监牢里解救出来而已。”于是长大后的苏格拉底也成为一个著名的伟大雕刻师,他雕塑的是那个时代的人们的心灵。 这个故事给我们教师以丰富的启示。我们的学生都是石块里面沉睡的狮子,我们应该唤醒孩子们心灵深处的天赋理性和智知与内生性创造性力量。每个人心灵深处存在着一种“本源性”的道德意识,这种道德意识处于沉睡状态,需要我们教育者去唤醒、激发。 可是我们平时又是怎么做的呢?那么先让我们抓几个校园中的镜头,看一看。 镜头一:清晨,老师和学生陆续走进校园,当红领巾礼仪岗的队员向踏入校园的老师行队礼并微笑着问好时,有的老师毫无反应。 [本文转载自那一世范文网-http://nayishi.com找文章,到那一世范文网]镜头二:一个学生兴致勃勃地跑过来告诉老师,老师昨天我做了一个奇怪的梦,还没等学生说完,老师就说:老师正在改作业,你和其他同学说去。于是学生垂头丧气地走了。 镜头三:课堂上,一位小男孩迫不及待地举起手来,回答老师的问题,因为他很少能回答出老师的问题,但是一站起来,因为紧张话都说不清楚,全班同学都笑了。对此老师未置可否。 这样的细节在校园中应该说是司空见惯的,但从中却折射出许多让我们教师深思的东西。我们轰轰烈烈地开展新课程改革,倡导以学生为本,我们却忽略了学生作为生命个体的存在:不愿让学生坐下来谈话,不肯善意地抚摸一下学生的额头,不愿帮学生系一下松散的鞋带…… 作为“提高学生道德认识,培养学生道德情感,指导学生道德行为”的主要课程——思想品德课,我们是否更要引起注意,在课堂上关注每一个教育细节呢?在我们追求开放、合作的同时,关注细节是否更能让思品课堂变得完美?更能让思品教学达到实效呢?讲求实效才是思品课达到育人目的的关键,而注重细节则是达到实效的保证。 现在不少人总喜欢把课改和一些宏大的东西联系在一起,可我总觉得,有些东西一旦宏大起来了,就很容易使人变得浮躁、功利,或者是望而生畏,甚至踯躅不前。在宏大的东西背后,往往蕴藏着一种智慧,它就是——细节。每一个细节尽管很单纯,但它都是教师教育观念的一种流露,是教师教育风格的一种表达,是教师教育能力的一种体现。 细节的实质是什么?细节实际上是一种长期的准备,从而获得的一种机遇。细节是一种习惯,是一种积累,也是一种眼光,一种智慧。只有抱着这样的工作标准,我们才能注意到教育的细节。在物理学上可以细到粒子,医学上可以分到细胞,数学上可以从0到无穷大,让我们从0做起,1就是1,2就是2,心中有一万,着眼1+1,才能创造出教育的价值。 一、细节在“拈断数茎须”的敲打中 充满魅力的教学细节,要靠教师精心创设,用心打造。它不是浅尝辄止的表面“作秀”,不是为刻意追求“亮点”而设的“应景之作”,也不是明知不可为或不必为而为之的故弄玄虚,而是对文本、学生、环境深刻理解和把握后的自然而巧妙的“创设”。一棵树最能体现其生命活力的是繁茂的枝叶,一堂课的精彩莫过于生长期间的闪光细节。课堂的精彩生成离不开对文本、对教学过程中细节的精心预设,教师要用开放的胸怀去预设理想的教学情境,这样才会在课堂生成中左右逢源、信手拈来,才能“点石成金”,让浅陋变得深刻,失败转为成功,平凡变成伟大。 1、预测学生反应寻找细节 细节是活的,它体现在不同的情境中;细节是无数的,课堂存在着许许多多的细节。对于教师来讲,教学是一种工作,但更是一种创作。“教学预设”是教师备课环节中的重要一环,我们要预测学生在课堂上学习和心理反应,希望能够充分考虑到课堂中所有可能发生的事件。所以在考虑这些细节时不但要考虑上课前学生不同的认知基础、能力水平、情感取向,也要预测学生在课堂上面面临这些细节时的学习和心理反应。 比如《生活中的你我他》反映的是社会中的各种职业,人们对这些职业都抱有自己的看法,而这些看法多多少少会影响到学生对每一种工作的认知态度,有欣赏的、崇拜的、向往的,也有轻视的、讨厌的、不理解的。正因为各中因素,在看待各种职业的同时会产生很多的分歧和意见,从而产生很多争论,那么我们在备课的时候正是我们预测学生反映的时候,想一想,当我们提到一种职业的时候学生会用怎么样的眼光去看待呢?我们教师又应该怎样去组织讨论,既不伤学生的个性,又正确引导他们对各种职业的看法呢?就说“清洁工”,我们在备课的时候就应该考虑到学生会有不同的看法:一种是觉得清洁工很了不起,是城市的美容师;一种是觉得清洁工是没用的人做的事情,学不好才去做清洁工,因为家长总是在说:你读不好书,将来扫大街也没人要。显然这中教育的态度是偏差的,是对清洁工的一种不尊重。但是如果教师在课前预测到了学生的反应同时又根据学生不同态度制定了相应的教学程序,那么课堂就不会冷场,很少会出现意外。我们应该肯定学生能正确认识到“清洁工”这一职业的特殊性,也要支持学生的想法:我不会去做清洁工。对待职业的看法并不能左右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职业,能正确认识各种职业不代表学生都能喜欢这些职业。所以教师在引导中应该正视学生的态度与想法,把看职业的态度和选择职业的喜好区分开来。 在这个案例中,教师的问题预设意欲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让学生自主、探究学习,预设的问题,本身就具有逻辑性与科学性,课堂上学生有自己的主见,肯定不愿跟着老师备课设定的思路上走。所以我们要注意备课预设的思路,在预设中就应该考虑到学生的思考,学生的发展,以及学生可能出现的批评。 在备课时注意到了细节是让每个学生最大可能地获得成就,心理上获得良好的感受,是对每一个学生的一种人文关怀。 2、优化教学语言打造细节 花朵绽放在残雪消融的枝头,那就是温暖的春天;花朵绽放在春风荡漾的脸上,那就是醉人的微笑;花朵绽放在灵巧柔碗的舌间,那就是美丽的语言。如同大地需要春天的花朵,生活需要微笑的花朵一样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心灵与心灵之间的沟通,也需要语言的花朵——一种至真、至善、至美的交流和表达。俄罗斯就有这么一句名谚:“语言不是蜜,却可以粘住一切东西。”所以,我们的思品课堂也需要教师善用教学语,只有教师用令人回味的、激情的语言,课堂气氛才不会如白开水一样索然无味。 《生活中的你我他》一课中,我设计了一个环节是:说说你对社会上各种职业的看法。这一环节的争议很大,学生的意见各不想同,班级中一些爱钻牛角间的学生发表的看法特别尖锐,说到“清洁工”这一职业的时候,有的小朋友就直接说:他们就是没有本事,虽然生活中少不了他们,但是如果他们有本事他们可以找到更轻松更舒服的工作,我爸爸工作就是很舒适,工资也高,老师你不是这样觉得吗?天,他们居然反问我,我对他的这种傲慢的态度十分不满,于是就不无讽刺地说:“你看不起清洁工?你真的很了不起呀。”我这么一说,很多学生都应和着批评了他,这位学生慢慢地低下了头,不再做声,但是课堂气愤显然不对,发表看法的人很少了,我意识到我的语言伤害了他,于是马上向他道歉,是我疏忽了他的感受,学生看到老师道歉了,都对着我微笑说:老师,没什么,而那位学生也回敬了一个灿烂的微笑。课堂上师生之间的信息传递与反馈,情感的交流以及教师的启发、引导、推理等教学活动,无一例外地要借助教学语言。教学语言艺术性的强弱,直接影响到教学效果的优劣。真诚如花,善良如花,就让我们的舌间上开满这些美丽的花朵,因为有了这些亮丽和芳香,我们的生活才会芬芳,心灵才会温馨,我们的课堂才会充满真情。 3、寻找教育资源探求细节 思品学科有它的特殊性,要注重细节就要开发好教材资源。《品德与生活(社会)》是我国第八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小学教育课程体系中的一门综合课程。围绕“培养品德良好、乐于探究、热爱生活的儿童”的课程目标,新编的教材注重以儿童身心特征的主题活动和游戏贯穿始终,突出了图画、图片在呈现教材内容方面的特殊作用,强调图文并茂,以图为主。面对新教材内,有的老师感觉到好看不好教,所谓好看,是指教材呈现的是学生熟悉的生活场景,身边的生活事件,生动形象、亲切活泼。所谓不好教,是指感到“无从下手”,要么照本宣科,要么就是“看图写话”。 因此,注重了教材资源的开发,就是关注了教育中的一个细节,为开展教育活动做好厚实的铺垫。我们可以开发“图片资源”、“文字资源”、“活动资源”等等。 图片资源:教材中的图文时刻吸引着学生的注意力,因为里面所呈现的都是他们的同伴。这些图片对教学活动起着师范和开阔思路的作用,也是师生对话的“话题”,但它并不是学生必须完全接收的对象和内容,因此,在运用图片的同时要灵活地进行再创造。不能简单地变成“看图写话”,我们需要的是图中的儿童与教室里的儿童的对话,让图中的场景和学生的现实生活对话。在课堂中开发教材重点图片资源时,学生往往是从自己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这是我们开展经验性活动教学的基础;同时在根据图画进行对话时应该主语引导学生以文明健康的方式,享受新的生活,过更灿烂的生活。我们教师不光要利用好教科书上的图片,也应该在课外的资料中寻找图片以对课堂进行补充,使教学资源更加丰满。 文字资源:《品德与生活(社会)》教材给我们的是范例和话题,往往是高度概括了的句子,目的是要引起学生在生活中进行思想活动,自我建构。教材的这个特点给老师留下了很大的空间,它边县的形式主要就是提问、句子省略及要求学生直接动手写写画画的内容。那么就需要老师结合教材,弄清楚留出空间的目的是什么,该怎样引导学生去思考活动,怎样理解语句背后的真正含义?做为教师要在研读教材理解教材的思想观点与认识